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麦麦
什么时候,不是会员就不能逛超市了?
是的,你没听错。
山姆超市作为一家会员制零售商店,没有办260元一张的会员卡是不能进入的。
即便是能进去,也不能挑选商品结账。
因为人家明确规定“山姆会员商店是面向会员,并专门为会员提供服务的商店”。
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虚荣、跟风心理”,将饥饿营销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一些代购、黄牛,正是抓住了这些消费群体的心理,利用中间商赚差价。
甚至还会引起涨价、缺货、坐地起价、供不应求的情况。
如此一来,一些平平无奇的商品、食物立马就变得高不可攀起来。
最后逐渐演变成了,拥有这些东西是财富、地位、实力、时尚的象征。
能够进山姆会员超市购物买东西,俨然成为中国年轻群体的“风向标”。
近期,山姆超市流传出的一条视频,彻底揭露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病态群体。
一、“不是会员、不予结账”
浙江绍兴一家山姆超市里,一个穿着黑色棉袄的女孩在柜台前愤怒地砸东西、发脾气,引起众人驻足观看。
到底是为啥呢?
据说这个女孩在结账时,出示的会员卡并不是本人的,所以工作人员拒绝为其结账。
遭到拒绝后,小姐姐直接“原地爆炸”把商品扔得满地都是。
而一旁的工作人员却早已见怪不怪、默默地清理着地上的商品。
或许有很多人好奇,“既然人家都拿了会员卡,超市又何必这么较真呢?”
不是会员不能买东西,难道我们的购物环境真的“病态”到这种地步了吗?
视频中的山姆超市,是美国的跨国零售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资企业”。
要知道,山姆超市可不是随便就能进的地方。
自1996年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实行会员制。
要想买他们的东西,必须要办一张价值260元的年卡,才能进去消费。
据相关数据显示,山姆通过收取会员费,每年收入竟高达400亿元。
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商品的利润,山姆超市主打的就是“量大”。
超市的布局也和普通超市不一样,去里面不像是逛超市,更像是去搞批发。
正是凭借自有品牌和独特的购物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哪怕一些城市没有山姆会员超市,也无法阻挡他们想来打卡的心理。
为了买到网上捧成花的“烤鸡”“瑞士卷”,想尽了办法才能如愿以偿。
说实话难道山姆的烤鸡和瑞士卷真的非常好吃吗?其实也不见得。
想吃山姆超市的东西,又不想办会员卡,于是很多人都会选择找朋友借,或者是找黄牛购入“会员一日体验卡”。
可一旦结账时被查出不是本人,就会像视频中的女孩一样,不予结账。
忙活了半天,最后受一肚子气,这搁谁身上不气呢?
正是这种“病态”的风气,将山姆超市的商品捧得天花乱坠。
越是买不着、越是进不去,就越是想要吃到。
于是代购、黄牛产业链应运而生...
然而方便、快捷的背后,却也带来了众多现实问题。
二、黄牛、代购爆火的产业链
山姆超市凭借量大、购物体验新奇,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
其中大多是职场白领、大学生、刚入社会的年轻人。
对部分群体来说,办一张价值260元的会员卡,一年到头又去不了几次,并不是特别划算。
于是借卡、租卡便成了“主流”。
然而并不是所有山姆会员超市都能进入,有些必须是本人才可以使用。
于是黄牛又将目光瞄准了“代购”。
既然会员卡不能租借,那就直接去买超市的东西,再拿出去转卖。
通过赚这些商品的差价,黄牛、代购也能赚不少钱。
如果你要是觉得代购没市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些消费群体本就不是为了山姆超市,而是为了超市中的“网红爆款商品”。
只要是从山姆超市里买的,在哪里卖都是供不应求。
在超市里经常能看到,一些人推着满满一车的商品,看着更像是来进货的。
这也导致有会员卡的顾客,去到超市后往往发现“商品已售空”。
若是想买到这些商品,也只能从代购那里高价购买。
此外,山姆商品以“量多”著称,一个人买回家往往吃不完就放坏了。
于是这些代购又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分装出售。
他们将抢购回去的蛋糕、瑞士卷,分装成好几份,卖给顾客。
如此一来,这些代购也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然而,代购这个群体良莠不齐,却也带来了很多食品安全隐患。
不久前,广州山姆超市卫生间里出现了令人作呕的一幕。
有顾客在卫生间意外发现,竟有人直接将一盒千层蛋糕随意放在地板上。
众所周知,卫生间是细菌的乐园,各种刺鼻难闻的气味更是充斥着整个鼻腔。
可所谓代购竟直接将食物放在卫生间地板上,随意地进行分装。
不知道这些“干净卫生”的蛋糕,又会送到哪个幸运儿口中。
试问这些代购在分装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考虑周遭的环境吗?
消费者的需求越大,就越是给这些无良代购赚钱的机会。
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样的事情已经似乎已经成了代购圈儿的常态。
有人买了山姆分装的蛋糕后,竟直接吃进了医院。
高烧、腹痛不止,最后医生诊断为急性肠胃炎。
不得不说,为了赚钱,真的是丧心病狂到了极致!
到底为什么代购和黄牛会如此火爆呢?
这就不得不提起当下盛行的“跟风打卡”和“快餐文化”。
而这些所谓的黄牛和代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三、社会病态与市场现象
一个商品发售后,往往需要"加价"才能成功入手,好像已经成了社会常态。
什么时候,商品从服务我们,变成了我们服务商品呢?
然而这种消费方式,却早已成为当下默认的“正常现象”。
一说到“加价购买”、“好不容易抢到的”,还会有一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优越感。
当下爆火的不仅有商超,还有那些所谓的网红烘焙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网红店门口排起的那些长龙,大多都是年轻人。
为了能买到卖相精致、中看不中吃的小甜品,不惜排队几个小时。
排队的长龙中,甚至还有代购早早地就过去占位置。
那些人嘴里喊着“不要插队”,却又疯狂的加购着橱窗里的面包。
结账时,更是直接将一盘盘面包放在脚下,随时都会有一个脚丫子踏过去。
而这些,就是那些年轻人争相购买的“美味小蛋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甜品面包价格并不便宜。
一个普通的蛋挞上加几块水果,撒一些人工香精,摇身一变成了均价2、30一块儿的精致甜品。
为了一块普通的蛋糕,没有必要花这些冤枉钱。
然而,这些说出来离谱,但却是当下年轻人乐此不疲的事情。
相比正常的事情,人们更愿意花更多钱去追逐热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
现如今,追求独特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风气也越来越不正。
例如,很多人大费周章前往风景区,只为了拍一张能够发朋友圈的“打卡照”。
而这张照片的背后,衣食住行每一项都花了不少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物、旅行成了跟风打卡的事情?
路边的风景无人在意,排几个小时长队只为能发朋友圈的照片。
商品、食物本身如何也无人在意,只要能“抢购到”就已经满足了自己的跟风打卡心理。
很多商家、代购正是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追逐暴力,从而在食品安全以及质量上让消费者受到了太多委屈。
但消费者又何尝没有问题呢?
结尾:
盲目跟风、盲目打卡,已经成了当下时尚圈的风向标。
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擦亮双眼,不要被资本的饥饿营销带偏。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消费,保持冷静、理性,才能逐渐构建一个良好的消费风气。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信息源: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