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维观点
导读: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辆大关,全面超越燃油车市场,渗透率过半,提前实现国家既定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进入“下半场”,引领新质生产力潮流。
但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下游深陷“内卷漩涡”。价格血战、流量厮杀,向上卷,向下卷……天下苦“内卷”久矣!就连头部企业也深陷其中,上游众多中小供应商更是哀嚎一片,在挣扎中求生!
那么,产业链上的内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内卷焦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知名投资人、国科新能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先生。他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了产业内卷相关问题。
下面将采访实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方建华(资料图)
问:方总您好,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卷越陷越深,已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您认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方建华:
首先体现在中游整车企业的“价格白刃战”。价格战之所以惨烈,在于它一旦启动,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释放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一家车企以“鲶鱼”角色搅动池水率先降价时,其他车企往往会逼不得已卷入其中并应声降价,否则将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和库存压力。
自2023年特斯拉开启降价潮以来,全球各大车企纷纷跟进,纷纷祭出降价大旗。降幅之大,犹如惊雷贯耳,让人瞠目结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家车企都在拼尽全力,试图在激烈的市场洪流中站稳脚跟,分得一杯羹。
至2024年,战火更加炽烈,已超过50家车企卷入其中,从低端代步车到高端豪华车,无一幸免。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全年,乘用车领域降价车型竟高达227款,较之前两年,呈现爆炸式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重灾区,新车降价平均达到1.8万元,降价幅度近9.2%。
昔日风光无限的热门车型,如今也沦为了“白菜价”。众多新能源车企在销量增长的同时,却陷入“增收不增利”“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境地。
即使头部车企比亚迪,虽然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全球榜首,但毛利率却出现下滑。蔚来创始人李斌也直言不讳,接下来两年生死攸关,不容有失。
造车新势力中,恒大清盘、高合危机、哪吒闹剧、极越巨变……桩桩件件,令人唏嘘不已。更有一些新兴汽车品牌,还未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便已黯然退场,悄然消逝。
价格战重压之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势必受到冲击,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各车企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等领域竞相追赶,然而真正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却凤毛麟角。这导致消费者难以分辨不同品牌和车型之间的显著差异。
比如,在2024年的广州车展上,新能源汽车的座舱风格、产品外观内饰千篇一律,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卖点也大同小异,各品牌和车型之间的差异化特征微乎其微,引发观众的广泛吐槽。
另外,某些车企为求生存,不惜在原材料、零部件上做降本文章,上演隐性减配的“戏码”。有的车企将消费级、工规级芯片作为车规级芯片的替代品投入使用。还有的干脆将价值两千多元的芯片换用价值一千多元的芯片。这些做法虽在短期内缓解了成本压力,却无异于饮鸩止渴,给车辆埋下了质量隐患。从长远来看,对车企市场口碑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可以看出,价格战背后,是车企对市场份额的狂热追求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切忧虑。它一方面加剧了车企之间的厮杀,压缩了利润空间,导致整个产业链盈利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将问题直接传导至消费者,严重影响购车体验,让消费者成为这场战争的最终买单者。
眼下,新能源汽车领域购车族的主力军是“Z世代”下的“90后” “00后”青年。他们自带互联网基因,对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非常青睐,更加追求汽车的“科技范”与个性化。产品若同质化泛滥,很难触动此类核心群体的心弦。
消费者购车热情遇冷,加之“追涨杀跌”的购车心态在残酷价格战中被无限放大,致使购车计划纷纷搁浅或推迟。这一连锁反应,无疑让车企销量雪上加霜,库存压力如山般沉重。
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正在严重影响产业链的稳健发展。那么,内卷风暴对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带来了哪些压力呢?
