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期内容

广东省中山市是伟人故里,也是名列“广东四小虎”之一的制造业名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毗邻港澳的中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批村镇工业园拔地而起,中山由传统农业县成长为工业强市。

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如何破除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思路,挣脱自缚手脚的体制机制?3年前,一场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攻坚战在中山正式打响。经过3年努力攻坚,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202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有力推动空间再造、产业蝶变、城市焕新。专家指出,中山“工改”重塑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城乡格局,为其他地区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工业强市“手无寸土”

中山市小榄镇拥有8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土地开发率高达61%。2012至2021年,这里平均每年新增的工业用地不足60亩。小榄镇委副书记吴铸辉说,全镇村级低效工业用地超1.5万亩,用地成了最大的发展瓶颈,本土企业留不住,外市企业进不来,还造成大量工业废水污染。

在中山,像小榄镇这样的情况有不少。中山早期开发的单层锌铁棚厂房达11.2万亩,占已出让工业用地的33%,平均容积率不足0.6。截至2021年底,中山5万多家排污厂企,大部分集中在低效工业园区。

“工改”之前,中山全市已出让工业用地中,10亩以下/宗、5亩以下/宗地块占比分别近70%、50%。由于零散土地难以承载大型产业项目落地,中山打造产业新动能显得“有心无力”。

为中山制造业去疴除弊,首在破解土地困局。然而,政策限制,资金缺乏,产权纠纷等问题,又是中山不得不面对的痛点、堵点。针对此,中山开启了一场改革。

“工改”用心用情,赢得企业支持

为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中山成功探索出“谈移拆建引”五字经,坚持刚柔并济、拆建并举。3年来,中山开展涉“工改”专项执法行动1979次,拆除违法建设和危旧厂房物业501宗,拆除面积约258万平方米。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改造后的3.0以上。

拆是“减法”,建是“加法”。中山市持续打造高标准厂房,帮助企业搬出低效工业园,搬进新建的现代化产业园中。许多企业的生产空间、设备和环境焕然一新,企业产能、产值在技改中上了新台阶。


中山市的新益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毛思倩 摄

中山民营企业和自然人权属地块占全市工业用地比重近80%,对“工改”存有顾虑的企业不在少数。“在这里20多年,为什么要搬?影响公司经营怎么办?搬迁期间怎么完成订单?”刚收到搬迁通知时,中山市雪乐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巧英满是疑虑。为免除企业搬迁的后顾之忧,中山有关部门派出专职服务队,“一对一”配合解决企业的搬迁问题,与企业负责人保持沟通交流。在用心用情中,“工改”赢得了企业的理解和支持。2022年4月,雪乐公司顺利动迁。

破除陈规旧律,激发改革活力

过去,中山推动“工改”面临厂房建筑高度、容积率、自持比例等许多过多过细的制度限制。比如,通过“三旧”改造完善用地手续项目面积须达10亩以上;容积率上限为3.5;厂房限高50米……

改革必须于法有据。3年“工改”期间,中山共清理了市镇两级制定的113项不合时宜政策,同时出台涵盖综合政策、空间规划、土地整备、审批服务、财税金融、园区标准、执法管控等7大类的“工改”新政策86项。

“我们推出新建工业厂房允许分割出售、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等新政策,还将厂房限高从50米调整为70米、容积率从最高3.5调整为4.0,以适应新的生产需要。”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宇文说,通过把审批流程从“串联”变成“并联”,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项目审批时间从超20天压缩至3天。

一题多解,克服“钱”的问题

“钱从哪来”,也是“工改”面临的迫切问题。一方面,中山收储低效用地、补偿安置等清租、清拆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中山各级财政收支处于紧平衡状态,财力十分有限。

针对此,中山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新模式,让镇街各显神通。据黄圃镇党委书记梁泳辉介绍,该镇大岑片区运用周转性扶持资金1.1亿元,结合“工改”基金5000万元,通过出资组建村属大岑湾投资公司等方式,成功争取银行贷款4亿元,获得贴息补助约914万元。

小榄镇绩东二社区则申请将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供地转到集体名下的全资子公司,让土地以更灵活的方式入市,为筹集发展资金创造条件。

一题多解,因地制宜。据中山市工改办总结,已成功探索“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模式。

改出新天地

谁是“工改”的获益者?中山受访者们纷纷回答:“几乎都是。”

3年来,中山以“工改”为突破口,推进产业升级、城乡改造和作风转变,改革红利在多个方面和群体中得以彰显。

改出新空间,有效支撑新招引项目落地。中山连片规划部署10个万亩级主题产业园,涵盖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新能源等高新产业。在小榄镇,智能锁具产业基地“工改”二期项目吸引4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包含5家规上企业、5家高新企业及2家专精特新企业,总体入驻率达90%。


中山市小榄镇永宁华中路“工改”项目

改出新业态,产业园成了产业链。3年来,中山通过“工改”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738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服务本土企业823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1862亿元。“之前的厂房太差,限制了数字化改造,进新厂房后,转型顺利多了。”广东昊森电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效峰说,“搬进新园区3个月,订单已超之前大半年,以前是求客户上门,现在很多客户看到新厂房新设备,主动来合作。”

改出获得感,村民享受经济效益。绩东二社区党委书记李冰说,小榄镇智能锁具产业基地项目(三期)2024年5月封顶,改造后集体收入可达之前的1.82倍,集体物业更可达之前的18倍以上。统计显示,中山“工改”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助力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6万元。

改出精气神,“工改”成为练兵场。中山抽调近500名机关干部奔赴一线,大批干部走出办公室、脱离舒适区。中山市副市长陈晖东说,“工改”唤醒干部队伍攻坚克难的血性,焕发出担当作为的激情。不少干部在实干中熟悉了业务,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成了多面手,在和群众打交道中治好了“机关病”,解决了作风漂浮、光说不练等问题。

从长远看,“工改”支撑起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值。在“工改”中,中山有序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超2500家污染企业正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全市黑臭河涌减少3/4,95%以上村(社区)达到广东省美丽宜居村标准。

改革再出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无地可用”的土地之困,是珠三角乃至全国不少地区面临的共性难题。中山“工改”,不仅初步破解了土地瓶颈难题,而且为传统制造业城市高质量发展找到新路径。

如今,中山“工改”进入新阶段,还有数量较大的早期开发的锌铁棚厂房亟待整治提升。中山“工改”已成大势,但改革不止步,攻坚还需再深入。当地受访干部坦言,接下来需要直面部分涉改片区权属关系复杂、连片收储难度大等问题。

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拆除整理和跨镇街改造升级;助力打造连片和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是“工改”下一步的两大重点方向。陈晖东认为,过去不少园区管理水平粗放、企业“野蛮生长”,与集约用地、集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今后要在“工改”基础上做好园区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从水电到治污,都要按照现代园区的高标准、高质量来执行。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是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探索打造连片跨镇街万亩级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半月谈记者:詹奕嘉 熊嘉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