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依旧“含青量”十足。

记者梳理发现,会议期间,不少北京市政协委员聚焦青年发展,为青年、青少年群体急难愁盼建言献策。其中,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向大会提交的提案或建议中,就业创业、科技创新、教育成为热词。

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在《关于梯次培育和精准使用北京市青年AI人才的建议》中提到,北京作为国内乃至全球AI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应在青年AI人才培育和使用方面走在前列,依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机制,探索更多有益经验。

该建议分析,目前的发展趋势亟需顶尖科研人才和产业应用人才。此外,高校对具备产业实战背景的师资需求较高;中小学阶段的AI普及教育与积淀还有很大挖掘空间,需要进一步推动人才效用的充分发挥。

由此,建议提到,建立梯次培育梯次,厚植人才成长土壤;由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打破高校和企业间的界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共同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T型”人才;建立人工智能人才精准评价和选用机制;设立针对青年AI人才的专项支持政策,尤其是在20-30岁年龄段,以帮助其获得更多科研资源和国际交流的机会。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也专门提到了筑牢首都人才优势,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专项,升级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推动各类政策和项目向青年倾斜。

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在《关于组织动员高校青年师生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提案》中,建议按照“项目培养、团队发展、院校提升、政府统筹”的方法,通过科研实践、竞赛评比、项目路演等方式发掘优质科研项目和创新人才。

针对科技成果从“1”走向“100”的转化难题,上述提案建议通过深化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社协同、校校协同,链接创投平台资源,促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要素深度融合,推动高校青年师生科研优势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此外,提案还建议相关部门在挖掘优秀青年创业项目的基础上,有梯度、有安排地孵化一批优质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未来企业家,进一步带动就业岗位供给。

在推动青年高质量就业方面,共青团和青联界别还提交了《关于促进首都青年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的提案》。其中从青年创业者实实在在的需求出发,建议在区、镇两级建立产业共建联合体,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建议区、镇政府支持有能力的创业青年开发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新项目、新产品和新业态,推动创业企业供应链属地化、利益链多元化。

此外,上述提案还建议拓宽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渠道,拓宽专业人才下沉渠道,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到乡村开展服务;与专门针对创业者找合伙人的平台合作,邀请诚信度较高的潜在合伙人与创业青年交流;建议区、镇政府建立返乡人才工作站,加强与在外人才的联系沟通,积极动员乡贤返乡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针对首都教育服务供给现状,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带来了《关于建立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提案》。

上述提案提出,随着北京市户籍出生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在校学生人数高峰目前处于小学阶段,未来将呈“排浪状”进入初高中阶段。在校人数“达峰”后又会出现教育资源过剩的问题。

提案建议,在校人数呈“排浪式”递增期间,科学制定分区域的教育发展策略,构建基础教育大资源观和环境观。此外,还要多措并举挖掘高等院校招生潜力,创新教师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而在校人数“断崖式”下降之后,则要探索学龄人口智能预测机制。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动态预测未来北京学龄人口数据,形成全市教育需求与供给“热力图”。同时,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扩大首都教育对外开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6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