回家过年,每个中国人最朴素的期盼。1979年,全国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次年,现代意义上的“春运”正式出现。直到45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没有之一。但实现这份期盼的方式,已经变得愈发温暖,而且充满力量。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2025年春运全国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从1亿人次到90亿人次,春运纪录了时代和祖国的巨变,也见证着这个民族与日俱增的自信和从容。

回家团圆,是每个中国人最热切的执念。但在过去,春运返乡有时是充满忧虑的。春运人多、拥挤,但彼时交通不够发达、运力不足、出行方式单一,出行体验其实很难说得上是好。但是,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人们对回家过年的执着也从来没有动摇过。


1993年1月,北京火车站开始进入春运高峰,旅客排队进站 图源新华社

15年前的南昌火车站,巴木玉布木背着比人还高的巨大行李,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她的腰已经被压弯,但眼神却无比坚毅地望着前方,“回家”。人们亲切地叫她“春运母亲”。那些年家很远、路很长,无数外出务工人员背的是行囊,扛起的是整个家。


2007年2月,武汉市汉口火车站的一名乘客试图从车窗上车

运力不足、一票难求,曾让多少人望而却步;交通不便、路程辗转,又曾让多少人惆怅在回家的路上。但15年后的今天,一条条“天路”蜿蜒万里,时代的列车开到家门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6.2万公里,仅高铁就有4.8万公里。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乌蒙山区,一列动车从高铁西溪河大桥上驶过 图源新华社

20年前民航不普及,很多人的空中春运记忆还是运七—100:飞机老、性能差,客舱冬天特别冷。今年春运,平均每天约有18500架次航班守护在普通人回家的路上。首战春运的国产大飞机C919,更是为无数家庭的团圆插上一双“中国翅膀”。

同样是10多年前,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了一条“春运曲线”:从祖国南方的珠三角,沿着国道一路通往广西、贵州、四川……平凡又勤劳的人们餐风啮雪,结伴归乡,最多时有110万辆次“摩托大军”行驶在回家的路上。

摩托大军逐渐成为消失的风景,越来越多人开车自驾在回家的路上:每百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有超过56.63公里的公路;超过97%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装上了充电桩——“乡音”依然在路上。


在福建务工的董日旭一家从骑行返乡(2013年)到自驾回家(2020年) 图源新华社

我们在“流动的中国”感受春运变迁,也在科技的进化中感受“数字的中国”。

每时每刻都在出现新的时代命题。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5年春节,自驾出行将稳居主体地位,预计达到72亿人次,约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八成,高速公路车流量单日峰值或创历史新高。道路拥堵、充电续航、行车安全……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走上台前。

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答案。春运考验中国基建,也考验着我们这个社会数智化、一体化的出行能力。幸运的是,互联网地图平台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这些问题。智能出行方案,减少在导航、规划、充电等方面的担忧;道路拥堵提示和车道安全预警,让回家路更有科技感,也更加平安和温暖。

多年来,高德不断打磨数智化底层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智慧交通的一部分。高德与政府、行业伙伴深度合作春运保障服务—温暖回家路,也已经坚持了8年,每一条返乡路,都能在高德上得到“温暖护航”。

不难发现,中国人的春运,已经发生了明显结构性的变化:

中国的铁路、航空、公路基建和运输条件极大提升,过去交通单一、供不应求等问题得到了极大解决;同时,出行方式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群众体验愈发舒适、安全,中国人的出行越来越有尊严;随着经济的发展,自主出行、共享出行等,成为公共交通以外的有生力量。

“一块回家”,顺风车成为春运返乡新解法

不过巨变之后。“大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结构性问题。从宏观来看,中国铁路拥挤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春运公路高负载问题也不容小觑。科技的发展为春运提供了更多保障。但春运的进化,也不断需要新出行方式的参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共享精神的普及,顺风车开始在春运中崭露头角。

顺风车基于共享精神底层逻辑,端对端的出行方式,可以实现从家门口到家门口,更加便捷;共享的经济模式,可以进一步平摊司乘双方的费用,让出行更经济高效;而基于平台加持和多方合作,让顺风车更安全、透明、省心。

老家在山东的李晨光(化名),是高德的重度用户,计划自驾返乡。今年他想试试顺风车。

“500多公里的路程,7-8个小时也就到了,”李晨光算了一笔账,“高速费300多块钱,中途充一次电60块钱。要是自己一个人开,费用肯定自己全掏了。但是如果顺风车再拉一个人,那不就平摊成本了吗?”,李晨光说,“车空着也是空着不是?”

