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些感慨:这个新趋势,正在改变中国。

如果我们不回避的话,曾几何时,在不少人眼里,乡村是落后、是粗鄙、是贫穷、是愚昧的代名词。

但现在,变了。

我们现在看社交媒体,尤其在小红书上,我们可以发现,乡村已不是原来的乡村,乡村越来越多姿多彩。

有落后,但有努力;有粗鄙,但很真实;更让人欣喜的一点,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了乡村,他们来到乡村,他们走进乡村,他们融入乡村。

中国的一些乡村,正在年轻化。

用一位朋友的总结:在小红书上,你能瞥见新时代的乡土中国,他们正在重新构造一个乡村的语境,过去“喊口号”式的宣传,现在慢慢变成了小红书上的一个个故事和视频。

动人,感人,有烟火气。

在一个个“小村落”的内容中,我们看到“大国家”的变化。

有的时候,说实话,我也会心动。

看回乡的年轻人,有的,甚至都不是当地走出去的年轻人,而是城里的年轻白领,他们来到乡村,将一栋栋破败的房屋,打造成一座品位与格调兼具的庭院、居所,或者是民宿。

他们就在这里扎根下来,同时也安抚自己的心灵。

他们提高了乡村的审美,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更让我们和世界看到,中国的乡村,原来是这样的独具韵味,风情万种。


图:小杭坑营地

我看到一个例子。

2019年,马来西亚华人Brian来到宁夏中卫黄河宿集。来自都市的年轻人,就此在宁夏扎根成为新乡人。烹饪是乐趣,策划是专长,独具风情的晚宴,由此诞生。

Brian把火装进100个灯笼里,顺着城墙脚排成一列,在夜幕中指引人们抵达餐桌,像是走向丝绸之路的驿站。

这简直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里场景。

我看到有文章描述,有客人用完餐后,握住Brian的手腕,说这是“终身难忘”的体验。

Brian把“大地宴席”背后的故事都拍成视频,发布到了小红书上。这种独特、精致的餐饮体验,又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带来了更多客流和商机。

原先粗鄙的乡村,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用Brian的话说,这种极富创意的活动,也盘活了一个地方,一个之前不怎么被关注到的地方,由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古长城上的“大地宴席”

(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改变中国的乡村。

小红书公益部的关惠元,给我介绍了他们经手的几个例子,听来更让我感慨万千。

第一个例子,一顶帐篷。

这不是普通的帐篷,而是浙江安吉的小杭坑生态露营地。

安吉的夏阳村,也是小红书参与的首个乡村文旅振兴公益项目。

关惠元说,三年前,他们在夏阳村一块荒废的空地上,和村集体改造出了一片生态露营地,建了23间帐篷酒店和装配式木屋、还有荒野餐厅,并在一年四季设置不同的营地体验活动。


图:改造前后的小杭坑营地对比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这样,就将小红书上火热的“露营、徒步、溯溪”等户外自然生活方式,很自然地引入进来。

效果果然很不错。就在上个月,小杭坑开展了“冬季焚火大会”,2天内,吸引了上千位游客前来,超过80家品牌参与。

图:小杭坑冬季焚火大会



2024年,“小杭坑”还入选了全球减贫案例。

创意改变乡村,年轻人重塑了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经济、乡村生态。

数据显示,夏阳村原先的村集体年收入只有8万元,在小杭坑开业的第一年,8万元变成了300万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近3倍。

关惠元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听到村民感慨,“原来搭个帐篷就能这么赚钱。”就在这个星期,2024年的村集体分红也要开始了。

1顶帐篷带火1个村,背后借的东风,是这几年越来越流行的“户外徒步”、“精致露营”的生活趋势。



当然,这也得感谢小红书,感谢小红书上的年轻人,他们不仅仅活跃在线上,同时也延伸到线下,延伸到中国广袤的田野、乡村、山区、僻壤。

夏阳村小杭坑的“1顶帐篷”,到了云南鹤庆的龙珠村,变成了“1盏灯”。

他们和当地手工造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尹旺松,将越来越难卖出去的“古法手工造纸”,做成了可折叠的、便携式的户外露营灯。


