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代表建言
1月15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启首场“代表通道”。6位省人大代表走上通道,结合各自履职实际,分别围绕科技创新、职业教育、医疗资源、农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等多个话题建言献策,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热点关切。
■李小男
■化雪荟
■张弩
■汪之涵
■廖石秀
■陈志勇
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小男:一起打好大科学装置这张牌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作为‘国之重器’,为何会选择与广东共建,落子江门?”面对这一提问,李小男表示,广东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为基础研究工作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法治保障。广东是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区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
再者,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的坚实合作基础,及江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为实验站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众所周知,江门周边已建成两座核电站,阳江和台山核电站,核反应发电同时提供了丰富的中微子,且测量距离理想,为实验提供了最佳的科学条件。”他说。
据李小男介绍,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从设计到建造等多个领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为破解科技难题、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平台,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中微子实验装置的建成拓宽了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的布局,这将进一步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
他补充道:“大科学装置首先是科研设施,同时也是科普宣传的有效载体。未来,将和江门一起打好大科学装置这张牌,依托实验站共同打造集科研、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创新型科普基地。”
省人大代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化雪荟:新质职教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用工大省,职业教育应如何进行更具前瞻性和突破性的探索,更好地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对此,化雪荟表示,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首先是时代之需。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平台,职业教育顺势而上。
化雪荟认为,当前,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职教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她以佛职院的一名毕业生为例,谈到他在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带领团队完成了车间传感器与智能制造系统的链接,实现了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为企业提升了5%的生产利润。
同时,她强调,职教出海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佛职院联合77所兄弟院校及出海企业打造的国际职业教育公共品牌“功夫工坊”,将佛山功夫的精神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融合,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标准,从而推动产教同行、教随产出。
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设施、人才的定向扩容
张弩表示,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推进,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距离实现老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健康梦还有一定差距。
广东是经济大省,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同时,广东也是人口大省,实时在粤人口超1.5亿,医疗资源需求巨大。张弩展示了一组数据:广东每千人床位数4.95,医生数2.83、护士数3.5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指出,应该对粤东粤西粤北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城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定向扩容。
具体来说,一方面在设施上扩容,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常见多发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初步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人才上扩容,加强医护人才的培养。同时,他建议,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口帮扶和巡回服务,高效投放优质医疗资源至基层。
张弩还提到,可以适时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例如利用5G网络开展远程手术,让基层群众“零距离”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省人大代表、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加强对半导体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发挥下游应用的带动作用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广东的立省之本。作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以传统硅基半导体起步,到如今成为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企业,其中艰辛,汪之涵深有感触。
在广东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中,汪之涵带领团队不断攻克关键难关,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芯片这一赛道里,实现从“本土设计+海外代工”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战略转型,具备了与国外企业同台竞技的基础,为中国制造的众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风光储能设备提供了众多的核心芯片。
结合亲身经历,汪之涵提出三点建议:一方面,加强对半导体制造业的金融支持。通过多种金融手段,对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半导体制造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发挥下游应用的带动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基础上,针对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未来产业提前进行相关芯片技术的前瞻布局,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导入国产芯片共同研发。
他还提到,要发挥大湾区优势聚集人才。建议鼓励企业在香港、澳门、横琴、河套等区域设立国际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化的高端半导体人才,共同为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广省人大代表、乐昌市云岩镇秉珍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廖石秀:科技是助力传统农业发展的希望之光
在“百千万工程”中,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廖石秀扎根乡村,发展油茶产业,为当地产业发展先行探索,同时,她在石漠化治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8年石漠化治理实践让廖石秀深刻认识到,兴一个产业可以带活一个村一个镇乃至一个县的经济发展。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针对石漠化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廖石秀提出了“石漠化治理+光伏+油茶+林下种养”这一创新模式。2023年,华电集团助力搭建了光伏和基础灌溉设施,有效应对了2024年的旱涝极端天气,油茶产量也有所提升,“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助力传统农业发展的希望之光。”廖石秀说。
也正因为这一模式的要素互补,有效解决了石漠化治理中资金短缺、人力短缺、旱涝不保收这三大痛点,还使得油茶产值综合每亩达到1.7万到1.9万元,是单一油茶种植的6倍。同时,油茶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提供了60多个工作岗位,通过优先聘用当地的村民,让乡亲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省人大代表、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勇:持续为广东能源变革贡献力量
现场,陈志勇分享了自己带领企业将纽扣般大小的电池做到世界领先的亲身感悟。他谈道,创立微电的初衷源于一段国外展览上中国电池被质疑安全性的刺痛经历。
2017年,陈志勇创立微电,通过科技创新改进电池的安全阀,首创三点式封口技术,解决了锂电池在多种情况下的安全问题,还赢得了国际巨头的订单。他分享道,微电创立之初,设备、资金、人才一度非常吃紧,广东省政府出台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解了燃眉之急,凭借三项核心专利取得两千万元资金,还迅速扩大产能。
为持续引领行业,陈志勇带领团队面向国外招募优秀人才,建立国际团队。通过改良正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提升40%;引入先进自动化设备,电池精度从百分之一做到千分之一,极大提升了锂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一系列创新成果赢得了客户信赖,成本也得以降低。
展望未来,陈志勇说:“微电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提供优质锂电池产品,让用户用得放心。作为新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持续为广东能源变革贡献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图片: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