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战争,值得一说的除了抗美援朝和中印战争之外,便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了。这一战,中国军队仅用二十多天就完成了作战目标,把越南称霸亚洲的野心粉碎得一干二净。
这场战争,我军歼灭越军四万多人,其中包括了少数校级以上的军官。不过,因为缺乏史实资料,关于这些军官的信息非常少,有名有姓,且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一人。所以,一个普遍的说法是,这个人是越战战场上被击毙的越军最高级军官。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因后果
1979年2月17日凌晨,随着许世友司令员的一声令下,中越边境线瞬间响起了隆隆炮声,威严的声势,就连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震颤。
“砰砰砰”,火红的炮弹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号子声和喊杀声混在一起,枪声和炮声连成一片。住在边境线上的居民看着远处火红的天空,心中了然:中越自卫反击战,正式开打了。
最近几年,越南大抵是吃了熊心豹子胆,频繁挑衅中国。打死打伤边民、推倒界碑、侵吞中国领土、排挤打压华侨……这种种行为,明显就是要和中国撕破脸。
起初,中国顾及两国情谊,对越南的挑衅视而不见,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可是,这份忍让却被越南当作了软弱可欺,它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保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决定发起中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斗分为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总投入兵力高达56万,火力配置也很猛。看得出来,中央军委是铁了心要给越南一个教训。
战斗打响后,解放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势如破竹,当天就把盘踞在我国领土上的越军撵了回去。
接着,云南和广西的边防部队又按照原计划一路推进,相继占领老街、高平、谅山等军事要地,顺利完成作战任务。
3月5日,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令,从越南撤退。十一天后,中国军队全部撤回国内,对越自卫反击战落下帷幕。
战争结束了,但一些问题的争议才刚刚开始,比如双方伤亡。据统计,这场战争,我军牺牲六千余人,越南更惨一些,阵亡人数逾四万,其中不乏一些军官。
我们知道,军官的地位在军队中非比寻常,战场上击杀对手的高级将领,是一项很大的荣耀。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中方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分别是53214部队的副师长赵连玉和42军126师副政委林凤云。至于越南方面,相关记载很少,可以确认的只有一人。
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么死的?从一个越南女兵的口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越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黄氏辛,越南富寿省安立县上龙乡人,十八岁就参军入伍,在越军第一军区第346师第246团服役。
黄氏辛进入部队后,并没有成为一线作战人员,而是在行政岗上待了一阵子,后又担任河广县的军地双方联络员。
驻扎在河广县期间,黄氏辛和战友经常要更换住所。1979年2月初,她搬到了坂涯地区的一个天然岩洞里。
这个岩洞位于坂涯西侧的小石山。它和另一个山洞紧挨着,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20米。
这两个山洞的位置很隐秘,且地势复杂,层岩叠嶂,不熟悉地形的人很容易吃亏,是个绝佳的防守之地。而且,它们隐蔽却不偏僻,扼守着交通要道,右侧是通往朔江边境口岸的道路,左侧的小路则可直达南戎。
黄氏辛于2月17日,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一天,搬到了洞里。
走进洞中,她便觉得一股裹着土腥味的湿气扑面而来,目之所及之处全是岩石和大大小小的孔洞。洞穴是上宽下窄的结构,上层洞穴较大,下层洞穴较小。偌大的山洞,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看起来很安全。
黄氏辛轻轻地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她所在的第246团就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工作。士兵们拉起了5条野战电话线,以便战时和外面联络。
黄氏辛和战友们忙活一通,246团的预备指挥所总算搭建好了。
匆匆安置下来后,大部分士兵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中,黄氏辛和三十多个战友留守在洞中,负责后勤保障和文件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多人的战斗力都很一般,只有一个担任安保任务的警卫班还稍微能拿得出手,这也就为后来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2月19日,正在洞中整理文件的黄氏辛听到了一阵激烈的枪声。她心中一沉,从战友口中得知,坂涯地区已被中国军队包围。
很明显,前方的军队都回不来了,洞里这几十人只能自己脱困。
黄氏辛感觉希望渺茫。虽然他们占据地形优势,但三十人还是太少了,对上骁勇善战的中国军队毫无胜算。中国军队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围住这两个洞,就能活活困死他们。昔日隐秘封闭的山洞,将变成他们的埋骨之地。
