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开国上将

你知道最后一位被授衔的开国上将是谁吗?

此人是位老红军,救过彭德怀的命,立下许多不世之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就是这样一位虎将,在“五五授衔”时的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五五授衔”

但在3年后,毛主席亲自批示补授他上将军衔,同时评价说:“要是少了他,新中国成立至少要晚十年!”

这位传奇上将是谁?

又为何能获得毛主席这般评价呢?

群星中的一颗

这位传奇上将名叫李聚奎,在1955年举行的“五五授衔”仪式时,他曾经的搭档是大将,曾经的下属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但是唯有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授衔名单上。

单论资历,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完全没有问题。



李聚奎

李聚奎是湖南安化人,也是1926年加入红军队伍的老资历。他的父母都是安化乡下的朴实农民,靠着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李聚奎出生的时候赶上时代动荡,又恰逢荒年大旱,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

不过李聚奎出生的那一天正好是1904年的最后一天,他那对乐观豁达的父母还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为他起名为“李新喜”,期盼他的出生能为这个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虽然大半辈子都在与黄土打交道,李聚奎的父母见识不多,却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在李聚奎长到7岁的时候,省吃俭用供他念书。但是由于学费太贵,李聚奎很快还是退学了。

没书可以读的李聚奎从8岁起,就开始了务农生涯,每天跟着父母拼命的干活,却始终无法改善家里的生活。这让李聚奎感到十分迷茫,想不通为什么即便他们这么拼命却生活却依然捉襟见肘,而地主家不用出一点力,却每天锦衣玉食,悠然自在。

如果不是遇到了参加革命的机会,李聚奎可能一辈子都要怀着这份疑惑,作为农民生活下去了。

1926年,北伐战争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叶挺领导的独立团来到湖南,让革命的浪潮席卷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当他手下的战士们威风凛凛地从李聚奎的家乡走过时,李聚奎特意跟着一群同龄人跑去看。

那种英姿勃发的军人气质深深打动了李聚奎,他虽然对那些“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并不理解,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解决他疑惑的答案,于是决定成为一名军人。



只不过李聚奎担心这样的决定不能获得家人的支持,于是便将自己的名字从原来的“李新喜”改成了“李聚奎”寓意着聚在一起的星星中的一颗,由此正式加入了革命军队伍,这个名字也伴随了他70年的军旅生涯。

李聚奎敢打敢拼,上战场冲锋时总是冲在前面,在这样一股“拼命三郎”的冲劲支持下,李聚奎表现出色,获得了长官的赏识,很快就当上了班长。而与此同时,李聚奎通过自己在部队中的所见所闻,渐渐意识到这个社会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找对了道路。

可是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反动势力的干扰下,北伐战争失败。李聚奎对此很是失望,他迫切地想要加入一支对革命事业更加坚定的队伍。

就在这时,李聚奎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湖南独立第五师,担任1团团长的就是彭德怀。彭老总在1928年7月发动了平江起义,李聚奎坚定不移地跟随,在起义作战中表现十分英勇。



等到战后举行的党小组会议上,李聚奎当众发言:“是共产党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信仰,我这一辈子都跟定党了!”

李聚奎说到做到,果然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



李聚奎晚年

与伟人结缘

李聚奎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是李聚奎这样言出必行的汉子。

在平江起义后,原来当过国军士兵的年轻人不能适应如今艰苦的作战环境,抱怨连连,最后甚至选择了叛变。



李聚奎

当时有个叫做雷振辉的人,在跟随彭老总起义后成为了红五方面军的一位团长。但他对红军的革命前景感到很消极,又觉得自己功劳很高,却没得到重用,心中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最后决定谋害彭老总,向桂系军阀投诚。

彭老总隐约察觉到了雷振辉的不对劲,便安排人盯住雷振辉。之后部队来到了一处名叫白沙的地方,第二天早晨要出发的时候,彭老总站到队前讲话。他没有注意到身后不远处,雷振辉正向他看来不怀好意的目光。

就在雷振辉突然发难,抢了彭老总警卫员的手枪,还将枪口对准彭老总时,最先反应过来的人就是李聚奎。

他不顾自身安危,想都不想就冲出来扑倒了雷振辉,给了其他人反应的时间,很快雷振辉这个可耻的叛徒,便被随后赶来的大队长黄公略击毙。

李聚奎救了彭老总一命,彭老总对这个身手矫健的小战士有了更深的了解,两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红军时期的彭德怀与朱德

之后,李聚奎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战斗。

1930年10月,李聚奎已经升任了红一军27团的团长,不久之后蒋介石发动“围剿”,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亲自率部队从龙岗进攻五门岭。李聚奎便带着他的27团从两山之间发起攻击。

