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我军将士经常要用步枪甚至冷兵器去对抗日寇的飞机大炮。很多时候甚至要全身绑满手榴弹去炸坦克,那真的是用血肉铸就新的长城。可问题是到1937年时,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已经进行了60多年,国内也创办了一些兵工厂。可为什么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水平还如此低劣,甚至都没有由国内兵工厂制造的火炮呢?
简陋的抗战军工厂
洋务运动开创了近代军工产业,却存在严重先天不足
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才让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其军队无论是陆军火炮还是水师战船,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直到李鸿章为镇压太平军而编练淮军时,清军才第一次从洋人手中大规模购买西式枪炮。旷日持久的战争也让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员意识到,建立本国兵工厂的重要性。于是曾国藩于1861年,首先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创建了,晚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也标志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正是在中国大地上铺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的火炮
客观地说曾国藩、李鸿章人努力发展中国近代军工业,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860年代江南制造局就生产出了,炮弹重32磅的前装火炮。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并于1869年建造了第一艘排水量千吨以上的国产轮船。而张之洞在主政湖北期间,不仅于1890年主持建设了汉阳兵工厂。还主持建设了汉阳钢铁厂,从而为国内其它兵工厂生产枪炮提供了最基础的原料。而且中国兵工人,也紧跟时代发展进行创新。1892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生产出了120毫米速射舰炮,1896年又成功生产出了无烟发射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还从1890年开始,先后制造了4门口径304.8毫米,最大射程达15公里的超级大炮。
全盛时期的汉阳铁厂
然而诞生于清末洋务运动的旧中国军工产业,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先天不足。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光绪等人既不懂洋务,也并不真心支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导致各兵工厂往往是地方大员自己拍脑门决策创办,完全没有中央层面的统筹规划。许多兵工厂同时生产枪械和火炮,无法形成良性互补。第二这些兵工厂生产的国产武器,往往只是对国外已有枪炮的简单仿制和组装,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武器自主研发体系。第三没有现代管理体制使工厂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比进口武器更高。导致兵工厂根本无法通过出售武器盈利,来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最要命的是,洋务运动没有改变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模式。进而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耗费巨资打造的北洋舰队灰飞烟灭。清王朝内部的保守派趁机得势,抨击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浪费钱财。助长了从国外购买现成武器,比在国内工厂生产更合算的荒谬思潮。
军阀混战时代军工畸形发展,抗战前整合军工产能失败
1912年清王朝灭亡,中国似乎进入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然而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中国竟然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军阀混战时代。表面上看连年内战,促进了国内军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东北王”张作霖创建的奉天兵工厂,既可以生产7.62毫米的步枪和机枪,还可以生产75毫米、105毫米的仿日式山野炮。甚至还自创了80毫米,和150毫米两种口径迫击炮。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兵工厂,抗战前生产了约1900门75毫米山炮,30门105毫米山炮。就连身处内地的“四川王”刘湘,都建立了四家兵工厂。至抗战前生产了迫击炮3606门,137毫米榴弹炮12门。
太原兵工厂正在生产火炮
然而这样表面的繁荣背后,却埋藏着巨大的危机。进入20世纪西方列强的炮兵装备中,无烟发射药完全取代了黑火药。这意味着炮管需要承受更高的膛压,进而要求使用新型合金钢来生产炮管。就连炮架为承受射击时巨大的后坐力,也需要用合金钢来生产。但由于旧中国对钢铁生产的不重视。进入民国又连绵不断的兵灾,导致国内重工业发展不进反退。在如此天下大势面前,国内众多兵工厂只能使用国产钢材生产已经落伍的枪炮。或者从国外进口现成的炮管炮架和部件,让兵工厂沦为单纯的组装厂。
被日军占领的奉天兵工厂
更悲哀的是1931年日军发动918事变,奉天兵工厂完全落入敌手。不过这一时期蒋介石通过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的几次大规模内战,终于成为了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对内“围剿”红军,还是为抵抗日军入侵做准备,蒋介石集团都需要提升国内兵工厂的产能和产品质量。
