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正式进入乙巳蛇年
市场上的蛇年吉祥物却早已按捺不住
有的以“萌”出圈
有的则以“魔性”出众
蛇年的“年味”
似乎来得早了一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蛇被誉为“小龙”
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
其无足而水陆畅行
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
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
因而在民间也象征着
智慧、顺利、长寿、吉祥
云南各地的博物馆中
收藏着许多与蛇有关的珍贵文物
接下来
跟着小编去瞧瞧
文物中的“蛇”元素
一起寻觅“灵蛇仙踪”
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
出土于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古墓群6号墓漆棺底部,金印“通体完好如新”,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藏有复制品。印作蟠蛇纽,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文乃凿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篆书,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
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时期器物,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高38厘米,器盖直径30厘米,为铜鼓形贮贝器,有盖有底,内存海贝。鼓的腰部刻有8人,各手持矛、弩或斧等兵器在奔跑狩猎。盖子中间立有一高9厘米的柱子,两条蛇盘旋其上,柱顶有一只老虎。鼓上祭祀场景中共有52人,场景展现为正在进行过程中的祭礼。
孔雀衔蛇纹铜锥
高13.8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锥为圆球形柄,柄下细长锥刺,内中空,柄上端有1个圆铸孔。圆球柄表面刻画孔雀衔蛇纹,线条精细,图案精美,显示了古滇人非凡的工艺制作水平。铜锥用途尚不确定,似加工皮革制品的工具,也可能为装饰发髻的簪子。
蛇纹铜叉
通长29厘米,叉身长19.5厘米,銎径3.8~2.9厘米,重541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叉身略作长方形,束腰,前端分为两岔,呈蛇之舌状,后为椭圆筒状銎,贯入叉身中线作粗状的脊。銎两面铸浮雕蛇头,叉身前端的两岔叉锋狭长,向两侧外分。銎上端叉身末为浮雕蛇头,叉身宛如蛇头吐出的巨大舌信,銎长,下段饰鳞纹,表面镀锡。
铜网状器
长25.4厘米,网高13.8厘米,銎3.9厘米,重2300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器身略呈张开如半圆球状的网状,中线粗大如纲,前段作立体蛇形伸出,后段伸出作圆筒状銎。纲銎中部极下曲,两侧铸作,宽扁铜条构成的方形格网,半圆球形,纲前端蛇头夸张极大,张口,露齿粗状尖锷,颈部前后弯曲,腹面扁平,背面中线起脊棱,头颈部表面有鳞纹,尾呈浮雕缠绕于銎部。由修复可知,整器分两次铸就,先铸成网和銎,再沿中线套范铸蛇形纲。
曲援穿銎铜戈
通长27.7厘米,援长20.5厘米,銎长15.3厘米,径2.9~2.4厘米,重529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二级文物。
该文物无阑,无胡,援与内之间有横銎。长銎,前锋偏弧刃,上聚成尖锋,中线有脊,脊两侧各有两道槽。援后段、銎、内上均有以蛇形为主体的纹饰。援上有太阳纹、鲵形纹、缠蛇纹。内上有缠蛇纹,环銎多道缠蛇纹、网格纹和雷纹等组合的图案,表面镀锡。
蛇头形銎铜铲
通长20.5厘米,刃宽10.2厘米,銎宽3.5厘米,高2.8厘米,重396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该文物铲身较宽,上段向上翘、銎高。下端两侧脊下弧,正面为浮雕蛇头。表面镀锡。銎部有一穿。
椭圆銎铜钺
椭圆銎铜钺,通长14.7厘米,刃宽11.2厘米,銎径3.5~2.3厘米,重203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刃部宽阔,略呈半圆形,两面尖锐微上翘。椭圆形銎,銎口平,一侧附半环单耳,下端为浮雕蛇头,蛇口衔咬刃部。环銎铸有多道绹纹、迴旋纹、雷纹、三角形纹、弦纹等组合图案。表面镀锡。
鎏金蛇头铜剑柄
柄长10.7厘米,格宽6.7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发掘,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茎铸成立体蛇头形,内空,蛇头作首,张口露齿,蛇颈弯曲作茎,后接一字形格,背面有菱形鳞,腹面为横格鳞。通体鎏金。剑身失。
