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窑藏古今,一陶名天下。
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的黑陶制作技艺,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黑陶制作技艺在这里流传了1000多年,作为中国黑陶文化的缩影,盆窑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特征。2009年,盆窑黑陶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的主人公王亮亮——河南泥匠源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理人。他是土生土长的盆窑村人,一出生就和盆窑黑陶有着不解之缘。“盆窑是‘家家木轮转,户户冒青烟’,从小我就在窑洞里长大,从小就看着父亲做黑陶。”1月6日,王亮亮在其位于陶三文化艺术园的陶然山房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王亮亮的父亲王正龙,是黑陶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父亲做陶时专心、用情、执着、陶醉,深深影响着王亮亮。儿时,王亮亮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窑洞里帮父亲做陶、打下手。
王亮亮熟悉每个黑陶制作的步骤——片土、晾晒泥土、淘洗、陈腐、翻拓、捶打、拉坯、贴花、阴干、装窑烧制、出窑。
王亮亮记得,当时,他和双胞胎哥哥学习做小花盆儿,每天能做100来个花盆,越做越有成就感。
当年,黑陶在市场上并不好卖。为了生计,2001年,王亮亮背井离乡去深圳打工,在深圳打工的五六年里,黑陶是王亮亮心里的一抹乡愁。
身在深圳,心系黑陶。2006年,王亮亮辞职回到家乡,开始一心做陶,儿时的技艺打磨成了如今的技艺,王亮亮尤其擅长拉坯,盘泥条成型工艺,器型多变,小到茶杯,大到直径2米的鱼盆均能制作。
除了在窑洞里学习做陶技艺,王亮亮还要抽时间跑市场,为产品“找婆家”。机缘巧合,他终于打开了鱼盆市场。
在沁阳市文化馆的帮助下,2009年,王亮亮参加深圳第七届文博会,拿下了华西村10多万元的订单,这单货物的发出也带动了村里其他陶艺人的积极性,同时也创下了盆窑最大鱼盆(直径1.5米)的制作和销售记录。那一刻,让王亮亮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手艺人的成就感。
后来,王亮亮先后创作虎头盆、百福盆、素面盆等主打产品,先后突破直径1.5米大盆再到突破直径2米大盆,把河南黑陶制作拉到了新高度。有一年,他制作的“河内八景”黑陶鱼盆不仅完美地融合了沁阳的文化历史,而且也为盆窑村的黑陶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让王亮亮高兴的是,这之后,盆窑村民便陆陆续续重操制陶旧业,到目前为止,已由当时仅剩的两三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之后,他的黑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参展,产品深受好评;也积极参加非遗活动,弘扬传统手艺。
王亮亮说,这让他看到了传统黑陶技艺薪火相传的希望,他正努力琢磨如何守正与创新。
作为年轻一代的黑陶传承人,王亮亮说,不仅要把鱼盆市场做大做强,还要开发礼品市场,开发研制小笔筒、小摆件等。目前,已开发出炖盅、盖碗、台式鱼盆等多个系列的黑陶新器型。王亮亮说:“下一步,我打算增加小件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制作,扩大生产品类规模,争取打造一个集研学、参观、旅游为一体的黑陶文化产业园。”
最近,王亮亮喜事不断,陶然山房展厅在陶三文化艺术园面世,他自己也获评河南省工艺美术师。未来,他要把自己的黑陶梦一一点亮,让大家与黑陶为伴,陶然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