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永恒的话题。在今天上午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要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深入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城市更新,如何更可持续?上海两会现场,多位委员建言献策。





“人城境业”有机统一




在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秘书长杨文悦看来,城市更新最主要的落脚点在可持续发展上,要能够实现人城境业的有机统一。更新过程中要注重兼顾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多方位地植入科技、文化、商业和休闲元素。她建议,在更新改造完善15分钟生活圈中,进一步提升各项软硬件的服务水平,要多考虑资源整合和统筹保障,逐步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全面集约利用。要能够进一步探索跨类别、跨领域、跨项目综合平衡和资源要素的统筹,整体成片协同实施改造。如以徐汇区康健街道为例,康健社区在新建党群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兼顾到了和周边居民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菜场、健身、停车和口袋公园建设等,让这些内容有机融合,在区域内统筹考虑,以此带动了整个街区的人气和烟火气。“城市更新中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也很重要,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赋能,突破堵点难点,确保各类配套政策的落地。”杨文悦强调,要及时响应群众诉求,汲取群众智慧,凝聚共识,上下同心,这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生动实践。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市政协委员、华东建筑集团党委书记顾伟华表示,城市更新其实是城市核心功能的不断提升,通过产业的更新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它核心还是产业和人。顾伟华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上海城市更新中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制度保障。除了新修正的《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外,还要加强配套的实施细则的制定,特别是在土地出让的规划条件方面,要有更明确的工作要求。要避免一方面在叫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与文化风貌传承,另一方面在土地出让中,保护的细则都没有形成,就会导致实际操作的脱节,很多工作就落不下去。要总结吸取已经做的地块当中的经验和教训,来完善制度体系。
顾伟华建议,要加大公众和专家的参与力度。特别是在一些历史风貌的保护方案确定中,让公众和专家在方案阶段就参与。“三师联创”应在城市更新项目策划阶段更好发挥作用。多数城市更新项目需要寻求经济和产业的平衡。如果单从经济平衡来说,让开发商去就地平衡更新成本很难做到。开发商引进产业,形成短期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带动。政府要把长效的保障机制跟短期利益机制相结合,做好长期投资的托底保障,支持开发商做得平衡。

应该更重视微更新




对于城市更新,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蔡永洁认为需要一些更加前瞻性的思考和举措。“一些规范应该要改改了,比如控制建筑密度的上限是错误的,应该反过来控制建筑密度的下限,我们的建筑密度普遍过低,导致城市空间缺乏活力。”
“从拆改留到今天的留改拆,是不是真正做到位了?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蔡永洁说,“同样的逻辑,通常说开发的主体有央企、国企、民企,我觉得应该颠倒过来——民企、国企、央企,另外还要让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参与进来,其实城市更新很多是小项目,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精细化。”
“城市更新是永恒的话题,需要点点滴滴做好文化传承、产业提升及城市功能形态提升。”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创办副主任刘波英认为,城市更新需要做大更新,但更应该重视微更新。比如,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转型中,属于微更新的文化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对城市的烟火气、产业的转型以及城市形态的变革包括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作出了贡献。谈到老建筑和会议室,他觉得要在使用中保护,只讲保护肯定保护不起来。他建议业态的考虑和未来的使用要统一。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工程师、建筑师和规划师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他还表示,要兼顾高大上和烟火气,业态和形态要同步考虑。比如,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新消费的主战场,怎么能够提供有效的载体需重点考虑。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屠瑜

编辑 |顾莹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