在混战间,25团的团长负伤后被抬去后方抢救,李聚奎当机立断,挺身而出,同时指挥着25和27团继续奋战。在这一战中,25团和27团在李聚奎的指挥下不仅把直面的敌军吃掉了,还顺手把张辉瓒的支援部队也歼灭了。

最后红军一口气杀到龙岗,包围了张辉瓒的指挥部,还将其活捉。

当时被包围的敌人疯狂地进行突围,一片混乱中,一颗子弹击中了李聚奎的大腿,鲜血流个不停。李聚奎咬紧牙关继续坚持战斗,直到被师长徐彦刚命人强行把他带下去治疗。

在被人抬下阵地时,李聚奎心中满是对中弹离开前线的懊恼,结果在转角遇到了前来视察的毛主席。



图:毛主席与李聚奎

毛主席问担架上抬着谁,小战士回答说:“是我们27团的团长。”

听后,毛主席特意走到跟前来,关切地询问李聚奎的伤情,以及前方的战况。李聚奎如实回答说:“我撤下来的时候,已经打到敌人指挥部了。”

他的这番壮举,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还特意写作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有一句是“前头捉了张辉瓒”,这里称赞的就是李聚奎。

强渡大渡河

李聚奎在伤好后,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在战场前线。他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还因为英勇善战,表现优异,被中央授予了一枚二级金质红星奖章

但是好景不长,随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由此开始了长征。当时担下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任务,成为红军开路先锋的,就是第1师和刚刚就任师长的李聚奎。

作为先锋,那必然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正是李聚奎与第1师的英勇战斗,冲破长征路上的一个个障碍,才使得红军挺过了这段艰难的路途。而要说到这一路上最凶险的战役,必然绕不过强渡大渡河。



李聚奎带着战士们在1935年5月来到大渡河边,被波涛汹涌的河水拦住去路,战士们望着这条又宽又急的河流,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蒋介石听说红军被困在大渡河前后,却非常高兴。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也曾率10万大军来到大渡河边,前方被河水阻拦,后方有官兵追赶,最终无路可去,全军覆没。

听闻过此事的蒋介石叫嚣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继续命令上万大军向前追赶。他已经事先命令当地的军阀接管了所有的渡口,不留一条活路,试图先在精神上将红军击垮。

但是李聚奎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当众对着战士们说:“总会有办法渡过这条河,我们不会是石达开!”

由于战前动员做得好,红军战士们非但没有消沉下去,部队的战斗情绪反而空前高涨。

李聚奎这才将作战任务分派下去。重中之重,就是先找到能够渡河的船只。这个任务就被李聚奎交给了杨得志,杨得志带人侦察后,趁夜带人从敌人的阵营中顺走了两艘船。



李聚奎(中间)

之后,李聚奎又派人在附近村子里找到了几位技巧高超的船工。大家一听说来人是红军,纷纷请愿助战。

渡河的任务被李聚奎交给了第1营第2连,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报名。最后,杨得志从中挑选出了17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的带领下,勇士们登上了渡河第一船。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对岸的敌人被压得抬不起头。



17位勇士战胜了激流,冲过敌人火力网,登上了对岸,顺利拿下敌人阵地。在后方,李聚奎自始至终都在举着望远镜,紧张地遥望着这一幕,直到渡河胜利。

那17位勇士被历史牢牢铭记,而作为指挥者的李聚奎却很低调地隐去了功劳。建国后,也曾有朋友劝李聚奎出书回忆,不要让大家忽略掉他的贡献。但是李聚奎拒绝了。

在他看来,强渡大渡河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他只是被遗忘了名字,但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却永远都回不来了。



李聚奎

永远的丰碑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李聚奎曾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那为什么在“五五授衔”时,曾是他下属的杨得志都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怎么他连名字都没出现在授衔名单之中呢?

这是因为当时李聚奎恰好离开了部队。



李聚奎

就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几个月前,李聚奎被任命为中国石油部部长,带着专家和干部们深入大西北,在戈壁荒漠中风餐露宿,勘查和开采石油。中国石油工业在李聚奎等人的努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授衔仪式举行时,他虽然没有被授予军衔,却获得了三枚一级勋章。

国家也没有忘记李聚奎作出的贡献,在1958年,也就是“五五授衔”举行的3年后,李聚奎被调回军队工作。想到这位有功之臣终于回来了,中央军委决定为他补授上将的军衔。



当毛主席看到补授的相关文件后,连连点头,不仅毫不犹豫地签下“批准”,还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李聚奎呀,要是少了他,新中国成立至少要晚十年!”

从烽烟滚滚的战场,到风沙阵阵的戈壁荒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岗位,李聚奎都始终不忘初心,坚守着年轻时的誓言,一辈子毫不动摇地跟着党前行。

他的一生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李聚奎夫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