站在这个角度上,顺风车类似当年摩托大军的逻辑:结伴出行尤其是能匹配撮合到老乡,就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可以缓解旅途的担忧和焦虑。社会的演变,让“肉包铁”变成了“铁包肉”,更安全、更舒适了,但是乡音依然在路上。这一点永远没变。

直达也好、接驳也罢,乘客们同样发现:无论是提效还是省钱,顺风车都“很香”。

“县城青年”刘逸飞(化名)在上海务工。虽然老家所在的市就有机场,还能直达上海,但便捷程度上也差了一点:航班只有一趟,下午6点从浦东出发,晚上快10点到达市里。高铁早停运了,就只能去市区再住一晚。

“从机场到市区只有出租车,一个人50块,司机拉满了3个人才开车——你去吵也没有用。去市区住一晚上,算上吃、用,怎么也得200多一晚把。第二天起来,买车票、打车去车站——哪怕等公交,那也都是时间和钱。”

“飞机节省的时间,几乎都被最后这100公里的低效率浪费掉了”。

如今,刘逸飞在高德预约顺风车,可以从机场直接到县城家里。拼座66块钱,独享132块钱,怎么算都更便宜,而且当晚就能回家。更省事、省钱。有高德这样的大平台作保障,家里人也更加放心了。


刘逸飞展示的顺风车界面, 受访者供图

李晨光说,身为驾驶员,最看重路线的合理匹配,别绕来绕去接人送人,这正是高德的优势所在。拿顺风车来说,高德流量大、用户多,输入目的地,很快就会有方案匹配出来,而且路线规划很科学;同时地图导航也做得比较精细,小地方也很精准、清楚,接单没有顾虑,“顺手操作的事情,他们都方便”。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确:顺风车的长远发展,必须对数据、算法和交通生态有深入理解。

顺风车业务建立在大数据,以及更成熟和前沿的算法之上:匹配不精准,对司乘双方都是低效率甚至负效率;路线费事、费时、费钱,就违背了共享出行的初衷…因此, 平台需要对用户、数据、地图、导航进行常年深耕,同时也要有社会担当的基因。

顺风车的最大特点,是它不能孤立于整个中国交通大网络而存在,这是顺风车的底层逻辑。顺风车的效率,不是商业效率,不是能够换来多少钱;顺风车的底层逻辑是效率,是能够内嵌在整个中国的出行结构之中,真正为普通人带来便利和安全,这才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这也是高德创立至今在坚持做的事情。

科技铺就中国人的“无忧”回家路

据国家发改委,今年春运跨区域人员流动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有八成是要通过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通行。而发生变化的不仅是中国的出行方式,能源结构的变化也在颠覆国人的出行方式——例如新能源的普及。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过50%,汽车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春运路上越来越的新能源车,也在面临新问题。

新能源车充电,通常比油车加油更耗费时间;冬季气温低,进一步加剧了续航问题。客观条件的限制,让中国的新能源车主往往有里程焦虑,春节车流量大,这个问题尤甚。中国充电站基建已经极大发展,但是在数字保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挖。

针对春运新能源车出行的刚需场景,高德地图推出“无忧充电”服务计划,助力新能源导航。基于高德自研的能耗模型,车主能够结合路线长度、海拔起伏、温度变化等多种变量,预测路线上的能耗,自主判断车辆是否中途需要充电,并及时提前补电。

基于该模型,车主输入车辆续航和路线起终点,即可一键规划出最优充电路线,包含充电站位置、功率、价格和充电时间等信息;反过来,用户输入车型和续航里程,即可看到车辆在地图上的可达范围,智能生成“续航可达圈”,极大方便了用户出行。


“续航可达圈”页面截图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提供的硬件保障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高德这样的软件,帮助人们在享用国家基建时的效率更高。但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基础性的出行服务保障也很重要。数字平台的科技加持,显然能为回家路上的人们减少忧虑。

同样拿自驾出行为例。春运路上开车的人变多了,开车的时间也变长了,保障行车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智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智驾不能完全代替人类驾驶,此外大量不具备智驾功能的汽车,也需要不断迭代的技术为车主护航。

在这种场景,备受欢迎的高德地图“车道级安全预警功能”就成了优秀辅助:前方车辆急刹、前方弯道来车、货车前方来车等……都可以被提前预警。高德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质量定位信息、路段特征与交通模式的深度学习能力,进一步为车主提供了增益,减少了忧虑。

从绿皮车摇了三天两夜,到坐上高铁随时去看“诗和远方”;从餐风饮雪,“千里走单骑”到汽车自驾回家过年……越来越便捷、省心的交通,记录着国家对民生的关切,也记录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勤劳和善良。一年又一年的春运见证了国家的富强。

国家几乎“不计成本”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让春运回家多了一份渴盼,少了一份忧虑。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道路甚至都算不上公路。在8.07万公里的道路里程中,有路面的仅有3万公里;到了2023年,仅农村公路总里程就达到459.86万公里。

如今, “八纵八横”高铁线已经成形,一趟趟疾速飞驰的高铁横穿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列列“公益慢火车”、务工、求学专列穿梭深山内外,天堑变坦途。不断加开的列车,安抚着每一颗急迫回家的心;每一座车站,都可以照顾到老弱病幼等弱势群体和“春运母亲”

中国交通要“大”,更要“强”。智慧交通,才是交通强国背后的深层次命题。数字交通平台的发展,可以助力国家基建的高效发挥,助力其释放其潜在价值。事实上,这也是月活8亿的高德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结语:

或许今天,很多人的春运经历,已经从挤绿皮车变成高铁、飞机、私家车“一日达”。很多让人心疼的场景,可能也早已沉没进岁月的河床里,很少会再被人翻起。但所有普通中国人的勤劳、付出,还有他们遭受的辛酸和苦难,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对他们的尊重和呵护,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应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彰显,更应该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