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妈妈,点击关注我
作者 | 牧青野
来源 | 小十点ID:sdkid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小孩得抑郁?”
30000多个赞,7000多条评论,看得人触目惊心。
但其中一个回答,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孩子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变抑郁的,而是在父母的忽视中一点点走向抑郁的。”
深以为然!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一个高压锅,家庭是压力传递的最后一站。
孩子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被动吸收着家里所有的戾气和负能量。
可他们又没有任何排解和释放的渠道,所以只能一点点积聚压力,直到“爆炸”。
但只要父母回头看,就会发现,其实孩子走到无能为力的“绝境”前,早就曾无数次发出过求救信号。
只是那时候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不想让孩子成长中开出的子弹,在多年后正中父母的眉心,就别让后悔太晚,遗憾太多,也别让孩子孤零零一个人,挣扎在黑暗中。
当你的孩子开始说这两个字,请一定要重视……
当孩子说:随便……
咨询手记《少年发声》中,记录过一个八年级北京男孩的案例。
男孩的妈妈因为孩子在家停课了几天,担心他会一直休学下去,无奈向咨询师求助。
但让咨询师意外的是,男孩的“病情”并没有父母描述得那么严重,只是出现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共性问题”。
男孩说疫情居家时,他半夜睡不着觉,于是爬起来写完了所有作业。
因为写作业时要用到手机,所以他把这件事写了一个字条贴在了妈妈门上。
没想到妈妈睡醒看到字条后,瞬间就炸了,大骂再也不会给他手机。
男孩质疑时,妈妈竟然说是因为他昨晚睡得太晚了。
无论男孩如何解释自己只是写作业的时候用了一下,妈妈依然不相信,最后甚至当他面摔了手机。
除了这件事外,男孩还聊起自己比较喜欢看推理和科幻小说,但妈妈要求他只能看课内老师要求的书。
他还说,自己因为社交需求,其实很久前就和妈妈约定过玩手机的时间,但妈妈却经常反悔不认。
聊到最后时,男孩情绪已经有一些逐渐失控。
他开始控诉妈妈一直不尊重他的想法,甚至经常出尔反尔。
最后,他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和妈妈现在的沟通状态——木然。
他解释说:“我和她沟通过,但一点用都没有。既然没有用,那还沟通干什么?”
弗洛伊德曾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正常的亲子沟通,需要使用到:输出、输入、反馈、回应。
无回应的沟通,是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却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精准的回应。
之后孩子便会逐渐在习得性无助中,选择回避的沟通方式。
然后说一些让父母无奈的话:“随便、都行、你看着办……”
就像案例中的这个男孩,他总喜欢说随便,态度永远是一副木然样。
不过是他和妈妈沟通时“无力感”的最终体现。
孩子说随便的背后,真正代表的,是他们“自我权利”的丧失。
不是孩子不愿意沟通,也不是孩子不想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他们所有的诉求,都会被父母的自负、专制、控制欲驳回。
当孩子说:好累……
@视觉志的一篇文章中曾分享过,东亚孩子之所以累,是因为一生都被“意义”二字束缚:
5岁时,孩子正在动画片中“做梦”,父母伸手调了台:“不要看这些弱智内容,要看有教育意义的!”
8岁时,孩子正和小伙伴疯跑。父母拽回他:“瞎玩有什么用,赶快跟我去上课!”
16岁时,孩子正沉醉于各种小说构画出的世界中,父母走过来大骂:“一天净知道看闲书!对高考有什么用?”
