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豆瓣2024年图书年度榜单公布,《她是幸存者》荣获豆瓣2024年度社会·纪实奖项!
《她是幸存者》是韩裔美国社会学者格蕾丝·赵献给母亲的“文学葬礼”,追索其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回忆录。
格蕾丝·赵以食物串联起母亲的一生,从战时靠泡菜存活逃难,到美国社区的“黑莓女士”、“蘑菇夫人”,再到晚年在母亲指导下做的每一顿饭——一起吃饭的日子里,“我”开始走近这颗伤痕累累的复杂心灵,试图理解,是什么“杀”死了她。
这是一场直面自身隐痛的深情回望,记录了一个普通个体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也呈现了两代亚裔女性彼此依恋共生、生命缠绕的创痛与相遇。
这也是一份叩问真相与公正的锋利思考,驱散耻辱禁忌给养的历史幽灵,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让君子这个被认为不值得悼念的女人,得以在书中永久“复活”。
就像书中充满力量的那句话:
“不管一个人的选择面多么有限,都总有抵抗的可能性。”
这让幸存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更大的勇气去直面人生。
幸好还有书籍,将这份力量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 图源:小红书@西风读书
她在理解母亲、哀悼母亲、纪念母亲,也是让更多人看到这样一群被时代抹掉的人的人生。
△ 图源:小红书@甜茶pink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到曾经有过创伤的人以安慰和力量,我们都是有价值的,有着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
豆瓣@R.:
比起一本私人回忆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越轨的学术产物,它容纳了太多无法被学术惯例接受的材料:战争与性创伤的幽灵、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和呓语、梦与现实的神秘交汇、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个人记忆、日常生活的一蔬一食,这些历史的冗余物经由学术经验的辅助,呈现出被长久忽略的政治意义(比如我们和食物的关系正是我们和母亲的关系的延续,这种关系本质上具有政治性。比如精神分裂症并不来自于基因缺陷,而是肇始于社会系统性不公造成的创伤)。
作为移民后裔,作家怀着对一生都活在创伤中的母亲的爱,将这些不被赋予意义的事物带回到他们(家族中的男性亲属,白人男性主导的学术圈)否认的历史中,让阴影现出形状,让疾病发出声音。
豆瓣@用户36281682:
在冷战、半岛意识、战争新娘、亚裔移民、食物社会学和精神分裂的社会性上,格雷斯非常谨慎的挑选了同她和母亲共享的历史中息息相关的部分。
时代的车轮碾过母亲的肉体,当药物的历史将母亲的身体变成试验田,除了通过更多挖掘历史接近妈妈生活的真相之外别无选择。
母女关系之复杂无法用简单的分类学归类,其中高度相似的部分却又使我感同:在人生的某一刻,意识到自己将永远承载着母亲被摧毁的人生一起向前走的使命——却不将它视作一种沉重的债务之后,在房间里大哭。
格雷斯·赵的学术生活乃至整个人生是踩在母亲的脊梁上、献给母亲的赞美诗。
因此她才能始终抱持着那种要理解精神分裂的母亲疯癫后碎片的语言的信念,写下这部作品。比起这个书名更喜欢原文的tastes like war,幸存是一种矫饰,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只是依然活着。
△ 图源:小红书@春野
豆瓣@冬惊:
最近读过最震撼的人物传记,真实动人,充满力量,让人想到《大地上我们终将逝去的绚烂》,同样是“战争新娘”,作者的母亲也有着惊人的生命力,靠字典和美国电影自学了英语,把亲人接到韩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融入严重排外的美国小镇,不仅在监狱上夜班,还在白天去森林采摘蓝莓、蘑菇,成为当地最大的野生蓝莓供应商。
食物就是她的魔法。
为了女儿的学业,每年在镇上举办令所有人惊艳的派对…… 父亲虽然爱过母亲,维护她的祖国,但依然是会实施家庭暴力、买春、支持种族主义的白人男性。母亲精神分裂后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进食,作者通过学习烹饪韩国食物让她重新打开心扉,也了解了她从未讲述的过往。
豆瓣@赫恩曼尼:
近期读过的最最迷人的回忆录。一个被丢弃在历史罅隙中的受苦的母亲,一段被误解和偏见撕裂成两半的人生——你会惊异于一个生命在不断涤荡的激流中顽强的抵抗,来自肉体的、精神的、社交的、记忆的抵抗。 啊!原来历史是这样塑造一个人的,它使她牢牢抓握每一点生存机会,将她变得顽韧、怀旧、疯癫、隔绝。
△ 图源:小红书@西风读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格蕾丝的记忆中,儿时母亲曾是家里的支柱,她以一手精妙的厨艺与时刻体察他人的姿态搭建起她与女儿在异乡的生存空间。
