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开国名将中,陈锡联将军可以说是极其传奇的一位,这种“传奇性(或者说智慧)”不仅表现在军功方面,还体现在他对政治局势的观察能力上,他也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看准情况,找对位置。
在他晚年的政治生活中,有两场重要会议对他影响很大。第一场是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会上林彪发表了重要讲话,站位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场是1980年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而在会上陈云建议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等辞职。
在这两次会议中,陈锡联又是如何做的呢?
陈锡联的老家是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这座小小的县城走出来上百位开国将军。
陈锡联14岁就参加了红军队伍,并很快入党,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到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前夕,他已经担任了师政委,成长为部队的高级指挥员。
在抗战时期,担任769团团长的陈锡联成功掌握了敌人的重要情报,在阳明堡袭击了日军的重要机场,炸毁敌机24架,此战影响力很大,史称“夜袭阳明堡”,他也因为这场战斗成为了当时人尽皆知的抗战名将。
在山西其他战场,他带领部队多次伏击日寇,也提高了八路军在山西的威望。
从1938年开始,他担任了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抗战胜利后提拔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挺近大别山,成为了刘邓手下最受重用的将领之一。淮海战役期间,他的部队表现十分突出,拿下了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后来配合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了黄维兵团。
毛主席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因此在建国后安排他担任了炮兵司令员,为炮兵发展和导弹科研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他又历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特殊时期到来后,陈锡联也面临了考验。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召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锡联受邀参会。
坦白讲当时的局势很微妙,在会议第一天,副主席林彪突然作了“关于天才”的讲话,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两天后华北组印发了2号《简报》,表示陈伯达等同志认为此举是否认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应该揪出背后的野心家。当东北组的部分委员看到华北组的《简报》后,也向陈锡联提出东北组也应该跟进表态。
但他认为周恩来来东北组参加了讨论,但事后并没有提到要“揪人”,也没有鼓励其他人效仿。所以他直接把干部们叫来,明确表示:“如果你们个人要表态,这是你们的权利,我们东北组没必要跟着表什么态。”为了避免有人自作主张,以东北组的名义发布不合时宜的言论,他特地叮嘱秘书:“东北组以后发的任何《简报》,都必须经我签字才能上报。”
没过多久,中央决定停止讨论相关讲话,收回华北组已经发的2号《简报》,并批评了陈伯达等人的言行。这时候干部们才意识到他的决定有多明智。
到了1976年2月,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安排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由于叶剑英元帅生病,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毛主席去世后,江青等人有所异动,当时一些人怀疑陈锡联支持江青,外界传出了“他夺走叶剑英军权”的传言,导致叶剑英元帅想离开北京。他得知后,专门给叶剑英打电话说明此事。
时间到了10月6日晚上,华国锋、叶剑英果断出手,粉碎了“四人帮”。期间,陈锡联下令吴德、吴忠指挥北京卫戍区部队抓了“四人帮”的其他人员,快速的稳定了首都的局势。也因为在这场行动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曾专门邀请陈锡联到家里谈话,认可了他在北京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也表示不认可他在东北的表现。
至于为何,原因众所周知。
从另一方面讲,这其实也是话中有话,明白人一听就知道。而陈锡联为此也专门做了检查。
在1980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陈云主持会议重点讨论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问题。
陈云在会上明确表示:“这四位同志继续留在中央政治局,对党的形象极为不利,我们还是建议他们能够主动辞职。”在会上汪东兴沉默,纪登奎和吴德无奈辞职,而陈锡联则积极发言,表示“只要对党、对人民有利,别说辞职,就是要我这颗脑袋,我也心甘情愿,请大家批准我们辞职吧!”
晚年的陈锡联虽然退出了政坛,依然关心国事。1999年,陈锡联因病逝世,享年85岁。而中央对他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