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钟山风景区中山植物园月牙堤

(博物南京摄影志愿者 金陵老丁摄)

南京及周边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古代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这里即具有适合人类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先民们从自然环境中汲取衣食之源,开始了早期建设。经过漫长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开始向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

——《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


南京地区史前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源:《南京古文明概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秦淮河、金川河、胥溪河、滁河,以及长江两岸等南京主要水系流域,通过考古调查发现了众多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高淳薛城朝墩头鼓楼北阴阳营浦口营盘山江宁昝庙六合羊角山等,呈现出依水而居的分布特点。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生产方式和文化特征。这些文物复原出他们日常生活的片段,生动揭示了南京史前文明一角。

临湖而居

南京文明之光从这里点亮

2024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南京文明之光——高淳薛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上公布,根据出土文物标本的碳14检测结果,薛城遗址的“年龄”,锁定在6300年。专家认为,薛城遗址初现南京文明的曙光,是南京地域文明探源的关键遗址之一,对南京文化史的研究、古丹阳湖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构筑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源:最爱南京公众号


薛城遗址蚬壳堆塑的鳄鱼形象

(图源:央视“探索·发现”纪录片《解密薛城》)

薛城遗址所处的石臼湖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古丹阳湖、古丹阳大泽,水域辽阔,包括现在的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当涂、宣城、芜湖、溧水、高淳等地的沿湖圩区。薛城遗址是湖区中的一座岛形台地,南京最早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在这片烟波浩渺的水域之中。他们结网捕鱼,垦荒种植,使用石质生产工具、陶质生活用具。出土的蚬壳堆塑遗迹,与当时的原始信仰、动物崇拜或许存在一些关系。


新石器时代·彩陶豆

南京淳溪薛城十村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新石器时代·彩陶豆

南京淳溪薛城十村出土

高淳博物馆藏

薛城遗址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标本近1000件,以平底釜、筒形罐、三系钵、彩绘豆等为代表的陶器最为典型,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当时的制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捻线的纺轮、捕鱼的网坠都由陶土烧制而成,各种形式的水具、炊具足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陶豆就是常用食器之一,一般用于盛放食物。彩陶豆装饰纹饰的选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网纹是其中常见的纹饰。和北方系彩陶先画后烧不同,薛城陶器上的彩绘是先烧后画,在烧制完成的陶器上涂抹一层颜色,盖住暗淡的灰褐底色,再施以彩绘。单一的红,单纯的线,工匠们将自然写实的景象转化为抽象的符号图形,再以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古拙中创作出了人类早期的彩绘。


新石器时代晚期·四足双层陶釜形器

南京固城朝墩头遗址出土

高淳博物馆藏

朝墩头遗址位于固城湖东约3公里,是除薛城遗址外,高淳地区另一处典型聚落遗存。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釜形器,设计精巧,线条流畅,其造型分为上下两层,中间镂空。据推测,下层方形用来放炭,在低氧状态下保持缓慢燃烧,用来暂时保存火种;上层放水,以保证陶器不被烧坏。双层四足的陶器在新石器时代非常罕见。用专门的陶器来储存火种,可以看出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当时生活水平的进步。

发达的玉石加工技术

诞生于南京最早的“居民区”里


图源:方志南京公众号

北阴阳营位于今鼓楼岗以西、南京大学北部岗地。北阴阳营8号,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居民小区,却因为一块刻有“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的碑石,显得与众不同,这里藏着千年古都的文化密码。


北阴阳营遗址发掘现场

(图源:考古中的国公众号)

6000年前的北阴阳营是南京主城区内最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中以遗址第四地层的古墓葬、居址所出土的以石器、玉器等为代表的典型遗存,尤具地方特色。遗址出土的石料以角页岩和凝灰岩居多,这些原料的产地就在附近的紫金山北麓,当时人们制作石器的石料多靠就近取材。石器中较有特色的是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七孔石刀等,大都磨制精细,采用双面对穿的钻孔技术。制玉工艺较发达,使用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和玛瑙石等加工成各种小件饰品用来佩戴,展现出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信仰。


新石器时代·璜(一组 5 件)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七孔石刀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图源:南京博物院官网及官方公众号)

制陶游刃有余

塑造出最早的“南京面孔”

1984年,南京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创我国名城系统保护之先河。位于浦口的营盘山遗址就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启动之后的首批重要发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墓地。墓葬群共出土随葬品600余件,类型与北阴阳营、薛城墓地相似,其中陶器最具代表性。盉形鼎、高颈折腹壶、高圈足的球腹壶、敞口球腹的小罐等,都是该聚落居民所使用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器物。陶器表面以刻划、镂孔、雕塑等手法组成各种花纹图案,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和表现技巧的娴熟。


新石器时代·牛头形陶罐

南京浦口营盘山遗址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新石器时代·陶塑人面像

南京浦口营盘山遗址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件制作精湛的陶塑人面像,可能是当时父系社会的崇拜物,为部落祭司的形象。他是迄今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陶塑人像,被誉为“金陵先祖”。

人像如镜

(片源:《国宝在金陵》)

祭祀先祖

“大眼萌”展现美的追求

江宁陶吴昝庙遗址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湖熟文化时期的一个高等级的大型聚落。其下层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与高淳朝墩头遗址兼有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因素,特别是昝庙遗址出土极具良渚文化特征的兽面纹冠状玉饰件,殊为引人瞩目。


新石器时代·兽面纹冠状玉饰件

南京江宁陶吴昝庙遗址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兽面纹冠状玉饰件两面镌刻兽面纹,以重叠弧线宽带为眉,以双重圆圈为眼,以重叠横线宽带为鼻,以双线勾出双唇表示口部,组成了一张特殊的“大眼萌”面孔。整体制作规整,纹饰线条刚劲,线条不足0.5毫米,刻画精致。此玉饰件应为社会权贵阶层的装饰物或祭祀用具,反映了南京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融合,为研究南京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了线索。

给生活加点味

小小转动带来纺织文明启蒙

如果说昝庙遗址出土的兽面纹冠状玉饰件代表了南京原始先民精神层面的遗存,那么六合羊角山遗址的兽首人身刻纹陶纺轮,散发出的却是南京五千年前的烟火气息。

羊角山遗址为台形土墩,是南京长江北岸滁河水系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形制多样的各类陶器,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兽首人身刻纹陶纺轮。


新石器时代·兽首人身刻纹陶纺轮

南京六合羊角山遗址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纺轮上浅刻兽首人身纹饰。兽首侧视,身躯较短,作站立状,四肢张开似人形。线条简洁流畅,形象栩栩如生,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难得的精品。

纺轮是一种常见的原始纺织工具的构件,孔中插棒,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把纤维拧成线。将兽首人身装饰于纺轮上,纺轮旋转时便会产生一连串空翻的视觉效果,将生产活动变得富有意趣。有了纺轮,才有柔软的纺织物的出现,纺织物逐步取代了其他原始的裹身物品,朦胧的文明得以萌芽。纺轮的出现,是原始纺纱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生产力划时代的解放,是远古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和纺织文明的启蒙。

南京的史前文化遗址,

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是岁月沉淀的珍贵宝藏。

它们见证了南京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犹如一座桥梁,

将现代的我们与遥远的史前时代

紧密相连,

激励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文化遗产,

守护好南京文化的根脉。

(图文来源于“博物南京”,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