那时,这个家的父亲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出海,没有人知道这位母亲如何一步步在不属于自己的社区拉扯起家庭。
到了格蕾丝15岁,勇猛精进的母亲却突然被确诊“炫彩精神病”。当她说出昔日曾被跟踪、骚扰、迫害的经历时,周围人都觉得这是“疯话”。
直到30多岁的女儿开始为母亲做饭,从更广阔的角度回看母亲的一生时,才逐渐发现那些“疯话”最初完全是出于理性并基于现实。
在格蕾丝与“第三位母亲”的相互救赎中,一段被压抑的家族历史徐徐揭开。这段历史不只关于个体的经历,也是深陷其中的个体与世代、地缘政治暴力与系统性压迫的历史残留。
在格蕾丝看来,困扰人们的从来不仅是创伤本身,更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缄默。
豆瓣@撒旦的表妹:
近期最受触动的一部作品,时间和空间交替出现,用一个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碎片串起母亲的一生,也揭开她逃过战乱童年,移民至美国,从明媚坚韧到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秘密。
当政府成为美国军队的皮条客,对女性来说社会就成了绝望的地狱,从一个困境跌进另一个困境,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都是不可治愈的。
我很抱歉她的人生充满了挣扎,她生和死都是孤独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真相被发掘,难以想象女性曾经遭受过的一切。
△ 图源:小红书@芷舠
豆瓣@这不重要:
近期看过最动人的一本书。原名Tastes like war点出本书的核心,食物与战争。
母亲对战争的记忆、我对母亲的记忆都由食物组成、被食物塑造。我能读到Grace母亲的苦痛,无论从战争受害者、女性、少数族裔、家暴受害者、精神病患者哪个身份角度看。
她很不幸,一生都在和以上这些身份所带来的伤害作斗争;而她也是幸运的,她的苦痛被女儿看到,并尽可能如实记录。从此她不是隐形人,她被女儿看到,并被纪念。
豆瓣@乙左左:
自传式写作,书写家庭创伤,但内容远比这些丰富,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母亲以及混血的自己,两代人的经历像“幽灵”般被抹除,而“幽灵”这个词语在最后也引起了学术范围的讨论。
在这些回忆中,母亲的精神分裂,父亲的行为和对殖民的见解,格蕾丝因韩裔身份在美国的遭遇,这些真实的内容就这样交汇在一起,当然,也有给予她帮助和力量的人,在寻找造成这些局面的原因的过程必然触及了某些集体的禁忌,讨论的内容广阔,笔触犀利,同时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的认知去殖民化等复杂问题。
豆瓣@nothing:
把自己作为方法,叩问历史和自我的位置。我倒是觉得,这种个人化讲述的主观性和情绪化,恰恰是社会学研究的珍贵之处。
△ 图源:小红书@芷舠
豆瓣@有用蘑菇头:
其实作者的文笔与逻辑都没有那么娴熟到位,但真诚永远能胜过一切技巧。我们总阅读那些男人写的宏大的历史,涉及到这些战争时期反人性的故事,总是向下的视角,哪怕作为女性,感受到的更多是可怜、耻辱。
但当女性用平视的视角来写故事、写历史,我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群女人的不幸,但她们不需要可怜,也不必耻辱,她们是英雄!世界需要越来越多的女性写作!
豆瓣@韧勉: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格蕾丝·赵借助本书勇敢地为朝鲜战争后美军占领期间为美国士兵提供性服务的一群韩国女性发声,描述了自己母亲移民美国后以食物为媒介,采集野生蓝莓和蘑菇生产食用酱,举办派对,成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变成成功人士的人生传奇。
但此过程中,亲人和家族对其过往历史的沉默、回避和掩饰,由此慢慢堆积的痛苦使她逐渐拒食、幻听、迫害妄想,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甚至企图自杀,作者追踪这些屈辱的历史,探讨女性生存的困境的思考,以求不让岁月抹去幸存者的记忆。她强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也和我一起,认识、缅怀和悼念那些社会认为不值得为之流泪的人。”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 图源:小红书@西郊苛刻
如果没有这类充满情感文字的记录,我们会更难以感同身受:历史究竟骇人到何种地步。
豆瓣@名前もないし:
记录本身就是一场搏斗,序言的力量已经振的我流泪。母亲一生的挣扎,都伴随着“乡味”与“洋味”的拉扯,食物可以变成力量,可以成为武器,食物也是悲伤也是爱,我们依靠食物幸存,Tastes like war,Tastes like love。
让我们将这份力量,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