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无人驾驶技术自动泊车系统建设,实现北京市车辆高效停放和动态调度;制定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统筹做好“一网统管”;依托北京市多部门涉水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化数据协同共享……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专题座谈会。多位委员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出谋划策。
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界别联组座谈会。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建议推动智慧社区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建设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鞠杨长期从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地下资源建设工作。在此次座谈会上,他提出关于超前谋划,科学应对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技术对推动北京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目前,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北京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的重要内容。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正式施行。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
鞠杨认为,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技术的高速发展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城市空间和道路的设计理念可能需要进一步转变。随着智能交通系统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将会显著减少道路的拥堵,并且改变对道路设计的需求。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他还提到,当未来无人驾驶技术将汽车变为道路上流动的共享资源时,或许私家车的需求将下降,人们对停车位的需求也会下降。若继续大量开发这种停车设施,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可能限制对其他功能性运力的开发。
鞠杨建议,推动智慧社区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建设,推动无人驾驶技术自动泊车系统建设,以实现车辆的高效停放和动态调度,特别是激励支持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从根本上减少对停车资源的依赖。
此外,要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多部门联合机制,协调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同时立法保护无人驾驶汽车用户隐私和社会公共利益。
建议制定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
如何建设好智慧城市?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认为,要提升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近年来,北京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不过,在胡澎看来,也存在着如数据孤岛、信息壁垒、技术创新和应用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胡澎表示,要制定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统筹做好“一网统管”。首先要整合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单位所管辖的业务信息数据,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其次,依托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协调推动网格平台、热线平台和综合执法平台多网融合,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管理数据库,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的“脉搏”和“心跳”。
“要建立‘热线+网络’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模型,来提升治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大数据汇集分析研判季节性、规律性和苗头性的城市管理问题,为前瞻治理和专项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胡澎说,同时还要运用大数据推演各种政策措施在实施时会带来的风险,及时预测和防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次生危害,从而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她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民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如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开发可穿戴医疗设备等,确保智慧城市既有科技魅力又充满人文关怀。
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加强社会协同方面,她还建议,北京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搭建一个多元共治的平台,吸引更多企业、社会团体、民众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为提升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智慧水务建设,不只用于防洪应急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主要从事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智慧化管理有关工作。
他认为,近年来首都智慧水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基础的智慧水务架构,并且与数字孪生项目建设相融合,实现城市内涝、流域洪水的实时预测、主动分析和预警发布,同时在北京市防洪调度决策、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设了丰富的智慧水务基础设施,但在资产数据化、数据融合和融合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提升空间。”黄绵松说。
他指出,当前北京水务基础设施资产的智慧化还有待加强,比如,在涉水数据融合方面存在不足。涉水数据点多面广,又归属于不同单位,往往面临着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不充分的挑战。
“平台系统性基本可以满足整个业务的数字化和信息管理需要,同时也积累了海量水务数据,但针对性的价值挖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际上,除了防洪应急之外,还有很多典型的应用场景有待拓展。”黄绵松说。
他建议,应基于资产数据化的智慧水务体系,构建适合北京超大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水务资产分类编码及信息收集标准,对水务基础设施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开展全生命周期资产的标准化、数字化管理,结合静态资产的盘点及动态监测数据的持续收集,开展资产风险评估及分析工作。
他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水务数据的协同共享。依托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园林等部门既有的涉水信息平台,结合特大洪灾之后开展的一系列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开展水域气候变化、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人居活动等动态维护和体检评估,实现信息化数据协同共享,建立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相关数据互通共享机制,大力推动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治理体系建设。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