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聊聊日本最近的动作,借着“中俄高超音速武器威胁”这个看似客观的理由,日本开始在国防领域大展拳脚。说实话,这种行为有点像是在玩一种高难度的“偷梁换柱”游戏,有兴趣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挖一下其中的玄机。
首先,得先了解什么是高超音速导弹。简单来说,高超音速导弹的速度可以超过5倍音速,也就是5马赫。不仅快,而且因为它们能够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高度相对较低,给传统雷达的探测造成了巨大困难。这种特性意味着,一旦被高超音速导弹锁定,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各国为了防范这种战略威胁,都在积极开发更先进的预警和拦截技术。
过去几年里,日本多次以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俄发展高超音速武器为借口,加大了对自身反导系统的投入,甚至开始研发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日本的陆基雷达系统面对地球曲率已经吃力不讨好,更别提在面对快如闪电的高超音速导弹时了。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太空。
日本的新计划依托其先进的HTV-X货运飞船。这艘飞船原本是为了给国际空间站送补给的,但日本现在想赋予它更多的使命。据《日经亚洲》报道,日本防卫省计划在HTV-X上安装先进的红外传感器,测试从太空监视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
预计在2025年,HTV-X将搭乘H-3运载火箭升空。完成补给任务后,它并不会匆匆坠入大气层,而是继续在近地轨道上待上大约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会发射一个模拟高超音速导弹的靶弹,用以检验HTV-X上的红外传感器是否能精准定位和追踪。这不仅让HTV-X成为一个“太空科技的测试平台”,甚至有人怀疑,它是不是名副其实的“间谍卫星”。
这并非日本第一次用这种策略。试想,把出云级航空母舰叫做“直升机护卫舰”,实际上却具备搭载F-35B战斗机的能力,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这完全是名为护卫,实则航母的套路啊!
早在2019年,日本已经在高超音速导弹的探测上有所布局。他们开发了一种可以安装在无人机上的红外探测系统。无人机可谓是灵活多变的好帮手,能随时调整路线并组成空中网络,对导弹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虽然这种技术很棒,但考虑到日本在无人机领域起步较晚,加上政治环境限制,他们还不能让无人机全天候飞在别国周围。所以,日本又开始琢磨从水面舰艇上下手,研发更先进的雷达系统,以增大预警的时间窗口。
日本的长远计划还包括组建一个由低轨道小型卫星构成的星座体系。这些卫星加上飞机和舰艇,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监视网络,让他们对某些国家的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不间断的监控。这种策略和美国五角大楼秘密规划的“多域传感器网络”有几分相似,显示出一脉相承的技术追求和战略目标。
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9年,就公开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而且,不仅限于陆基,中国还有轰-6K携带的空射高超音速导弹,以及055万吨驱逐舰上大规模部署的垂直发射系统,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威慑体系。
正因如此,日本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除了自行开发高超音速导弹,还希望通过太空监测系统来削弱这种威慑力。不过,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在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上都显得比较缓慢。至今,美国尚未有一款高超音速导弹正式服役,而日本的技术差距更大。目前,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精准的靶弹来模拟真实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这让美日所声称的探测和拦截能力打了不少折扣。
所以,看似在应对中俄军事威胁的日本,其实在背后藏了不少小算盘。一方面,利用高超音速武器“威胁论”刺激国防预算的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科技手段尝试突破常规探测技术的限制,心思藏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