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情况终于在1888年得到了改变。作为清朝最倚重的外交大臣,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奏请慈禧太后确定国旗。出任过驻英与驻法公使的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将三角黄龙旗改成矩形并提交慈禧,立刻得到了慈禧的青睐,于是钦定其为清朝国旗。

在1888年之前,除了军事上的“八旗军”有从正黄旗到镶蓝旗的建制,清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旗。“亚罗号事件”之后,因舰船未挂国旗而引发的国际争议愈来愈多,终于刺激到了洋务派的领袖恭亲王奕䜣,而在奕䜣与曾国藩等人的操弄下,第一批三角黄龙旗终于挂在了清朝的兵船与官船上——当然这一批三角黄龙旗只是国难之下的权益之计,与国旗并没有关系。





自汉文帝刘恒穿确定龙袍为黄色以来,后世皇族一直以黄色为尊,而满清八旗中“上三旗”之首亦是“正黄”,清军入关前为皇帝亲兵,其地位高于其余诸旗,清朝国旗最终确定用黄色,亦是出于尊黄的传统。因黄龙旗代表的是清帝国与皇室,自然而然在潜消默化中扩展到了整个满族,是以在日后五色旗的改革中,黄一直成为满族的代表色,尽管在“五德终始”学说中清朝属于水德,理应尚黑。



黄龙旗作为清朝海军军旗的历史要远远长于国旗,这也导致了黄龙旗与北洋水师微妙的联系。1890年后,北洋海军军旗与清朝国旗相一致,均是方形黄龙旗;而其下从海军大臣旗到统带旗、队长旗,都将黄龙旗缩小置于旗面的西北方,形制与英国自治领/殖民地的国旗/区旗相一致。除了黄龙旗,北洋水师旗帜的另一个常见类型是五色旗,如提督旗、统领旗。



1917年7月1日爆发了发生“张勋复辟”事件,刚挂没多久的五色旗被摘除,北京城的满清遗老们重新挂起了黄龙旗,当然毕竟时代更易,仓促之下很多老百姓只能用纸糊的黄龙旗撑撑门面,不过这种尴尬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12天后张勋的复辟就失败了。



“黄地”这个元素并没有远去。1932年,满洲国成立,其国旗从“黄地蓝龙戏红珠图”变成了“红蓝白黑满地黄”。满洲国先后有三种“红蓝白黑满地黄”:正式建国前“红蓝白黑”呈45度角嵌在“满地黄”中心,大同元年(1932年)之后通过《国旗制度布告》将“红蓝白黑”移到了左上角;而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 “满洲国”为“满洲帝国”后,又将国旗底色由杏黄色改为象征“皇室”的黄色。



在此之后,黄龙旗与黄旗,终于在历史上消失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