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
童年的时候,在乡野的田地里奔走,在夏日的蝉鸣中昏睡,日子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
但中年以后,日子单调沉闷,感觉时间呼啸而过,眨眼就是一年。
年复一年,让人焦虑,让人怅惘。
在进化心理学上,焦虑是一种心理机制,督促人做出行动,做出改变。
剑桥大学教授大卫·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义》中说:
“早年的生命因为新的挑战而延长,中年的生命因为缺乏新的经验而在眼前压缩。
主观上的时间加速,让人们产生急迫的感觉,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命就像一个水潭,没有活水,就只能慢慢浑浊,慢慢腐败。
中年以后,学会打开自己,尝试新的事物,人生才能重新激活自己,焕发生机。
01
摄取新的知识
前段时间,又刷了一遍老版的《笑傲江湖》。
不是我想看《笑傲江湖》,而是我发现自己没有耐心去看新片了。
我年轻的时候吐槽我妈老爱看“知青下乡”的剧,对年轻人的剧都嗤之以鼻。
现在我也快变成了我老妈。听老歌、看老电影、读旧书。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衰老的标志,是失去好奇心。
一旦不再摄取新知,人就会变得慢慢僵化。
就像是现在的AI,一旦停止投喂新的内容,它就会停止学习,停止进化。
看过一个国外的研究。
人的思维开放程度在40岁和70岁会急速下降。恰好对应着人的中年和老年。
古人说:四十不惑。
在古代,四十岁的人已经可以说对人生的疑惑很少了
但是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了,一旦停下脚步,就很容易成为时代的僵尸。
作家闫红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单位里提倡无纸化操作,新进来的年轻人都要学习做版,她们学得快,p图、拼版,几分钟搞定。
闫红则把自己归为老编辑,不做版,每天眼巴巴地等着美编“拨冗”帮她拼版。
她说,感觉自己像个不会智能手机的老年人。
这种“我老了”的心态,让她的心情变得无比灰暗,状态也一度沉闷。
有天她回家,老妈开车带着她去商场,交停车费的时候,管理员对这位白发司机的年龄产生了好奇。
她老妈说:71了。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老妈好酷。
老太太65岁靠自己努力拿到了驾照。古稀之年看韩剧、玩表情包、学习写作,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自己才40多岁,怎么就能觉得自己老了呢?
闫红开始慢慢改变。
单位团建,有个走钢丝的项目,大家都说这是年轻人的游戏,但闫红还是奋勇向前,一步一步走到终点。
下来后,那种解锁了新技能的成功感,让她兴奋了很久。
从那以后,她开始努力尝试新鲜事物,慢慢恢复了活力。
《精英日课》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观察一下身边的某些中年人。跟年轻人相比,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焊死,他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单一,他们的思维模式高度可预测。他们已经失去了灵气,开始变得麻木、沉闷。
永远不要给自己的头脑上锁,永远不要给自己的心理设限。
活到老,学到老。
保持饥饿,保持好奇,才能在沉闷的中年生活中重新激活自己。
02
建立新的链接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要学会享受孤独。
但万维钢说: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中年封闭,它会让一个人僵化。
一个人需要不断建立新的链接,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破圈》里有个故事:
某电气公司的副总裁布鲁斯,中年被裁。
低谷中他也一度消沉,但还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重新创业。
他开始主动建立新的链接,寻找新的人脉和机会。
在老同学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某大学的教授,开始频繁参加教授主持的学术论坛。
在论坛上,他结识了一名投资人,两个人慢慢开始展开合作。
几年时间里,他不断出席企业家晚宴,参加公益活动,积极服务社区,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人脉网越来越大。
资源、商机、人才,源源不断地向他涌来。
他的咨询公司越办越好,两年后,就拥有了60多个办事处,7000多名员工。
而布鲁斯自己,也被《金融时报》评为“最会做咨询的社交专家”。
中年以后,最缺的就是机会。而机会的背后,是人。
突围出自己的世界,多交友,多接触外界,建起自己的人脉网。
当你的人脉网够大,你就能网罗住更多的机会和各种成功的可能性。
意大利的贫民窟里,有一个叫奇克的小男孩,天天和一帮混混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等到年纪渐长,他开始琢磨摆脱底层的身份。
在偶然中,他认识到一名律师,并且顺利和他成为朋友。
凭着这个律师的推荐信,他进入艾维大学法学院,成为社区里第一个读法学的大学生。
在大学里,他聚集起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组建了一个意大利人的社区俱乐部。
凭着这个俱乐部的影响力,他接触到了州长、法官,慢慢和他们建立起链接。
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人脉,他成为波士顿的议会市长。
听过一个名词:社交蝴蝶。
意思是说擅长社交,爱搞人际关系的人。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感觉是贬义词。但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那些在生活中的社交蝴蝶,他们接触到的人更多,头脑更活络,遇到的机遇反而更多。
中年以后,不要封闭自己的圈子,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社交圈。
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潜移默化中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人不会僵化。
学会更新自己的社交圈,人生才能拥有新的可能。
03
尝试新的工具
前几天看了一个罗振宇的采访,他讲了当年在电视台的一个经历:
当年他刚进央视的时候,电视台的墙根有一排电脑,十来个小姑娘。
这些小姑娘是央视招的打字员。
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很多电视台的老人还不会打字,只能手写。
当时罗振宇的一大优势就是他会打字,会用电脑。
这导致他获取信息的速度比别人快了好几倍。
别人可能还需要用书报、访问找资料的时候,他已经在互联网上完成了信息的搜寻。
虽然他那时候只有二十多岁,但是凭借信息优势,迅速脱颖而出。
短短几年,他就从一个小年轻变成了业务骨干,升主编,当制片人。
他感慨:“新的工具,能杀死一批人。”
不懂得与时俱进的中年人,很容易被掌握新工具的年轻人淘汰。
很多时候,不是你本身不行了,而是你的生产工具太落后了。
新的工具,为人赋能,可以重构你的工作方式、协作模式。让人飞速进化。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
一个00后的小伙在大城市卷不动了,回到小县城开了一个儿童影楼,用AI重新创业。
在过去艺术照成本非常高,服装、化妆、打光、拍照、修图,整个流程下来费时费力。
一旦客户不满意,还要陷入长时间的拉扯。
但是AI让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只需要一张照片,动动手指,就能更换成自己不同风格的艺术照。
无论是效率还是成片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人类简史》中有一个观点:人类进化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工具的使用。
石器、青铜、铁器、火。新的生产工具,带来了人类的革新与进步。
人到中年,随着体力和精力下滑,经验的僵化,职场慢慢陷入困境。
可以学着去尝试新的工具,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
让这些新的工具为自己赋能,没准能有意外之喜。
04
《中年的意义》里有这样一个观点:
自然界绝大部分物种在过了生育期之后,会迅速步入老年期,继而衰老、死亡。
但是人类却不同。
在生育巅峰期之后,人类有二十多年的中年期,随后才会步入老年。
中年,是人类独有的阶段。
尽管体力精力在衰退,思维和圈子也开始逐渐固化。
但是,相比于年轻人,我们的经历更多,经验更丰富。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心智更加成熟。
对比老年人,我们的精力则更加充沛,思维则更加敏捷。
毕淑敏就曾说:我渴求延长我的中年。这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候。
只要学会打开自己,打开头脑和圈子,重新激活自己,激活人生。
中年,自然可以转危为机。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