然而就在关系到民族命运的这一重大问题上,国民政府足足浪费了6年的宝贵时间。显然要想解决国内武器,特别是火炮方面的制造困难,就需要在中国建设一家能够生产合金钢的钢厂。然而国民政府却不愿意出资对汉阳钢铁厂进行改造,更别说建设新厂。宁愿花高价,直接从国外进口现成的钢材。而国内地方军阀,除刘湘因考虑进口物资运输困难。为其兵工厂配套了一个小型炼钢厂外,都没有狠抓钢铁工业。
民国一家兵工厂内部
而且当时国内兵工厂仿制的对象五花八门,列强所生产过的各种口径枪炮在中国都能找到仿制品。蒋介石在1930年代选择同德国进行军事合作,希望靠从德国引进装备和武器生产线,来提升国民政府中央军的战斗力。可若要让全国军队统一使用德式枪炮,就应该耗费巨资对所有兵工厂进行改造。可短视的蒋介石只想让中央军装备德械,放任其它地方军装备不统一。
而在改造和新建兵工厂方面,国民政府官僚主义的低效同样令人发指。1932年阎锡山希望将太原兵工厂交给中央,换取经费对其进行改造。可国民政府兵工署派员到太原兵工厂检查之后,竟得出该厂“过于落后没有改造必要”这一荒唐结论。
民国兵工厂生产的火炮
1933年广东军阀陈济棠在广东清新县建设扈江炮厂,1935年开始生产德式火炮。可花费了1100万元法币,仅试制成功2门75毫米炮和1门105毫米炮,就被蒋介石政府以“性能过时”为由勒令停产。而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湖南株洲炮厂,直到1937年都没有造出一门德式火炮。可以说国民政府有心为抗战整合全国兵工厂,但由于腐败和低效几乎没有效果。
抗战初期兵工厂大内迁,却丧失了制造火炮能力
1937年日军挑起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日大规模战争迫在眉睫。而这时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业,都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广州等少数靠海的大城市,极易被拥有海空军优势的日军摧毁或占领。1937年8月蒋介石决定对盘踞在上海的日军发起主动进攻,试图能够保住沪宁地区的工业精华。然而随着8月23日日军主力部队在上海登陆,原本的扫荡日军计划变成了历时3个月的大规模血战。眼见御敌于国门之外已经行不通,国民政府才开始下令各厂大规模内迁。而上海南京地区的私营工厂,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内迁。这才避免了日军占领上海南京,将中国民族工业体系一网打尽。
内迁后许多兵工厂只能手工生产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足够的运输工具,大量宝贵的军工生产设备。在从上海到武汉最后到大西南的过程中,遭到损毁或遗失。比如上海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的2000吨水压机,竟然在西迁过程中不知所踪。艰难运到大西南的30吨电炉,竟然无法重新启动而报废。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尽管日军于1937年9月13日就开始进犯山西。可到11月8日太原沦陷之前,太原兵工厂仅仅转移了不到4%的生产设备。这既是因为阎锡山舍不得丢掉其老巢太原,迟迟不愿意下达疏散命令。也是因为预计要疏散到的河南和陕西两省,其军政部门消极对待不愿意协助。似乎太原兵工厂被日军占领只是阎锡山的个人损失,不是整个民族的损失。结果日军白白得到了奉天兵工厂后,又得到了近乎完整的太原兵工厂。之后用其生产日式枪炮和弹药,给中国军民造成了重大杀伤。
国军装备的150毫米迫击炮
到1938年底绝大多数兵工厂都已经完成了西迁,但产能和生产质量都直线下降。面对缺材料、缺能源,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大量流失的客观现实。国军兵工厂只好把产能转移到,相对容易制造的子弹和手榴弹上。做到了每年给国军提供1亿发各种口径子弹,和约500万颗仿德式木柄手榴弹。至于火炮方面,要么转产相对简陋的迫击炮,要么只对一些老旧火炮修修补补。从而导致国军不但在战场上损失了大量火炮,手里保有的也因为缺少备件和炮弹难以发挥作用。
国际交通线被切断断绝原料,坐等美援遭受战场更大失败
1938年广州沦陷后,我国再也无法通过海路获得任何外援物资。只能借路接壤的越南或缅甸,来获取一些急需的物资。可国民政府并没有优先考虑军工生产的需要,甚至放任用宝贵的运力运输国内官僚富商们更需要的奢侈品。等到这两条国际运输线被切断后,国内大部分兵工厂都陷入了无米下锅的窘境。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只有扈江炮厂,内迁后更名的兵工署第50兵工厂。依靠战前库存原料,制造了4门仿德式20毫米高炮和94门仿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
国军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
1942年后美军开始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和美式枪炮。而国民政府有识之士也希望能够在美国的帮助下,提升国内兵工厂的产能。毕竟通过驼峰航线运输的火炮,跟国内战场的实际需求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但是国民政府高层却认为只要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大量的美援武器就可以源源不断进入国内,提升国内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并不重要。而史迪威作为美军在华最高指挥官。又把驼峰航线大部分运力分配给驻华美军第14航空队,运输其需要的燃油弹药和补给品。导致国内兵工厂根本不可能指望,美国人能为中国运输造炮所需要的原料。结果当1944年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豫湘桂会战时,中国战场绝大多数国军装备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原有的山野炮和迫击炮,都已经在长期的战斗中损失殆尽。日军最后消灭中国军队约60万,占领了146座城市,让6000万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