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建昌

师资质量决定教育质量。谈到名师,金普新区是有底气的。3年来,金普新区共招聘了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多数是教育部六大师范院校和其他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刚对这些优秀毕业生非常看重,多次和我说过5年后再看金普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深意不言而喻。翻看这些人的学习履历,不觉心生欢喜。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新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这个话题。



首先,是要坚定信念。成大事者,必有坚强的信念,这是一条铁律。职场漫漫,三种心态很常见,是横亘于名师之路的“拦路虎”。

一是“行了”。这2000名优秀人才,相信假以时日,工作小有成就并非难事。而课上得不错,班带得不错,家长也认可,却恰恰是最考验个人信念的时候。此时,人容易满足现状,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没有概念。印度著名电影《嗝嗝老师》里面对教师有过定义,非常经典,“普通的老师教你读书,优秀的老师教你做人,伟大的老师开创你的人生”。如果此时抱有“行了”的念头,你顶多能成为“嗝嗝”老师口中的前两种老师,根本达不到开创学生人生的高度。

二是“难了”。主要是“脱新难”“进阶难”。脱新不过关,就进不了教育的门;进阶上不去,就不能持续走好教育的路。在成长的关键节点,往往伴随专业拔节带来的压力和阵痛。读书时,我们会面临解题时的“思维冲顶”;教学时,同样会遇到“冲顶时刻”。“冲顶”就是“冲难”,要承受成长之痛,千万不能形成“习惯性溃退”。难了,也就算了,算了也就罢了,罢了就永远成为不了名师。

三是“屈了”。不能幻想名师之路是为你单独设立的,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外部环境。在个人成长嵌入到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委屈”。有的是付出很多,却没有换来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理解;有的是个人成长的小环境小氛围不理想;有的是急于进步,却没有得到重视重用。这些委屈,无论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旦长期淤积,就会落下病根,消耗身心。而化解这些意难平,坚定的信念至关重要。




其次,是时间管理。倘若可以倒着活,我们都会很好地设计人生,该努力时则努力,路子不对该改换就改换,也不会有错过之说。如此下来,一步不差,人生便少有或者根本没有遗憾。但这一不切实际的假设却给了我们极大的警醒,要想将来少些捶胸顿足,眼下就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在此,给各位老师三条建议。而这些建议,是从我个人成长历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也许能让大家少走弯路、少些遗憾。

一是精心呵护并极力保持自己的学习惯性。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出现几次知识高峰,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大家公认在大学毕业后会出现一次。经历过峰值,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生活节奏与大学时期相比较,学业的负担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也没有了,不再有升学和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身心一下子获得极大的自由,幸福感爆棚。此时,每个人又走到了考验的关口。你是选择继续劲头不减,保持强劲的学习力,还是选择“报复性放松”?显然,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工作成果。听闻有的新教师延续了大学时期的好习惯,工作再忙,也要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学习的时间,这非常难得。综合分析名师的成长规律,发现新入职头3年最为关键,大家一定要死死咬住,谁动力强,谁惯性长,能转换升级思维,不断为自己的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谁就无限接近成功。

二是不可丢掉为师两大法宝。大家公认,阅读和写作是成为名师的核心能力,堪称两大法宝。大连教育学院王冬凌院长前些日子在给我们培训的时候说过,如果新入职的教师能够每天坚持写1000字的教学反思或随笔,3年就能成名成家。大家千万别被这个数字吓到,我们写不上1000字,可以写800字、500字,甚至200字,只要动笔,坚持不辍,3年下来,也是了不起的成果。我特别希望阅读和写作能实实在在成为我们这2000多名教师的标配,通过这一标配的加持,塑造出独特的名师气质来。

三是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科技赋能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近年来,科技已经以亘古未有的速度,将我们每个人卷入智能时代的洪流。近日,教育部出台文件,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业态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我们仅仅靠传统经验,一单一路径,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新气象和新要求。所以,你们起步就要站在高点,不脱节、不落伍,这才是新时代名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其三,是与谁为伍。在你成长的关键时期,你和谁成为同行者,至关重要。谈到这个话题,我不由地想起前几年在招聘现场,一名学生已被录取,但其父母希望她回老家,她哭着给家里打电话争取父母同意。最终这个学生如愿来到金普新区工作,目前正在某学校任职。试想一个大学生来到异乡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需要重新开始,重新布局交往圈。她会遇到什么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些人、这些影响能否成为她走向名师之路的正向助力?这是2000个“他”和“她”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两种声音在斗争,一种是积极的声音,一种是消极的声音,哪个声音占上风,决定你会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相信,这2000人刚入职的时候,都渴望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所建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会脱颖而出,发展潜力巨大,也有人会无法按预期那样得以成长。我们自然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前者,高歌猛进,一个都不掉队。因此,当你不强大的时候,要时时保持警醒,要主动寻找正向力量,确保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当你慢慢变得强大的时候,就要努力成为别人的正向引导,带领更多的同行者前行。

大学毕业后,相信无论融入到怎样的社会环境,身边总会有让你发自内心敬佩的人和事。比如我前两天写过一篇文章《等级意识》,其中讲到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是中文专业毕业,如今却跨界转行成为国家财经领域的行业精英。在40岁之前,他从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都在拼命学习业务。我是前不久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的这些“壮举”。当知道同窗好友曾经如此奋力拼搏,内心深受触动,他就是我的正向力量。




最后,是不要错过每个成长的机会。前些年,有部著名长篇小说《曾国藩》,里面有个情节很有意思。曾国藩年轻时为官便声名鹊起,道光皇帝为考察他为官的综合能力,命人将其传唤到养性殿谈话。但曾国藩到后,干坐了两个时辰,也未见到皇上。后被告知,皇上有事不来了,待明天召见。曾国藩是个心细的人,回到家后,越发觉得此事蹊跷。后经老师指点,买通宫内太监,将养性殿的陈设,尤其是四壁悬挂的字画,一幅不漏、一字不漏地抄出,曾国藩连夜读熟记住。第二天,皇帝改在养心殿召见他,果然问及养性殿内部陈设,曾国藩对答如流,皇帝很满意,遂委以重任。这虽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桥段,有其投机的成分,但从中也能给我们些许启发。机遇往往都是悄无声息、毫无征兆地,甚至在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到你身边。抓不住,它们就会静悄悄地来,再静悄悄地走。对老师而言,不要总是期待大舞台、大平台,每一节课、每一次师生谈话、家校沟通,甚至泛化到每一个教育教学场景,都是机遇,都会助推你的成长。我还要说的是,既然每项工作都蕴藏着机遇,那你就应该尝试着主动去参与更多的工作,做加法,把底座做大。如此,做班主任、承担教研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等,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扩增了你成功的几率。

近期读到朱永新《未来因你而来》这本书,有这样一段话:许多人既不相信种子,也不相信岁月,于是一生便平庸地度过,就像尼采所说的,许多人到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刘彭芝校长也有句激励无数教育人的名言,“人生为一大事来”。希望我们每位年轻老师,都能以此共勉,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王春馨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