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从十个方面规范涉企检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改革举措,与国家的要求高度契合。
1月14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做客新京报千龙网2025北京“两会”访谈间时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扫码检查”改革,细化检查事项和标准,对检查任务进行统一管理,严控检查频次,完善监督机制,实现“一次入企,全面检查”。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是这两年北京市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高念东介绍,去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环节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积极打造“北京服务”市监品牌。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经营主体268.62万户,同比增长5.08%。含金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存量85.9万户,占比近四成。北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比是5:1,企业三年存活率在76%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企业在规模结构、创新和竞争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的评价中,北京连续两年位居首位。”
1月14日,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右)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扫码检查”,成功减少扰企检查6382次
新京报:2024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创新亮点?
高念东:2024年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发力。在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方面,去年我们有两项经验被国办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一项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网办。我们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数字赋能,便捷境外投资者身份认证。现在持有6类涉外证件的人员,通过“刷脸”或者使用银行卡就可以在线上进行身份认证。同时,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发布中英文双语版的《外商投资公司登记注册办理指南》,提高外商投资办事效率。另一项是企业注销“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我们把过去企业需要跑几个地方、找不同窗口办的事项,集合成“一件事”。现在北京企业注销时,营业执照、海关、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公章注销等事项已经实现了一站式办理。2024年,北京电子营业执照累计应用超过2亿次,稳居全国首位,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超95%。
在全国率先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大力推动“扫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推行“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尽量不给企业添麻烦,让企业能心无旁骛地发展主业。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对侵权假冒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去年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商品29吨,货值1200万元。为减少企业负担,我们深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引导退费6000余万元,惠及企业万余户。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去年累计免罚4.4亿元。除此之外,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出全国首张全程网办跨省迁移营业执照,京津冀三地企业跨省迁移更加便利,有效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推动广告业和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我们出台了促进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6项合规指引,2024年北京广告业收入规模居全国首位。我们推动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罕见病药品先行保障区、创新药审评审批试点、药品补充申请试点等4项高含金量政策落地实施,有力助推医药创新产品提前上市和应用。
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我们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累计服务中小企业3000余家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卫星导航、城市能源等领域共有1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今年将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质检中心、自动驾驶汽车及芯片质检中心的建设。同时,聚焦北京市半导体装备制造、协作机器人等9条产业链,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2025年,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优化经营主体注销一站式服务,以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新京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其中“扫码检查”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去年7月起在全市全面推行,受到公众广泛关注。这项机制的目的是什么?实施半年多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念东:去年7月1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改革举措,目的是让涉企检查更加公平、透明、规范,以“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助力企业发展。
具体来说,实施“扫码检查”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统一检查标准,规范检查行为。扫码系统整合了北京市49个部门、950个执法主体和2.6万多名执法人员的数据,执法人员在对企业检查时,必须先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实现了对入企检查行为的全过程记录。这样不仅可以约束和规范检查行为,也可以将检查结果及时推送给企业,告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方式,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
二是避免重复扰企,为企业减负。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避免扎堆检查、重复检查的预警机制。入企扫码时,如果企业短时间内被多次检查,例如一周超过两次,系统会发出“重复扰企”提示。如果企业被同一名执法人员反复检查三次以上,均没有发现问题,系统会发出“阻断”提示,对严重扰企行为进行阻断。截至去年底,累计弹出提示、阻断7338次,成功减少扰企检查6382次,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三是主动接受企业监督,提升监管服务水平。现在企业可以反馈执法人员不扫码、检查标准不一致、频繁重复检查等扰企问题,有利于打破以往执法人员“单方面说了算”的困境,提升了企业的“话语权”,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各部门涉企检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扫码检查”改革,细化检查事项和标准,对检查任务进行统一管理,严控检查频次,完善监督机制,实现“一次入企,全面检查”。
1月14日,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预防企业闭店“跑路”
新京报:“非现场监管”也是去年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项改革实施以来,企业的评价怎样?我们好奇的是,如何保证在企业“无感”的同时,实现监管“高效”?