镂空蛇纹铜剑鞘
剑鞘通长34厘米,宽13.4厘米,是曲靖麒麟区珠街街道董家村八塔台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彰显了当时曲靖地区高超的青铜冶铸技艺。
整体为失蜡法铸造的镂空剑鞘,器形扁薄,上端略宽方折,下部逐渐收缩为圆弧形框架。剑鞘正中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有6个渐次缩小的圆形泡饰,根据痕迹推断,以前可能镶有珠玉宝石。泡饰两侧各有一组对称的半圆弧蛇身,下端为一分体蛇首。剑鞘最上端有1条横贯的小蛇,边框为一圈阴刻回纹,边框外侧各有一组蛇形纹饰,呈对称排列,共由8条蛇组成,展示了从幼蛇到成蛇的过渡。
蛇头形网状铜器
通长27.1厘米,通宽21.5厘米,重327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文物。
该文物网呈椭圆球形,纲銎铸作长管状,前端成立体蛇头,张口露齿,腹面扁,背面中线起脊棱,铸有很浅的鳞纹,锈蚀模糊不清。中部向下弯曲,横穿六孔,以铜丝穿孔,在纲两侧卷曲,略作半圆形,由内向外渐大三道,分别在与纲相垂直的中部用绞绳状铜条铸连成网。銎较长而高,内留残柄痕。
蛇首形青铜叉
通长30.3厘米,銎长13.6厘米,昆明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藏。
椭圆銎孔,銎作蛇首形,张口,鼓目,呈吞噬状,饰有鳞片。前锋分叉,叉锋锐尖。
铜鱼杖头饰
通高26厘米,鱼长22.3厘米,銎径3.3厘米,重1046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立体铸就的鱼,扇形尾,半圆形麟,鱼口衔一蛇,颌下系挂一小铃,中部鱼腹下垂直接有立人,断面略呈方形,两面浮雕,同为正面,阔口出獠牙,佩耳环,腕戴镯,双手曲肘相交抱臂,跣足。头顶和脚下各有一铜鼓,下连圆筒状銎。此鱼为雌鱼,鱼较大,体宽肥,尾端稍分岔。鱼口之蛇后腹上扬,蛇尾附于鱼头和身上,前腹下垂,蛇头附于鱼颌下。鱼腹下的立体人身有衣纹,左衽、短裤,肩胸和腿部有同心圆纹。
立鹿铜针筒
高27.5厘米、盖径2.7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11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器物通体圆筒状,腰微束,子母口,盖与身均有对称双耳。盖上铸有一昂首侧视作惊恐状的雄鹿。器身遍饰S形蛇纹。此器出土时内有数枚无针鼻的长针及线,故名针线筒。江川李家山共出土此类器物6件,可能是古滇国巫医的用具。
汉蛇头銎铜叉
通长19.5厘米,叉身长16.5厘米,銎径3.6~2.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墓地51号墓出土。
叉身略作长方形,束腰,前端分为两岔,呈蛇的舌状,后为椭圆筒状短銎,贯入叉身中线作粗壮的脊。叉身末浮雕蛇头朝向銎口,中脊上为两蛇身,互相缠绕。蛇头部位有鳞片、张口、鼓目作吞食状。
在两千多年前
青铜扣饰是滇人腰间最有特色的一种装饰品
不仅再现了滇人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
还反映了滇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八人猎虎铜扣饰
通长11.8厘米,高6.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出土,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呈长方形,排列八人皆垂一束髻绳带,侧屈腿立于一竹节纹蛇身上,其中五人持矛,一人敲鼓,抬着一只猎获的老虎,两猎犬穿行于腿间,另外两人身穿垂地虎皮衫,一人抱鸡,一人捧酒器,似在迎接猎虎勇士。背部面有一矩形扣。此扣饰铸造精细,组合紧凑有序,表现了滇人猎虎欢喜归来庆祝的场面。
七人猎豹铜扣饰
通长11.1厘米,高8.8厘米,重161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七人、一豹、二犬立于一蛇上。一人拽豹尾,三人抱豹身,一人手臂弯曲紧抓豹头,一人侧身捉住豹腿,另一人被豹咬住脖子,其中的三人使匕首插入豹身。一犬咬豹后腿,一犬立于豹前作扑咬状。背有一矩形扣。
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
长18.5厘米,宽12厘米,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年代为西汉,云南省博物馆藏。
扣饰上两名舞蹈者的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着紧身裤,其上有圆形花纹。腰部束带,身侧佩剑,剑带悬于右肩。双手执圆盘,口微张,腿部弯曲,作边歌边舞状;其下有一条蛇,口咬前人之右足,尾绕后人之左足。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有趣,动感极强。