18岁时,孩子正一脸懵懂、兴致勃勃地憧憬大学生活。
父母立马又当头一棒:“到了大学后,要尽早准备实习、考研这些事儿,别一天瞎想有的没的。”
23岁,被父母告诉要赶快赚钱;30岁,被身边人告诉要赶快买房买车,准备结婚生孩子……
有人说,这种生活仿佛是陷入了放羊娃的循环故事:
努力放羊——赚钱结婚生娃——再让娃努力放羊。
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活确实如此。
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孩子的生命,却不应该仅限于此。
殷储教授曾说,互联网一代的孩子,他们在成长时期面临的信息量之巨,是我们当年难以想象的。
我们还在这边给孩子讲:“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结完婚生个娃,爸妈就放心了。”
可转头一瞧,你的孩子正在那里思考着什么是虚无主义。
过时的成长经验,预判不了现在孩子的未来。
因为没有共同的成长经历,所以我们很难真正理解现在孩子所承受的辛苦。
网上的一位妈妈,拼命卷自己,也拼命卷孩子。
当她把女儿卷到国外高校,以为自此可以高枕无忧时。
女儿却在一个凌晨打电话给她:“妈妈,我好累,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思,很丧,没有意义。”
万幸这位妈妈听到这些话时没有责备女儿,而是一遍遍表达安慰和理解。
后来她才知道,女儿当时给她打电话,说的全是遗言。
因为她女儿当时原本已经考虑好了,等给妈妈打完电话,就去跳海。
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总习惯对孩子说:“你要坚强,你要努力,你要加油。”
但却忘了,当我们在表达要求时,孩子却要独自苦苦支撑完整个过程。
还有一位妈妈也在网上求助,说自己的女儿正读高三,最近心情不好。
她想要安慰女儿,但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评论区有位同读高三的孩子回复:
“阿姨,如果您女儿说想回家,那就接她回家;
如果接她回家的路上,她一句话也不说,请您什么都不要问,也不要责备她为什么要请假。
等回家后,您就让她洗个热水澡。
她要睡觉,您就拍拍她的背,说妈妈在,好好睡。
您不需要做任何自我感动、自我牺牲的事,您只需要理解她的累,不问、不指责就好。”
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亲子关系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容器。”
当孩子说累了,并不是真的要放弃了,也不是故意在那里摆烂。
他们只是在向最亲密的父母求救,想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的支撑。
别等到孩子真的不堪重负,才后悔为什么没有在当初给孩子多一些情感的支持和包容。
所以,如果孩子说“累了”,请一定告诉他们:
1、当你想要前进时,我会一直支持你;
2、当你想要休息时,我会拥抱并等待你;
3、无论何时,父母都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依靠。
当孩子说:走开……
有段时间,我也特别发愁对女儿的教育。
记得她刚上初中那会儿,经常莫名其妙冲我发脾气。还动不动就对我说:“你走开,你能不能别管我……”
说实在的,当时也觉得特别伤心。
作为单亲妈妈,我一个人把她抚养到这么大,个中辛苦,不言而喻。
虽然也知道这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出现的正常叛逆行为,但当事情真实发生在我和女儿身上时,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而且又因为工作和其他压力,我自身的情绪状态也并不是太好。
所以女儿的这种对抗态度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彻底爆发了。
那次,我甚至口不择言说了很多伤害她的话。
不出意料的,这次吵架让我俩的关系彻底走入冰点。
虽然我也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但站在母亲的角度,我觉得自己掏心掏肺对她那么好,却换回她这样的态度,内心还是觉得很委屈。
直到有次,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青少年心理分析的文章。
里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对父母一些对抗行为的原因:
从社会角度来看,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其实也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生命阶段。
他们对这个新的生命阶段是未知的,迷茫的。
但生理成长又在告诉他们,他们有力量去应对这个新阶段。
所以他们会在这个新世界横冲直撞,难免“误伤”到亲人或自己。
看完后,我瞬间反应过来:
女儿那段时间正好进入了学习的新阶段。
当她面对学习中的很多困惑和迷茫时,主观自信自己可以解决,但客观事实告诉她却很难。
主客观一碰头,就容易让她在失措中产生负面情绪。
而我,作为她最信任的人,恰好在无形中成了她用愤怒表达无助的对象。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攻击性,也代表着孩子的生命力。
当孩子可以在关系中自然流淌攻击性时,才能获得安全感,并释放自己的脆弱。
这里化用心理学家李松蔚在《再见爱人》中对嘉宾们的一句评论:
当对方向你暴露脆弱时,就是你最靠近对方的时刻。
所以,当孩子说“走开、别烦我”时,别担心,别关注情绪,和他们保持好“一尺”的距离就行:
1、一尺之内,是父母永远在,随时可以给孩子安慰和陪伴;
2、一尺之内,是父母有界限,允许孩子有自我消化情绪的时间。
《父母的觉醒》中有段话说: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 控制。
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谐相伴。
父母应该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
真正有智慧的爱,是听懂孩子话语背后未说出的诉求。
当孩子说“随便、好累、走开”时,看见他们,理解他们,用心和爱倾听和引领他们,孩子自然也会回馈父母以尊重和信任……
• End •
本文首发于小十点,懂孩子更懂妈妈,陪伴200万宝妈一起成长。
了解更多育儿干货
窈窕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