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拉开窗帘,看到有阳光洒进屋子的时候,我的心情能够明亮一整天。真的,有阳光真好。尤其是四川的阴冷的冬季里,阳光更显珍贵,只要是太阳天,草坪上面一定“长”满了人。当然,其中一个一定有我。
有阳光的时候,不读书,就可惜了。
一本书,一壶茶,咕咚咕咚,一页一页,悠哉惬意的美好光阴就开始了。
我在温暖的天气里,翻开了一本温暖的小众书籍《诗人的友谊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此书讲述了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诗人,他们因诗歌相识相知并心心相惜的友谊。
米沃什出生于波兰小贵族家庭,因反抗苏联统治而流亡到美国。布罗茨基比米沃什年轻三十岁,因被苏联指控为“社会寄生虫”而被迫流亡。
一份真正的友谊有多难得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能够成为一生挚友,更令人意想不到。毕竟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分歧就会使朋友之间分道扬镳。米沃什是一个说“是”的人,他认为生活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根基——族谱、宗教、语言、风景;而布罗茨基是一个说“不”的人,他放佛存在于空气中一样无根,与他周围的一切背道而驰,总是从零开始,即便是用于写诗的语言,他也认为只是一个人在语法和措辞的框架之内言说空间的混沌和向si的时间之流的能力。
尽管性格上有差异,但相似的经历以及共同的目标与信念(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类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将他们两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此,这份友谊就更显珍贵了。
米沃什说:“我像蚂蚁一样,用触角来给自己定位。诗人知道什么人是同类。”而事情发展真如他所想,他顺利而精/准地找到了挚友。
忽然,深觉他们的友谊,浪漫得如同诗歌。
本书作者伊蕾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好友,她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的家庭史、移民经历、美国化,还有他们的诗歌与si亡。这能使读者更加容易进入文字,并清晰地了解这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他们的诗歌。这一刻,我又感受到了文字的神奇魅力。我们可以看见他们,感受他们,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
一时间,我又忍不住感慨
有阳光真好。
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