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你见过用玻璃制作的“永生花”吗?娇嫩的花瓣上挂着金莹剔透的水珠,花蕊根根细长分明,翠绿的树叶纹理清晰......这是成都女生王慧在1000度火焰高温下烧制的作品。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灯工玻璃”,因为上手快、设备简易等特点,最近在年轻人中十分“出圈”。1月16日,记者来到王慧的工作室,探寻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玻璃烧制的牡丹
感受一片叶子的诞生
千度高温下烧制出精美艺术品
王慧的工作室很大,到处都摆放着她烧制的玻璃艺术品。松柏、牡丹、水仙、向日葵……植物花朵在光线下自然又精致。还有蝴蝶、猫头鹰、大象等动物工艺品,做工精美,外表晶莹剔透,令人赏心悦目。
玻璃烧制的水仙
玻璃烧制的彼岸花
王慧介绍,灯工玻璃是通过气体燃烧的火焰高温加热玻璃管或玻璃棒,再用钳子等工具使之塑形的一种工艺,在中国也被称为“料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所以被称作“灯工”,是因为用火焰加工就像用灯在加工一样。灯工工艺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玻璃料在高温下变得柔软,可以被塑造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
王慧递给记者一个眼镜,让记者戴上。“我给你演示做一片叶子,你就大概知道烧制的过程。这个烧制玻璃的火焰会到达上千度,火焰光很亮,我们都要戴上特制的眼镜。”
王慧给记者演示如何烧制玻璃工艺品
王慧从工具墙上拿起一个平面夹,选了一根绿色的高硼硅玻璃,开启火枪,开始制作。“其实我们制作玻璃工艺品,原理就是玻璃遇到高温就会变软,我们就可以使用工具,在软化的玻璃上拉伸、塑形。”
王慧先让火焰轻烤玻璃,使其慢慢受热,这一步是避免玻璃突然受热造成破裂。不一会儿,玻璃逐渐变红,并膨胀成一个小球。王慧拿起平面夹,将受热部分夹扁成圆形,再用小夹子,夹出叶片上的纹路。随后,王慧又烤制叶片边缘,用小夹子夹出锯齿,整个叶子的定型就做好了。这时候,只需将叶子远离火枪,待叶子慢慢冷却。
王慧用平面夹把玻璃球夹扁,初步做成叶子形状。
“很简单,你看,一片绿叶几分钟就做好了。这是比较基础的,后面还要做花瓣,花蕊等等,将这些一个个部分焊接起来,就能完成一个盆栽的工艺品。”王慧说。
王慧现场制作叶子,正在给叶子做造型。
王慧介绍,根据工艺的复杂程度,一件作品烧制时间在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这是一个比较考验耐心的手工活,但同时也能让你静下心,专注做一件事。我的那盆迎客松盆栽,就花了我四天时间做成。”王慧说。
从全职妈妈到工作室主理人
热爱使人有了前进的方向
王慧今年37岁,她的这家工作室已经开业一年半,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小孩和年轻人来上课、体验,工作室生意十分火爆。
王慧有两个孩子,她原本是全职妈妈,平时喜欢做一些手工。2023年,她在网上刷到别人制作玻璃花的视频,立刻被吸引,于是开始四处求学。“在成都学了一段时间,后面还去了几次景德镇,慢慢就学成了这门手艺。”
王慧展示她使用的玻璃原料
王慧介绍,如果只是体验,四天左右就能学成技术,但要真正做出艺术品,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到现在,我也做了几百件作品。被烫过无数次,满手都是疤。”
从全职妈妈到工作室主理人,王慧说,她觉得很幸运,在家闲赋多年,她终于找到了一份热爱,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她的作品到大学进行过展览,她也认识到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带他们体验了这种手工制作的快乐,这让她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的方向。
国家非遗灯工玻璃
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中国质感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薛吕曾在文章《走过2500余年的中国玻璃艺术,你知道多少?》中提到,中国自制的玻璃有长达2500余年的历史,得名“璆琳”“琉璃”“药玉”等,并在时光的长河中淬炼出中国玻璃艺术特有的神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玻璃烧制的花篮
薛吕提到,中国自制的玻璃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保存完好的越王勾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96年至前464年)剑上的半透明内含小气泡的蓝色玻璃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这一时期的考古证据也都表明,中国早期的玻璃有着可能超过绿松石等天然宝石的重要地位,是稀世珍宝。
中国玻璃艺术源远流长,是文化瑰宝的代代传承,也是匠人们的坚持和创新。
王慧根据郭慧画作烧制的清供瓶花
“能让更多人上手感受非遗技术,我很开心,同时我也将我的作品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并喜欢上中国风。”王慧有不少手工作品,灵感来源于国画。“不久前我根据郭惠老师的画作,烧制了一个清供瓶花。”王慧说,她本身十分喜爱“中国风”的艺术作品,加上“灯工玻璃”本身就是非遗技术,这样结合起来,可以呈现出更加古典优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