青铜鎏金双牛踏单蛇扣饰
通长15.2厘米,宽6.7厘米,出土于曲靖市麒麟区珠街街道董家村八塔台古墓群。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刘成武 摄)
器形为扁薄的镂空状,造型是两头公黄牛尾端交叉相背站立,二牛的八蹄下踩踏着一条巨蛇,巨蛇的嘴咬住右边黄牛的脖子下面,蛇尾与左边黄牛的颈下部相连。
三水鸟扣饰
高11.5厘米,宽15.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为西汉时期器物。
三只美丽的水鸟横排站立于相互缠绕的两条蛇上;中间一只展翅欲飞,足旁有两鱼。另外两鸟相向而立,似在观望。器物轮廓清晰、线条简洁有力、刻画生动自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实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一个恬静而和谐的场景。
嵌玉管孔雀围边铜扣饰
通长21厘米,高16厘米,重669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该文物分两圈围两种动物,十只透空浮雕的孔雀外围边,上下各三,两侧各二,内圈为蛇。孔雀首尾相连,昂首,尾羽长。牌面微凹,中央镶嵌竖置横排的玉片,框形镶嵌绿松石穿孔小圆珠,周边为卷云纹和缠绳纹各一周。背有一矩形扣。
五人缚牛铜扣饰
通长10.5厘米,高7厘米,重157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五人拼力制服一牛,牛健壮有力,头颈套绳。此五人皆留发髻,着短襟无袖衣,臂佩钏,跣足。其中三人抚牛背,一人拽牛尾,一人高挑于牛角之上,牛腹下立一猫头鹰。下有一蛇,背有一矩形扣。
蛇围边铜扣饰
通长14.5厘米,高11.5厘米,重360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该文物以八条立体的蛇围边,每边二条,头尾相交,蛇身相互缠绕,蛇头于四角,与邻边的蛇头两两昂首相对而立,蛇身间镂空。面稍凹,中央竖置横排片饰痕,框形镶嵌绿松石小珠,周围卷云纹一周。背有一矩形扣。
二牛交合铜扣饰
长15.6厘米、高9.9厘米,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一公一母二牛立于一蛇之上,蛇咬公牛之尾,尾绕母牛前腿。公牛体型较大,两后腿站立,趴于母牛后背作交合状;母牛体型较小,四肢分立,头前倾。背面有一矩形齿扣。扣饰铸造精细,神态生动写实,牛身毛纹清晰可见,是滇国居民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可能在“孕育”等祭祀仪式中佩戴。
二牛铜扣饰
通长23.2厘米,残高14.4厘米,重650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二公牛相背而立,牛角上翘,尾夹于两股间,颈上有峰,其下有二蛇盘绕,各咬一牛之颈部。背有一矩形扣。
虎豹噬牛铜扣饰
通长11.4厘米、高5.9厘米,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略呈长方形,透空浮雕的一牛一虎一豹立于一蛇之上。虎扑于牛后背,张口作欲噬状;豹低身咬住牛前腿,尾卷于牛左角上;牛身体前倾,后腿微曲,张口嚎叫挣扎,尾巴扬于虎后背上。背面有一矩形扣。
汉虎豹噬鹿铜扣饰
通长13.3厘米,通高7.3厘米,出土于江川李家山68号墓,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一虎一豹缚牛,虎扑牛后背,张口欲噬,前爪五趾抓牛肩腹,右后抓抓牛后股;豹于牛前尾挂于牛角上,低身噬牛前足;牛立虎下,身前倾,后足微曲,尾后扬,张口伸舌,地面蛇前伸。背有一矩形扣。
二骑士猎鹿铜扣饰
长12.5厘米、宽12厘米,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13号墓,云南省博物馆藏。
二猎手各骑一马,手持长矛作刺鹿状。马前二鹿奋力狂奔,其中一鹿被刺倒地,有一只猎犬扑向鹿身,张口欲噬。器身下部横卧一蛇,口咬马尾,尾绕猎犬后腿。背面有一矩形扣。猎手梳高髻,饰羽翎。此装扮多见于滇青铜器上的巫师、舞蹈者和武士形象。
二人猎猪铜扣饰
长12.3厘米、宽6.5厘米,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13号墓,云南省博物馆藏。
器物为一人、一猪、二犬立于一长蛇上,以圆雕手法表现了猎手在猎犬协助下猎捕野猪时艰险的场景。背面有一矩形扣。两猎者头顶梳高髻,佩大耳环,臂戴多道镯,身着长衫及膝,腰系带,膝下系饰兽尾,光着脚。此种装扮多见于祭祀场面 中的舞者,似为专事祭祀的巫师或祭司。
三狼噬羊铜扣饰
长14厘米,宽8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采集,云南省博物馆藏。
扣饰中一长角羊被狼扑伏于地,仰首哀叫,其中一狼抓住羊颈,张口欲噬;一狼伏于羊背上紧咬其腰腹部;一狼则紧抓羊后腿,口咬其胯。羊和狼身下为一长蛇,中咬一狼之耳部,尾缠绕另一狼背部。背面有一矩形扣。此扣饰将羊遭遇群狼袭击时挣扎哀鸣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剽牛祭祀铜扣饰
