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月17日讯(记者郭松峤)作为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国家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日(CNNIC)在北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表示,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间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创造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数字经济,形成了兼容并包、极富活力的网民群体。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报告》提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状况。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 2.49 亿人,占整体人口的 17.7%。
“互联网的算力、数据、算法等积累,为人工智能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走向智能化阶段,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刘郁林说
融资环境方面,充沛的资金支持为产业腾飞插上翅膀。《报告》显示,2024 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共发生504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合计金额约 812 亿元。其中,北京的人工智能相关投资金额高达436亿元,占比达53.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张晓表示,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各大基金、民间资本、大型企业等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助力行业发展、企业成长。
在多方推动下,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2024 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5.65% 。
企业分布方面,一线城市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充分发挥在融资机会、专业人才和政策支持等 方面的优势,推动当地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蓬勃发展。
截至 2024 年 12 月, 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数量占比分别达到 34.8%、 19.9%和 10.6%;浙江和江苏两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数量占比也明显较高,分别为 8.6%和 6.6% 。
从各年龄段网民的使用情况来看,20-29 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1.5%;其次为30-39 岁网民,比例为23.9%;6-19 岁网民也达到 21.1%。
应用场景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扎实推进。《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百花齐放,其中文艺创作、网络营销、软件工程等领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日常工作主要工具之一;法律咨询、智慧诊疗、线上客服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助手已经十分常见;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
截至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5947万人
《报告》显示,2024年在政策推动、模式创新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数字消费领域亮点纷呈。
一是电商平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新成效。电商平台企业联合多个省、市级政府给予消费者补贴加码,大力推广以旧换新模式,推动线上消费成交额大幅增长。截至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594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7.9%。
二是支付平台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网络支付机构推进互联互通,各类条码互认互扫取得进展,支付宝、微信支付与云闪付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推动线上、线下多场景支付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数字消费。
三是外卖平台无人机送餐成为新模式。外卖平台开展社区、景区、市政公园、校园等多场景下的无人机外卖配送业务,开通超过53条航线满足消费者时效性需求,助力低空经济创新发展。
实数融合加快落地乡村基层,数字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报告》显示,2024年电信普遍服务和“宽带边疆”等相关行动有序推进,让更多农村和偏远地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网络。一是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截至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8.2%。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累计建设33.78万个,“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合作社)”模式广泛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为乡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乡村数字化生产模式加快推广。数字技术在优质种源共享、智慧农田监管、畜牧风险管控等乡村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全农码”累计赋码22.76亿个,“农事直通”APP服务主体达106万,数字化生产模式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