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年底,面对着北平即将解放的事实,住在城郊“山东王”韩复榘的家人知道要做出最后的选择了。
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清算,一家人想要逃到台湾,但是却遭到了他儿子韩子华的坚决反对,他站起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他为什么要称蒋介石为杀父仇人呢?
曾经的“山东王”
1890年,韩复榘出生在河北霸州的一个书香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聪明的他掌握了一手好书法,并且在文学上面也比较精通。
但是他却志不在此,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参军报国,于是他在19岁时就离开家乡,成为了第一批闯关东的人,在闯关东的队伍中入伍参军。
在他20岁时,他就进入了冯玉祥的军队,因为写得一手好书法,得到了冯玉祥的重用,逐渐成为了他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在北伐战争中,他指挥作战出色,被誉为“飞将军”,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当时中原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急需招揽人才,因此起了想要收服他的心思。
在后来的中原大战中,蒋介石不断收买和拉拢韩复榘终于把他从冯玉祥手下挖了过来,成为了蒋介石手下的大将。
而被拉拢过来的韩复榘也得到了蒋介石的“奖赏”,那就是山东省的政府主席,他在1930年9月上任,一干就是8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山东王”。
矛盾丛生
在成功“割据”一方后,他却逐渐和蒋介石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直到最后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在进入山东之后,韩复榘就把自己当做了山东的“皇帝”,认为自己在山东说话必须独一无二,他最厌恶的就是别人来插手山东的事务,所以很烦国民政府对他的命令。
当一个人真正得到一个东西后,就会害怕失去,韩复榘也是如此,他一方面厌恶蒋介石对他发号施令,另一方面又害怕得罪他从而收走自己的一切,因此对他又恨又怕。
当然他的这种“反抗”的做法也遭到了蒋介石的不满,但是情势还没有到最后的时刻,所以他一直容忍了下来。
在1935年日军占领了华北之后,山东就逐渐暴露在了他们的眼前,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他们下一个进攻的对象。
可是面对着日军的步步紧逼,韩复榘却只想着偏安自保,丝毫没有抵抗的意思,反而不断和日军割地赔款,想要暂时获得平静的生活。
在这时,韩复榘的这种畏首畏尾的做法还并没有遭到蒋介石的强烈,因为在那之前的很多时候,他也是那样做的,他用不抵抗的政策把东北和华北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但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的策略确定下之后,韩复榘还依旧坚定地执行自己的“保全实力”的政策,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极大不满。
在1938年,成功占领了南京的日军想要迅速打通津浦铁路,因此攻下山东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鉴于韩复榘之前有消极抵抗的历史,蒋介石这次特意派李宗仁前去劝说他,告诉他如今全国抗日的必然要做的事情,让他决不可消极对待。
但韩复榘却不以为意,他认为抗日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首先要先确保自己不被消耗掉,只有这样才能在之后继续抗日,而蒋介石让他抗日,是想牺牲自己从而保全蒋介石的军队。
因此他不愿意,当日军占领淄博之后,韩复榘迅速判断出日军的下一步目标是占领济南,于是他荀淑率领军队撤退到了泰安。
对于蒋介石发来的让他坚守济南的电报,他毫不在意,之后又带领部队撤退到了济宁,最后一直撤退到了山东和河南交界的曹县。
在整个撤退的过程中一枪未发,使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包括济南、泰安在内的山东的大部分土地,使得蒋介石感到极为震怒。
在山东的战事暂告一段落后,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邀请韩复榘前去参加,在去之前,他的很多属下就预感到了不对,劝他不要前去。
但是韩复榘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只是丢掉了山东,最多就是撤职,于是就前去参加了。在会议中蒋介石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说韩复榘把军队当成自己的物品,为了保全自己的不惜牺牲国家,没人能想到的是韩复榘竟然对蒋介石的批评感到了极大的愤怒,立即进行反击,并说出了一句让人震惊的话。
他反问蒋介石,说山东丢失是他的责任,那南京丢失是谁的责任呢?言外之意是蒋介石是他他一路的货色,根本没有资格批评他。
这句话引起了蒋介石极大的愤怒,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正当他乘车打算离开议会厅时,却突然出现了两个特务,这两个特务把他绑了起来,押送到了武汉的高级军事法庭。
在1938年1月24日晚上,韩复榘被以“违抗命令”等罪名进行枪毙,在7声枪响过后,他倒在了血泊当中,终年48岁。
立志报仇
在韩复榘去世之后,蒋介石没收了条件全部的财产,韩复榘的妻子带着5个孩子在全国各地辗转漂流生活十分艰难。
后来他们一家人辗转到了北平,后来随着战事逐渐平稳,他们一家人也就在此安定了下来。
后来蒋介石在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也许是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派人给他家发了一笔抚恤金,但是却丝毫没有取到蒋介石想要的效果。
因为那时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正在节节败退当中,他这样做也是为了拉拢人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跟他一起退到台湾。
当北平即将解放的消息传来后,韩家人立即陷入了慌乱之中,韩复榘的遗孀高艺珍也想和孩子们一起,如同别的国民党军官一样撤退到台湾。
但是却遭到了她第二个儿子韩子华的坚决反对,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父亲是被蒋介石杀害的,如今却让他去投奔自己的杀父仇人,他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于是他激动地站了起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我是绝对不会到台湾去的!”于是在他的激烈反对下,他们一家人最终留在了北平。
在1949年5月,韩子华考入了华北大学,在学校内响应号召报名参军,成为了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在1950年成为志愿军进入抗美援朝战场,并立下了个人三等功。
在1955年,他回到国内,被分配到了兰州电业局,并在这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一生,先后被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最终在2013年病逝,享年90岁。
一个人的出生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走向何方,只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过去的阴霾就都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