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多杰的新居。  新春的脚步临近,位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的公伯峡3村避灾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内,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新春氛围。1月14日,记者走进安置小区,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着准备,精心装饰房屋、着手采购年货。

正午的阳光洒落在小区的每一处角落,几位老人惬意地聚在村头晒着太阳、唠着家常,刚刚放假的孩子则肆意奔跑嬉闹,安置小区内一片欢声笑语。

在塔加藏族乡牙什扎村监委主任多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100号院仁青多杰家中。“老书记,最近身体还好吧!”面对问候,74岁的仁青多杰笑着点点头,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

室内宽敞明亮,布置得温馨而富有特色,古色古香的藏式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传统的锅头连炕设计,更是凸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仁青多杰不由感慨:“地震发生后,整个村子都受到了影响。多亏了安置项目,2024年3月我们就过来着手自建新房。有儿子儿媳一直操心,我们老两口特别省心。”

说着,老人走上二楼,看着正在写作业的小孙女,眼中满是慈爱与欢喜。他接着介绍:“到2024年12月左右,二楼的房子也全部建好了,总算是赶在年前把房子建出来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也刚回到家,今年我们一家人就可以踏踏实实过个好年了啊!”

跨越95公里的距离,塔加乡的242户村民,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这里开启全新生活。他们原本居住在化隆东北角的塔加乡,山大沟深的自然环境,让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积石山6.2级地震,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宁静,加之滑坡体带来的潜在隐患,时刻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给村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化隆县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安全评估工作,最终决定,对地处山体滑坡体上的牙什扎村、拉卡村和贡什加村2社,启动“两村一社”地震灾害避让搬迁集中安置。

仁青多杰是牙什扎村的老书记,村子的变迁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十分清楚这次搬迁对于村民们的意义。“以前在村子里住,出行不方便,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他感慨地说:“再看看现在,我们搬到甘都镇,这里可算得上是化隆的‘黄金地’啊,交通便利,医院、学校都离得近,生活太方便了!”

“村子里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一切都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说到这里,仁青多杰眼角含笑,“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怀,易地搬迁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利益,让我们从大山深处搬到这里,这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仁青多杰介绍新居。谢梦茹 摄  从偏僻山沟到开阔平地,从塔加乡迁至甘都镇,从担惊受怕的日子迈向幸福安稳的生活,曾经“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如今已成为现实。

在仁青多杰家不远处的105号院,刚建成的二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房屋外观简约大气,内部干净又宽敞。走上二楼,刚上好油漆的新屋还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房主仁青才让说:“通过安置项目,政府给我们补贴了16万5千元,我自己又付了10万余元,花了8个多月的时间,盖起了这栋新房。”作为一名木匠,凭借精湛的手艺,新居大大小小的建设事宜都由他一手承包。

仁青才让看着自家刚建成的新房,眼神中满是自豪。小女儿才让吉偷偷跑到爸爸身边抱住他,仁青才让轻轻抚摸着她的头笑着说:“忙活了一年,今年一家人终于能在新家过年啦!”

自家房子刚修好,仁青才让又接下了给别人家做工的活儿,一大早就把需要的原材料买回来,准备开启一天的忙碌。“现在做工一天能挣200多块钱,大家都想赶在年前把房子全部盖好,热热闹闹地过个新年。”

记者了解到,村民大多采用自建的方式建设新居。由于传统木式藏族民居建设工艺繁杂,建设周期较长,各户的建设进度也各有快慢。目前,安置小区已实现全入住,还有许多农户一边居住一边建设,继续完善自己的新居,但无论进度快慢,村民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却是一样的。

在安置小区前方的党员活动室内,避险搬迁展板上,“两村一社”旧村的面貌依稀可见,而在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后,如今的安置小区已成为村民新的幸福港湾。这里,不仅是党指引前行的方向,是政策大力支持的地方,更是幸福生活召唤的所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