高念东:过去传统的“巡街式”“拉网式”检查,不仅干扰企业经营,而且效率不高。去年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探索应用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包括视频AI分析、设备感知技术、物联感知技术、数据比对分析、大数据筛查排查、远程检查、网络巡查、企业自主提交材料等,让监管更精准高效,同时降低企业备查成本,减少对企业的现场打扰。
从企业反馈来看,他们对这项改革举措还是非常欢迎的。实施非现场监管后,企业接受的检查变少了。举个例子,“阳光餐饮”,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校外供餐单位后厨在线实时监控,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放心。另外,我们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实行无事不扰试点改革,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这样,企业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随着监管效率的提升,企业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比如原来报关时,用传统检查手段,一天只能现场查验几家企业,现在利用远程视频,仅用15分钟就能完成对一家企业的非现场查验,大大缩短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了企业的沟通和仓储成本。
我们一直强调,非现场监管不是放松监管,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实现监管“高效”、企业“无感”。首先,覆盖面更广。非现场检查,不仅能把企业等主体纳入监管对象库,还能对工地等客体进行监督。
其次,监管更精准。当全市各部门都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共享跨部门的监管数据,同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监测出来的结果就会更准确。
以预付式消费领域闭店“跑路”问题为例,我们聚焦教育培训、美容美发、健美健身三类重点行业,建立了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对近6万家企业开展监测,测出3230家“亮红灯”的企业,推送给各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重点关注,实现了对风险的前端管控。根据相关线索,我们会同公安部门办成了“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罚没款65.58万元,对这类违法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
最后,监管效率更高。从以前低效率的人工巡查,变成“7×24”小时不间断监管,实现了监管主体广覆盖、行为监管全天候、预警处置全自动。比如,互联网售药平台监管,利用智能监管平台对600家互联网企业进行线上巡查,时间从1440小时缩短至10小时,监管效率提高了143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法治保障、制度机制上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非现场监管覆盖范围,力争今年全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50%,非现场检查项占比超过80%,还要加快推进非现场监管立法,固化改革成果。
今年全市31.6万台电梯实现“一梯一码”全覆盖
新京报:据了解,2023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北京市共同签署《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共建协议》,目前即将满2年。请问在建设过程中都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还有哪些新计划?
高念东: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要求争创智慧监管“全国标杆”。近两年来,我们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已经初步建立了准入、监管、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数字化工作格局,在食品、特种设备、网络交易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数字化改革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从数据基础建设来看,我们已汇聚数据总量超43亿条,日均数据共享量近500万条,为提升工作效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从服务企业需求来看,我们通过升级e窗通服务平台,创造性提供了多种集成化办理场景,包括企业服务“一件事”、“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
从服务老百姓民生来看,我们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电梯监管。去年底,已经实现对全市8万余台15年以上老旧电梯的“赋码监管”,也就是“一梯一码”。我们给每一台电梯赋予唯一的二维码,可以连接企业、百姓和政府部门,让电梯安全监管更精准、高效。市民朋友可以通过扫码,掌握电梯日常管理的相关信息,如果发现电梯超期未检、没有按时维保,都可以进行反映或者投诉举报。维保作业人员在维保时也要扫码、刷脸、定位,记录维保行为,保证维保质量。我们市场监管人员可以远程查阅掌握电梯情况,实现对维保过程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今年4月,我们将实现全市31.6万台电梯的“一梯一码”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协同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建设完善市场秩序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探索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1月14日,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食品、药品安全考核,北京连续5年位列A级
新京报:食品药品安全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念东:柴米油盐、一蔬一饭,既是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牵挂的国事。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尤为重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化食品药品全链条安全监管,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我们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对4318家学校食堂和74家校外供餐企业实施多轮全覆盖检查,纠正违规行为7313个。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全年移送刑事案件160起。
谈到食品安全,还有一个“职业索赔人”的问题。现在很多职业索赔人通过夹带、掉包、造假等方式骗取赔偿。比如,2024年5月中旬,有两人在火锅店,用事先准备好的碎玻璃划破自己的嘴,向商家索要5万元赔偿。后经调查发现,这两人先后多次在朝阳、顺义、房山等地的同一连锁品牌火锅店,都以吃到玻璃碴为由索要赔偿,如果不赔偿就向有关部门投诉。这种“碰瓷式投诉”不仅使经营主体苦不堪言,也大量挤占行政资源。针对这个情况,去年我们健全了恶意索赔处置机制,压减他们的非法牟利空间。构建了应对“碰瓷式投诉”长效机制,推行“七告知五不准”制度,“碰瓷人”索要赔偿诉求量下降70.73%。
我们持续强化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聚焦重点领域,对疫苗等重点产品的委托生产、网络销售等重点环节加强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推进“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强化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抽检精准性、靶向性,完成市区两级抽检1.3万批。严格执法办案,2024年查办了药品安全案件1608件,同比增长21.08%。
总体来看,北京市的食品和药品抽检合格率都超过99%,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状况良好。在国务院食品、药品安全考核中,北京市连续5年位列A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聚焦风险防控,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