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了
县级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名单
其中,慈溪市入选
成为全国16个试点之一
打造垃圾治理标杆,引领全国低碳风尚
近年来,慈溪生活垃圾治理得到阶梯式、跨越式发展。2024年以来,慈溪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垃圾分类的各项部署,不断优化提升县级市垃圾分类多项举措,已连续四年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县(市、区)。
制度创制,强化系统谋划
市级机关组织到投放点做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慈溪各层级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垃圾治理,在工作初期就创新谋划系列制度,由慈溪市四套领导班子以及全部市级领导带队32个在职党员较多的部门,包干结对到基层一线承担桶边督导与入户宣教。同时结合区域实际,出台《慈溪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以及宁波首个低价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与配套操作细则,形成“市级+镇级+回收驿站”三级全区域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2024年,慈溪与住建部直属科研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县级市方案》编制,总结归纳可复制、可推广工作经验,完善谋划下阶段提质方向。
全链建设,分类质量实现提质增效
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点
慈溪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处置全链条,注重源头引导,以“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桶边督导”为导向,同步结合“以奖代补”政策,撤销4000余处无人管理的垃圾投放点,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原则,弹性设置投放点(垃圾房)755个,实现“撤桶并点”全覆盖。2024年起,慈溪力争打造以居民自主投放为主、巡查为辅的自觉投放居住小区40个,目前20个居住小区已运转成熟。在此基础上,对全市36座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高标准配备304辆垃圾收运车辆,“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现象全面消除。不断提标垃圾终端处置工艺水平,厨余垃圾项目使用的除杂分选、热氧破壁等处置技术在全国领跑,相关工艺由住建部认定并推荐,废渣产出减少率达到70%;建筑垃圾项目于2024年9月底进料试运行,为全省首座包含建筑(装修)垃圾处理、废弃泥浆处理的综合处置中心。
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实现量化管理
浒山街道的社区回收驿站
2024年以来,慈溪通过数字架构可回收物量化管理体系,全年已节约环卫财政支出60余万元、两网融合回收低价值物3279吨。支持龙头固废企业加快整合资源,将固废由源头直送处置终端,省去中间转运环节,促进高价值物回收利润与低价值物兜底回收成本平衡,有效形成“多废共治”新模式。鼓励企业不断升级科技赋能水平,搭建智能智慧管理网络,引进视觉识别系统,实现回收数据一屏可见、精确计量,目前全市已投运东部、中部分拣中心及1家社区回收驿站。同时,探索推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回收清运模式,政府做好土地配套、统一招标和全过程监管;企业配建管理系统、更新机械设施、整合中转分拣,统筹再生资源网络与环卫保洁网络,实现“两网融合”。如浒山街道作为2024年新增试点,全年环卫财政支出下降10%,机械作业率提升30%,低价值物回收总量上升15%。
全员参与,培育分类文明风尚
动员社会组织,建设分类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分类服务队伍授旗活动
2024年,由慈溪市委组织部发出党内垃圾分类动员号召令,家庭实际分类质量、参与基层志愿服务等内容全部纳入党员干部赴居住地报到评价体系。同时,由社工部、工青妇等6部门联动架构垃圾分类志愿网络,通过体系建设、壮大志愿队伍、打造品牌队伍活动,不断发挥志愿者作用。截至目前,慈溪市垃圾分类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4万人,绿恒公益等绿色志愿队伍累计开展科普宣传等活动500余场。此外,慈溪创新动员社区(村)通过社区公约、村规民约等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投放提质,在20个社区试点“桶边督导”群众轮岗,全年已累计动员轮岗服务群众1.5万余人,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
来源|宁波垃圾分类 慈溪垃圾分类
编辑 | 范田圆
审核|黄超威 胡孟才
慈溪·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