方建华:
随着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成本的重压如同巨石,迫使它们不得不将其转嫁给上游。当内卷风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上下游时,对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的经销商而言,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酷考验。
上游领域主要包括锂、钴等稀有金属,以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电芯及PACK材料,还有电机材料(如稀土永磁体)。此外,还有三电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价格波动本身就会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和利润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供应商们,在整车企业的成本压榨下,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账期被无情拉长,亏损阴影黯然笼罩,资金链断裂风险如影随形,这使得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内卷也开始逐渐白热化。
在这场博弈中,身处产业链顶端的一线车企凭借对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轻松从一级、二级市场及其他渠道汲取资金,如同探囊取物。而那些尚未盈利的初创型或创新型中小供应商,融资之路却荆棘丛生,生存环境之恶劣令人扼腕。
部分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使用低端的材料、低质量零部件,或通过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标准来降低成本。这些行为会导致产品质量甚至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原材料的资源稀缺性和其他市场因素,很多关键原材料的价格不断攀升。为了争夺原材料,车企和电池厂商纷纷加大采购力度,甚至不惜以高价抢购,这也会反向加剧原材料市场的内卷。
例如,碳酸锂的价格近年来波动剧烈。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底,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约为 5.35 万元 / 吨。而到了2022 年的年底,已飙升至约 60 万元 / 吨。2023年全年碳酸锂价格波动同样很大,从年初的约60 万元 / 吨跌至年底的约 9.69 万元 / 吨。到了2024 年底,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约为 7.5万元 / 吨。
在下游销售市场,比如经销商端,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样不容乐观,面临着利润被严重挤压的困境,约有一半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内卷带来的不良循环,不仅损害了产业链各方的利益,还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安全性,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在很大程度上掣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问:方总,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内卷焦虑”?刚刚结束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您觉得会对整个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方建华: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的产业体系。内卷的产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既有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产业链协同性不足,也有政策导向的偏差,更有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失误。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产能扩张无序蔓延,行业自律警钟长鸣
很多地方政府纷纷摩拳擦掌,将新能源汽车产业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甚至不惜血本,争相投入。不只是地方政府,资本大鳄与无数企业也在狂热追逐。
然而,在这场盛宴中,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的缺席,让狂欢逐渐失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夺资源,纷纷抛出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橄榄枝,吸引企业纷至沓来。甚至不惜通过过度优惠进行不当干预,更有甚者亲自下场领投、跟投,以期在政绩与经济增长的赛道上领跑。从而导致项目重复建设,产能严重过剩。
昔日,为了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某些地方政府对动力电池项目给予高额补贴,每1GWh的补贴甚至高达亿元之巨。而对于整车企业,更是“慷慨解囊”,百亿补贴屡见不鲜。这些近乎疯狂的举动,助长了一些企业的投机心理。
加之PE资本的盲目涌入,对于新能源汽车项目,更是趋之若鹜。过度看重PE、EPS等财务指标以及产能估值,甚至出现第一天报出几百GWh,第二天就估值数百亿的“奇观”。这会导致市场泡沫不断膨胀,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无序扩张。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一些企业不惜采取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以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再加上行业自律的缺失及市场监管上的不健全,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与内卷。
其二,产业规划前瞻性不够,产能整体利用率偏低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规划在政策引导和支持方面存在不够精准的问题。例如,政策在制定之初,对于市场渗透率的预测过于保守,未能准确捕捉市场需求与政策推动的双重力量。
2024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数月超过50%,而一些早期规划却远低于这一水平。这种偏差,不仅影响了政策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产业快速发展与升级。
又如,在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之间,政策端曾一度倾向于推广纯电动汽车。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逐渐展现出优势。这种技术路线选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投入方面存在困惑和犹豫,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另外,市场需求与产能供给的严重错配,导致广大车企产能整体利用率长期偏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市场风险,更让一些车企为了保持现金流与收益,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参与低层次的竞争。与此同时,头部车企与尾部车企之间的产能利用率差距,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两极分化,也会加剧内卷。
事物皆有两刃,逆向观之,内卷之中也隐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璀璨未来。传统车企急于蜕变,新兴势力如雨后春笋,竞相涌入这片蓝海,多元竞争格局,无疑为产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能源汽车性能飙升,续航大增,价格亲民,智能化浪潮汹涌,精准狙击消费者“痛点”,市场潜力犹如深海,待掘无穷。
比如,就锂电池而言,2009年整个锂电池产业出货量不足1GWh,今年出货量可能会超过1TWh,价格也由过去的3元-4元/Wh,下降至现在的0.3元/Wh(左右)。整个行业发展也更加理性。从今天来看,明显感受到动力电池行业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沉淀。
纵观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卷价格、卷产业链绝非明智之举,更非长远之策。真正的赛道,在于“卷”核心竞争力,即“卷”技术之精尖、“卷”价值之深远、“卷”创新之不竭、“卷”质量之卓越。如此方能“卷”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2024年7月,中央高层会议首提“强化行业自律,严防‘内卷式’恶性竞争”,并强调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202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用词将“防止”转为“整治”,而且整治“内卷式”竞争已不再局限于“恶性竞争”。这两个措辞的陡然升级,足以彰显问题的严峻性,说明内卷已严重影响了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整治、有效遏制。可以预见,2025年将有相关政策重磅出台。
高层对内卷现象掷地有声的明确态度,彰显出舆论与政策对话之深入、融合之无间。整个业界翘首以待,期盼相关政策举措利剑出鞘、抓铁有痕,尽快驱散内卷阴霾,力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