长12厘米,宽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扣饰右侧立一柱,上粗下细,顶端为两 层圆台;左侧为一巨角立牛,牛颈缠绳 绕于柱上,左角倒悬一人。柱右一人紧拉捆牛绳,柱前一人仰面倒地;牛右侧一人扶牛拉绳,牛后一人双手拽牛尾。人、牛足下二蛇交绕,右侧蛇头咬住缚牛之绳,左侧蛇头上蹲一蛙,蛇咬蛙腿。背面有一矩形扣。此扣饰表现了滇人剽牛祭祀的场面。
立豹铜扣饰
通长19.5厘米,高14.3厘米,重420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豹四足立于两蛇之上,尾上翘,张口露齿作咆哮状。豹头、豹尾用圆雕表现。其下两蛇呈缠绕状,一蛇咬虎前腿,一蛇咬虎后腿。背有一矩形扣。
喂牛铜扣饰
通长11.6厘米,高8.3厘米,重160克。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71号墓,是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该文物一人持物喂一牛,牛肩背平无肩峰,角上曲,头顶角根间系粗长绳,垂尾,伸舌舔食人手中物。人立牛前,右手握系牛绳,左手曲肘平伸,持物喂牛。头发于额前至头顶梳成连续圆团长髻,外着圆圈纹对襟及胫长衣,内衣前中线有直条“人”字纹,长及胫,跣足,膝下各系一端垂地之绳带,腕臂戴多个钏,颈下持一葫芦于胸前。底部一蛇咬牛尾。背在一矩形扣。
四虎噬牛铜扣饰
长13厘米,高6.5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出土,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该文物为一牛被四虎围噬相搏的场面,其下一蛇:牛立虎间,牛背上一虎,口咬牛肩,前爪紧抓牛腹;牛前一虎,被牛角挑穿腹倒悬,垂首咬住牛左前腿;牛胯上一小虎,两爪紧抱牛尾;牛腹下一虎侧卧口咬牛右前腿,虎爪紧抓牛腹及尾根后股。背面有一矩形扣。
虎牛搏斗铜扣饰
长14厘米、高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是一件西汉时期滇族所特有的装饰用扣饰。
一虎与一牛搏斗,虎被牛撞翻在地,腰部被牛角戳穿,肠露腹外;虎口咬住牛之前足,两前爪紧抓牛腹。其下有一蛇,口咬牛之后腿,蛇尾绕住虎之左后足。
青铜立虎扣饰
国家二级文物,年代为西汉。2008年出土于红河州泸西县逸圃乡大逸圃村墓地,现藏于泸西县文物管理所。
长5.5厘米,作虎形,后有方形勾扣,虎造型生动,正张口呼啸,身上条纹富有装饰趣味,足踏一蛇,为滇文化青铜器中特有的饰件。
西汉二人驯牛鎏金铜扣饰
昆明市博物馆藏。
滇人赤裸上身,穿着短裆裤,阔鼻大嘴,作大口吸气喘气样,一人抱牛臀,一人按牛头,肌肉张力十足,实属古滇肌肉男。牛脚踏一条蛇,边走边瞪目,鼻孔圆张,也被累得够呛,似乎无力反抗。这生动还原了一幅即将把牛驯服的场景。
注:以上只是小编搜罗到的部分文物,你还知道云南哪些“蛇元素”文物?欢迎分享给我们。
如此多的蛇形象
频繁出现在古滇国的器物之上
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学者认为,蛇形象的出现不单单是古滇国的动物崇拜,更是古滇国对祖先崇敬,通过蛇咬动物,取悦祖先。 另有学者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分析,蛇是古滇国山高林深环境下不可躲避的动物,但穿着简陋的古滇人没有能力抵抗神出鬼没的蛇,因此也寄希望于祭祀受到蛇神的保佑。 还有学者认为,蛇代表繁殖能力,在人口稀少的古滇国,繁殖能力提高才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因此蛇也是其对生产能力的崇拜。 究竟古滇人为什么将蛇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复杂的情况,还需要考古学家们进一步探究。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
蛇不仅是一个时间符号
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文物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以其独有的方式
向我们展示了蛇文化的
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乙巳蛇年,鳞动春归
愿大家在新的一年
巳巳如意
汲取智慧与勇气
迎接蜕变与新生!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江川发布、云南省博物馆、“南南考古”微信公众号、曲靖市博物馆、曲靖市文物管理所、“石寨山遗址”微信公众号、红河州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等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