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有一位名叫段海洲的奇人:

他先是参加八路军129师,成为刘邓麾下备受器重的旅长,然而不久后,他半路投靠国军,迅速晋升为国军少将师长。解放战争中,他又发戈一击,率部起义,回归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剃头匠,也当过县政协副主席和省政协委员。1990年,他以81岁高龄寿终正寝,留下了一段令人感叹的故事。

段海洲1909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在考上民国大学后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在国破家亡的历史时刻,他选择弃文从武报考军校,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段海洲在家乡和几位好朋友竖起抗日旗帜,很快拉起了一支义勇军。凭借着9支步枪,他很快就把部队扩编了到了300多人。

一次,趁着日军换防,段海洲瞅准时机,率领这支部队猛攻武强县城,痛歼守城伪军,缴获了不少迫击炮和轻机枪。



经此一战,段海洲这个名字响彻冀中,众多有志抗日的青年志士纷纷前来投奔,有的直接带着武器和马匹来加入,段海洲的部队立刻就扩充了一倍。

段海洲又找来一位在兵工厂技术员就组建起了兵工厂,很快就具备了制造手榴弹、地雷、子弹的基本能力。

到1938年的时候,段海洲的部队已经成为河北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几个地方武装之一,兵力达到了3400人,地跨数个县城,专靠袭击日军的后勤线来获取补给,发展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当地声望很高。

当时国民党对段海洲这支力量既器重,又忌惮。时任河北民军总指挥的张荫梧多次派人和段海洲联系,希望能收编他们进国军,但遭段海洲拒绝。在这之后,段海洲的部队就遭到了另外一股地方武装的袭击吞并,实力受到了不小的削弱。

就在段海洲所部生存维艰的时候,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领129师一部来到了冀南开辟根据地,段海洲在和129师取得联系后,立刻接受了邀请,加入了八路军这个大家庭。



1938年5月,段海洲部正式接收八路军改编,番号改为“八路军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所部下辖3个团,还有一个教导大队,一个警卫营和一个迫击炮连。段海洲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是个标准的旅级干部。

为了领导协助段海洲的工作,129师的几位首长还把得力干将李聚奎(开国上将)安排了过去,给段海洲当政委。不久后,邓小平政委到冀南视察工作,又专门置办了丰盛的午餐招待段海洲,和他热情谈话,勉励他坚持进步。

据李聚奎回忆,当时他常常给段海洲讲井冈山、长征的故事,段海洲每次听得也都很入神。李聚奎还给段海洲送过一本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段海洲对这本书非常喜欢,看了很多遍,对毛主席的精彩论断赞不绝口。

不久后,段海洲因为眼病到129师师部就医,过了一段时间,他请了探亲假回家,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原来,他受到了当初一些旧朋友的诱惑和影响,被鼓动着投靠他过去的老长官石友三去了。



不过,这个段海洲也是个仁义之人,他觉得八路军的长官对他礼遇有加,八路军抗日积极,堪称仁义之师,所以他走的时候不仅没有带走一个兵(其实也带不动了),还专门给邓小平政委、徐向前副师长写了告别信,还把自己回家时带走的5匹马和4支手枪都送了回来。

后来,段海州在国军中一直当到少将师长、副军长。

段海洲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部队却一支坚定地跟随着八路军走,段海洲当年带入八路军的一些不下如陈元龙、陈子斌等都在后来成了党的得力干部。

在全国即将解放前夕,段海洲终于认清了国民党崩溃的命运,他率部在湖北监利县起义,回归了解放军。此后,他自感无颜继续留在解放军中,就离开了部队,到重庆开了个理发馆,当起了剃头匠。

1949年,二野进军大西南,129师和二野的老参谋长李达(开国上将)派人找到了他,给予了他很好的礼遇。

李聚奎将军和段海洲有过一段难忘的合作岁月,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曾经的同路人。



1984年,李聚奎在写回忆录时,在《河北文史资料选辑》中看到了段海洲的一篇文章《回忆我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他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他当年接受改编,和李聚奎共同率领青年纵队战斗的日子,还回忆了邓小平政委和徐向前副师长对他的谆谆教诲,他沉痛地写道:

“我历史上的大错,永远是我的前车之鉴,覆辙再也不可能重蹈……今后在我的有生之年,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疑问的。”

看到这篇文章后,李聚奎将军也颇为感动,立刻给段海洲写了信,和他取得了联系。当时,段海洲是四川省万县政协副主席。

1990年,81岁高龄的段海洲在四川寿终正寝,走完了他堪称传奇的一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