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陕西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众双一流高校,理应成为全国人才培养的领跑者。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机制建设、模式创新以及市场匹配度上还存在不少短板。”在省两会会场,省政协委员、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义红说。
省政协委员、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义红
人才强则事业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方针。这一战略部署再次强调了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王义红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的提案为《关于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的建议》,针对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和困境提出了四项创新性建议。
完善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人才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推进。”王义红说。
他建议,在政策上完善引进、激励和流动机制。例如,政府和高校可通过奖学金、科研资助等手段吸引优秀学生,同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他还呼吁加大高技能人才待遇保障力度,组建区域性的“政校企”人才联盟,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常态化开展技术对接和人才交流活动。
“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建议建立柔性引才机制,组建专家人才库,通过‘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模式形成合力。”王义红说。
创新模式:打破传统培养藩篱
“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王义红指出,当前许多高校课程体系单一,学生跨学科能力薄弱,这在新兴产业和复杂技术应用中显得尤为突出。
他建议,高校应积极探索跨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知识体系。同时,针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不同群体,实行“梯次培养”,强化精准性和针对性。此外,他建议企业内部也推行技能人才的自主评价机制,打造“青创客”“巧工匠”等多元化激励体系,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
对接市场:让专业“用得上”
“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学科设置和行业实际必须紧密衔接。”在谈到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的脱节现象时,王义红直言,许多高校专业更新缓慢,难以跟上新兴行业的技术革新步伐。
对此,他建议,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与产业需求接轨。此外,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推动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平台。“要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推进人才集聚,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
放眼全球:培养国际化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视野已成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特质。“陕西要从‘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发力,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王义红建议,高校应加强外语教育,邀请外籍专家授课,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创造多语言、多文化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海外实习、国际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源。”王义红说。陕西作为中国科教资源大省,肩负着为国家战略储备高质量人才的使命。“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模式、优化结构和国际化培养,我们有信心将陕西打造为全国人才培养的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