图:非遗手艺人尹旺松与设计师合作创作出手工纸露营灯

一千年不烂的造纸工艺,它的归宿不是只在博物馆。年轻人的加入,创意美感的注入,为手工造纸打开了新思路。

用关惠元的话说,不仅是乡村非遗、乡村文化能够结合热门趋势,打开思路。农产品也可以!

云南的“1盏灯”,到了广西,又变成了“1个柿子”。

广西红岩村盛产柿子,叫月柿,在小红书介入下,红岩村举办了20多年的柿子节,变成了“好柿发生”风物节。

通过小红书,游客们知道,恭城的柿子不仅好吃,有时还会带来好运气。

互联网的思维,在不断发酵,从而生发了有趣的话题,吃了恭城的月柿,职场上就不做软柿子;


图:小红书上许多年轻人纷纷参与“不做职场软柿子”的话题创作

而在线下,柿子节,又变成了可以边吃边玩的互动市集。

活动两天时间,红岩村接待了游客约2.5万人次,柿子产品销量达到300多万元,无论是游客量,还是销量均达到月柿节的峰值。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也是最直观的。

按照小红书的统计,在过去一年,他们走进了云南、宁夏、广西三个省的32个乡村。链接了50余位乡村人才,培训累计覆盖超2200人;线上相关内容曝光量累计超10亿,用户们发布了近20万条种草乡村的相关笔记。

在城乡生活方式的流动中,乡野的面貌正被改变,乡村风景也越来越成为城市青年心中,最美的向往。



(三)

小红书为什么要做乡村帮扶、怎么做乡村帮扶?

关惠元告诉我,如果有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小红书想成为“一座桥”。桥的这一头是乡村,另一头是城市。

因为这是一种相互成就。

看上去“特别city”的小红书,在城乡之间,完全可以成功架桥,这座桥的桥基,是小红书上涌现的“新生活方式”,这也是他们发现的,点亮乡村、启发乡村的一柄利器。

她说:我们希望小红书这座桥,可以为年轻人种草乡村,也为乡村种草灵感、种草希望。核心是希望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说得真好。

我看到,受到鼓舞的小红书,在2024年正式发起了“乡村漫游”公益扶持计划,并定下了用三年时间,助力300个乡村文旅发展的目标。



今年,小红书说要继续发挥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小红村”。

即“4个100”。

设立小红村主理人学院,打造100个小红村;

组建小红村探路者社群,打造100个新地标;

创新乡村经济业态,促成100个新业态;

开展乡村手艺人技能培训,培养100位新匠人。

图:2024年小红书已经通过“非遗上新”和“乡村漫游”两大公益扶持计划帮助了许多”村理人“



我总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

毕竟,中国的乡村需要年轻人,但年轻人其实也需要乡村,他们也有乡愁,他们更有创意和想法。

小红书上的乡土中国,有家乡的声音、家族的聚集、家里的味道。这些原始的情感符号,如今成了文旅项目中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乡村故事的关键所在。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创意和努力,一大批“网红景点”脱颖而出,引领了旅游趋势浪潮,从全民追捧的户外露营,到特种兵旅游、citywalk城市漫步,等等。



可以预料,各具特色的“小红村”,将会更加丰富乡村旅游,引领出countrywalk乡村漫游的热潮,让我们也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乡村!

“方言不一定听得懂,但真诚一定会相通”,每一种来自乡村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了一种新乡音。

这些声音,是乡村的新面貌,也是乡村的新希望。

这值得期待,更值得鼓励。当然,乡村也有不少坑,年轻人也要小心。

毕竟,中国的乡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而收获最多的,也是回到乡村的年轻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