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新锐历史作家鞠海的《夹缝中的总督》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活动地点在中信书店·三里屯店,现场邀请了著名历史学者、中国近代史专家马勇先生,两位老师与读者共同分享了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叠变时代”。

《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一书紧扣曾国藩的五大生死困局,以其奏疏、日记、家书、书信及亲朋僚友的记载为核心资料,探究其人生各阶段所陷生死局的时代背景、自身处境和心理状态,揭示一位晚清督帅如何处理自身与时代、家事与国事、欲望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正如鞠海在书中写道:“曾国藩一生宦海,半生戎马,历经险境,看惯亲朋故友的生生死死, 自己也多次面临生死情景,每一次的感受不一样,每一个生死局前后的心境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宏大的历史下,个体的生死大多被忽略,但关键人物面临的生死局却与历史走向密切相连。曾国藩的生死瞬间,或许也正是清朝的存亡关头。

活动现场,鞠海悉心梳理曾国藩面临的五次生死困境,包括靖港跳河、九江败仗、祁门被围、金陵攻城、处理天津教案,并且分享了本书创作的故事,为什么选取生死角度来进行写作?“曾国藩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瞬间很多,而死亡对于人生来说实在是重要。每一次均对曾国藩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来说,为什么曾国藩会自杀?据大部分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懦弱,这样说或许有点简单。”他强调“曾国藩的五次生死不仅是个人的境遇所迫,也是时代的潮流所逼。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新颖的角度重新书写历史,《夹缝中的总督》利用“私领域”史料里较少被使用的情感史、生活史、心灵史资料,对曾国藩的生活细节和情绪波动进行了丰富的特写,充分挖掘其高光时刻背后的至暗人生体验。

现场,鞠海对其第一次自杀的动机做出了深入分析,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的心态有关,“对于这些大将、大臣,打败仗后他们只能选择自杀,这几乎是一种潮流。”


探究曾国藩的生死观念,要放眼到其所处的时代。马勇老师提示读者要知人论世,传统中国士大夫是这样看待死亡的:“比起生命的长短,他们更看重的是死亡的评价。传统读书人最怕的是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今天,经过现代教育的大家可能很难理解,不过这便是传统士大夫的死得其所,同时也指导着他们的行事,去做从恒久的角度来考虑是有意义的事情。

曾国藩所面临的五次生死困局,是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缩影。晚清时的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世界对中国的冲击,促使中国在历史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变革,这种不断的改变被马勇老师称为“叠变”


回到晚清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真实的曾国藩与其一生的坚守所在,《夹缝中的总督》这本历史著作的出版,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个人生死与时代变幻的深刻体悟。无论是研究曾国藩个人,还是追溯那段晚清史,我们都能在翻阅中获得新的思考。


推荐图书


《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

作者:鞠海

出版社: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4 -10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 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绝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受到君王中枢的猜忌,常陷战阵之危的困局。担任两江总督后,不仅要想御敌之策,更要协调各战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权力纠缠,常因心绪焦虑而陷入迷茫绝望的困局中。而当上直隶总督后,他又面临处理中外事务的难题,处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夹缝中。每次生死局都牵扯着时局中的各种势力,也都煎熬着曾国藩的肉体和精神。

作者紧扣曾国藩的五大生死局,以其奏疏、日记、家书、书信及亲朋僚友的记载为核心资料,探究其人生各阶段所陷生死局的时代背景、自身处境和心理状态,揭示一位晚清督帅如何处理自身与时代、家事与国事、欲望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虽然本书考察曾国藩应对不同生死局的不同做法和心态,但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还是曾国藩,他内心的某种坚守从未改变。因此,本书所要探讨的不仅是时代和他的“变”,更是他在大变局里的“不变”。也许,内心的坚守才是曾国藩精神力量的真正所在,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曾国藩精神遗产的意义所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