事情果然如黄氏辛预料的那般发展。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警卫班的士兵相继战死,黄氏辛和战友们的处境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往外突围,他们打不过,也没有充足的弹药。原地等待援军,他们又缺乏粮食和物资,根本撑不了多久。
黄氏辛越来越绝望。危急时刻,246团的团副政委阮克弟少校站了出来,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他指挥岩洞里的残兵败将奋起抵抗,一旦有中国军队接近洞穴就开枪反击。
如果阮克弟少校学过中文,应该知道他的行为在中国被称为“负隅顽抗”。这种困兽之斗虽能抵抗一时,却改变不了惨败的结局。
黄氏辛和幸存的战友苟在岩洞里,一直坚持到了3月5日。这两天,岩洞周围的战斗特别激烈,打到最后,他们的子弹全打光了,阮克弟也中弹身亡,活着的只有十几人。
这群人里很多都是军官。他们商量过后,决定离开岩洞。
可惜,他们才刚走了一小段路,就在一片稻田地里遭遇了中国军队的伏击。黄氏辛一边趴在地上躲避射过来的子弹,一边开枪射击。一群人边退边打,又撤回了岩洞中。
这次转移不仅没成功,还让本就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活下来的大多都是女兵,她们清点人数,发现有五人被打死,都是尉级军官,其中还有一个连长。他们的军官证、手枪和冲锋枪,肯定都被中国军队缴获了。
岩洞里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个人说话。盘旋在他们心底的,不仅是无法突围的绝望,还有一种技不如人的耻辱。
3月6日凌晨,躲在洞穴角落,缩成一团睡觉的黄氏辛被一阵枪声吵醒,随之而来的还有凌乱的脚步声——这是发起最后清剿行动的中国军队。
经过前几日的作战,第246团的有生力量几乎损毁殆尽,中国军队笃定,山洞里的越军已经没有了反抗能力。
当然,洞穴里地形复杂,很容易藏有伏兵,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没有贸然进洞,而是使用炸药包进行爆破,先把洞炸塌了再说。
于是,黄氏辛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了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一声声的巨响过后,她脚下的地面开始晃动,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石块掉下来砸到地上。
万幸的是,黄氏辛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夹角,有幸躲过了这些落石。可是,经过一番爆炸,洞口被炸塌的碎石堵住,她彻底出不去了。
视线里一片黑暗,黄氏辛摸索着,一点一点地搬掉了挡在路上的石块。她不敢大声喊,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活着,就凭着一腔活下去的意志和对生的渴望,硬生生地掘出了一条生路。
事后,她才知道,大多数战友都阵亡了,最后的十几人小队除了她逃出生天之外,其余的都死在洞中,幸存的七个女兵也被俘虏,在中国战俘营里生活了几个月。战后双方交换俘虏时,她们成功回到越南。
黄氏辛的讲述,和我军战史资料记载的真相大致相同。据记载,当时负责攻打这个山洞的是第41军第122师第365团第2营第5连。工兵起爆之后,小石山的东半部被彻底炸塌,他们进洞的时候,只发现了七个越南女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军是如何得知死去的越军里有军官的呢?这其中,还有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曲折经历。
话说中国军队进洞后,就把七个越南女兵抓了起来,带去师部审讯。从一个俘虏口中,审讯员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246团的团长死在了山洞里。
此事非同小可,审讯员就多问了几个俘虏,结果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死者是副政委阮克弟。
死在山洞里的军官到底是团长还是副政委?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122师师长于新义命令5连把尸体挖出来,供俘虏辨认。
师长的命令,让五连连长亓建军为难不已。当时,小石山被炸塌了半边山,两个洞也都被石块填充,早已面目全非,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其中还夹杂着破败不堪的尸体。
看到这浩大的工程量,亓建军头都大了。挖掘机他们是没有的,任何工程器械,他们都没有,只能让战士们用双手挖,费时又费力。
但军令如山,再费劲也得上。于是,亓建军派了两个班的战士去现场挖掘,战士们顶着尸体的恶臭,手都磨破皮了,痛苦地干了一天一夜,才终于在半山腰发现了一具疑似军官的尸体。
这具尸体呈仰卧状,只有上半身露出来,下半身被岩石压得紧紧的。师部得知消息,把七个俘虏都押到现场,让她们辨认。
没想到哇,见了真人之后,俘虏们仍然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246团团长,有的说他是246团副政委。
大家都惊呆了,没想到越军这么“水”,连自家长官都不认得。无奈之下,师部又把之前抓到的越军第246 团第1营教导员押到小石山,让他辨认。
这个人还比较靠谱。看到尸体的第一眼,他就认出死者正是越军第246团副政委阮克弟少校。
根据黄氏辛的回忆,阮克弟是在山洞坍塌之前就死了的。作为一名长官,他没有临阵逃脱,也没有缴械投降,而是坚持指挥,战斗到最后一刻。抛开战争立场,这真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人。
亓建军就对阮克弟敬佩不已。他本来打算按照军人的礼节安葬这位可敬的对手,然而,压住阮克弟下半身的石块太大了,根本搬不动,只好作罢。
亓建军蹲下身,在旁边捡了很多碎石块,将阮克弟的头部和上半身盖住,避免他的遗体被野兽撕咬,也算作一个简易的坟墓。
以上这段经历,都被记在了我军的战史资料里,所以颇具真实性。也正因此,阮克弟就成为了目前有记载的,越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