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为大家介绍了李鸿章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晚清重臣-左宗棠。左宗棠是一位个性突出、不同寻常、褒贬不一的人。他与曾国藩、李鸿章相爱相杀的剧情,下次找机会来写。虽然大家对左宗棠的为人处事多有议论,但是,无论历史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他,都无法否定他的人生巅峰之战-收复新疆。
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在新疆地区,一场严重的危机悄然降临。1865年,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国的支持下,率军入侵新疆喀什,打破了新疆地区的安宁。阿古柏这个外来者,凭借着背后列强的撑腰,在新疆迅速扩张势力,不久后就在俄国和英国的扶持下成立了中亚浩罕国(英国还多次挑起西藏争端,真不是个好东西),妄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
与此同时,沙俄也趁火打劫。当阿古柏在新疆南部肆虐之时,沙俄乘虚而入,强占了新疆伊犁地区,并且厚颜无耻地宣布新疆伊犁永远归属于沙俄。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极为残暴,他大肆征战,鱼肉百姓,肆意蹂躏中国领土。新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本美丽富饶的新疆大地被战火和硝烟笼罩。
而此时的清政府,正面临着来自各方列强的压力,已经处于腐败无能的状态。在东部沿海地区,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不断侵扰,在北京、天津等地区烧杀抢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委曲求全,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内部对于新疆局势也存在着分歧。许多官员认为,在国力衰弱、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应该放弃新疆,以保全中国内地。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朝堂上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1、陈述利弊、据理力争
最初慈禧太后的意见是不出兵新疆的,因为当时的新疆与国都距离较远,并且管理起来比较麻烦,收复新疆的代价也较大,而且认为失去新疆对国家并无太大影响。在朝堂上,左宗棠与李鸿章关于是优先海防还是塞防争得面红耳赤,与主和派也是唇枪舌剑。左宗棠对此感到失望,但还是通过正当的方式一再上书,请求慈禧太后收复新疆,左宗棠上书称一旦沙俄占领新疆,很有可能会继续攻入北京,这对此后的北京也是一大祸害,正是这一点说服慈禧,最终决定出兵收复新疆。
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负责收复新疆。这位已经64岁却刚毅坚忍、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兵疲粮乏的局面,怀着满腔报国的热血,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途。此去新疆,生死未卜。但若不奋力一战,将万里河山拱手让人,势必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国家有难,百姓有危,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便是左宗棠的信念。
2、准备充分、目标清晰
在军事战略方面,左宗棠进行了精心的谋划。他深入研究新疆的地理环境,包括戈壁、沙地、天山等地形特点,分析阿古柏军队的分布和作战特点。他清楚地知道,这场战斗必须全胜,因为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再承受一次失败。左宗棠明确了以下作战思路。一是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在充分了解新疆的地理与地貌特点、交通状况,以及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与现状之后,果断提出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军事战略。具体来说,先攻北疆,再定南疆,行动既要稳健又要迅速。北疆以乌鲁木齐为首,物产丰饶,可作为稳固的后方基地。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有助于逐步推进,还能确保后勤补给的稳定。二是筹措军费,整顿军队。为了确保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能够顺利进行,左宗棠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他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不加勉强。他还亲自做了详细的军费预算,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为防止意外开支,留有余地,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三是建立后勤补给线。左宗棠深知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因此在出兵前,他建立了三条主要的后勤补给线:一是从甘肃河西采购军粮,出嘉峪关,过玉门,运至新疆的哈密;二是由包头、归化经蒙古草原运至新疆巴里坤或古城(今奇台);三是从宁夏经蒙古草原运至巴里坤。这些补给线确保了军队在长途跋涉中的物资供应。四是不留生俘,降了也杀。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下达了“不留生俘,降了也杀”的命令。这一决策虽然引发了争议,但左宗棠认为这是为了确保战后不再有叛乱或复叛的可能,维护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震慑那些不安分的新疆土著。这一决策最终换来了新疆长达30年的太平局面。
3、入疆作战、捷报频传
光绪六年四月十八日(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亲率大军自肃州(今甘肃酒泉)出发向哈密挺进,收复新疆之事正式开始。到达哈密后,左宗棠作出了三项重要部署。一路由金顺进驻精河从正面佯攻,以牵制俄军主力;另一路由刘锦棠经乌什越冰岭直赴伊犁西面的后路;第三路由张曜从阿克苏越过天山进击伊犁南部。这一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左宗棠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多个方向对敌军形成包围之势,让敌人难以兼顾。
在左宗棠的精心指挥下,清军在新疆战场上节节胜利。刘锦棠率领的军队作战勇猛,他们穿越乌什的冰岭,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迅速向伊犁西面的后路推进。金顺在精河方向的佯攻也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使得敌军主力不敢轻易调动。张曜从阿克苏越过天山进击伊犁南部的部队也进展顺利。清军的勇猛进攻让阿古柏的军队节节败退。
在左宗棠及其将领们的英勇奋战下,于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大部。这一成果极大地鼓舞了清军的士气,也让新疆人民看到了回归祖国怀抱的希望。然而,此时伊犁地区仍被沙俄占领,要实现新疆的完全收复,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4、直面沙俄、完美收官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阿古柏,而是占据伊犁多年的沙俄。1871年的时候,沙俄就已经占领了伊犁。沙俄声称他们要帮清廷守住伊犁,只要清朝哪天收复了新疆,那俄国自然会交还伊犁。阿古柏好对付,沙俄却是个硬茬。毕竟沙俄是一个西方列强,当时他们已经从清朝割走了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霸占了伊犁。换作任何一个其他的洋务派大臣来处理这件事,肯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宁可放弃伊犁,也不能得罪沙俄。洋务派代表恭亲王当年签署《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时候,就是这个态度。左宗棠却不惯着沙俄,他手里清一色德式装备,手里的将士也个个都是身经百战,又刚刚收复了新疆,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在得知谈判过程中,沙俄提出了非常无理的要求后,左宗棠盛怒之下,直接兵分三路,朝着伊犁进发。左宗棠本人,更是以年近七旬的身体,抬棺入疆,扬言如果谈判不成,便武力收复伊犁。这阵仗也直接把沙俄给吓倒了。1881年,中俄进行谈判并签订了《伊犁条约》。在谈判过程中,左宗棠在军事上的胜利为中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最终收回了伊犁九城以及特克斯一带的地方,至此,新疆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故土回归。
5、目光长远、稳定边疆
故土回归后,左宗棠开始考虑新疆的治理问题。新疆设省的过程异常艰难,这耗费了左宗棠半辈子的心血。他出征作战、上书呈请、不断地拜访朝堂之上的官员,就是为了推动新疆设省。在他的力荐之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省,新疆省正式成立。新疆设省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理,有利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从此,新疆在行政上更加紧密地与中国内地联系在一起。
左宗棠在新疆还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治理举措。他重视发展当地的经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还注重教育的发展,建学校、办洋务、培养人才等,为新疆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他的治理下,新疆开始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定。
左宗棠的收复和治理新疆,对新疆的文化和民族关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他的举措让新疆各民族更加认同自己是中国大家庭的一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新疆,不仅有左公柳见证着左宗棠的功绩,还有左宗棠的雕像,六道湾的山梁上左宗棠的雕像庄严而又肃穆地站立在山腰上,远眺这片由他收复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