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消费市场新变化频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佳绩不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愈加完善;市场监管部门向电动自行车非法拼改装、“特供酒”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现象挥出重拳,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者组织通过诉讼、约谈、点评等方式维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无忧。一件件消费维权新闻汇聚成消费浪潮,奔涌向2025年。
2025年是《中国消费者报》成立40周年。作为深耕消费维权领域40年的专业媒体,《中国消费者报》再次推出年度消费维权新闻评选,旨在选出过去一年中更有影响力的消费维权新闻,在精准总结的同时,给未来提供更多建设性思考与借鉴。
十分感谢您的关注
欢迎您投出宝贵的一票
(文章末尾)
中国消费者报社将根据投票结果
从以下候选项中最终确定
“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
与评选结果完全一致的
前30名读者
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
期待您的参与
01
政策提振消费成效显著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明确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
与此同时,以旧换新政策也在促进消费潜力释放。自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截至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
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型消费不断发展,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02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助力消费安全
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出击,全力保障消费安全。3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线下全面排查治理、线上全面监测清理、严打重惩违法行为、铲断非法制售链条,截至目前共查获“特供酒”超66万瓶,制假售假设备500余套(台),包材490余万件(套),联合公安部门累计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00余个。4月,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市场监管部门聚焦电动自行车非法拼装改、防火阻燃性能、电池安全使用年限、防篡改技术等,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严格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器生产企业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中国消费者报》对保障消费安全相关工作持续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03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消费维权年主题
2024年1月2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4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激发消费活力”,含义是各级消协组织要有力有效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法定职责,优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一是提升消协组织维权能力,帮消费者解决后顾之忧,让消费者敢消费,二是协同共治优化消费环境,助消费者增强获得感,让消费者愿消费,三是释放消费升级潜能,助力高质量发展,让消费者乐享高品质消费。中消协和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围绕年主题开展了“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重点领域消费监督等10方面工作,凝聚社会力量,加强协同共治,激活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
04
京津冀3地消协组织调查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分析能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做出判断,但当算法根据个人数据进行差异化定价,就可能演变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利器。2024年,京津冀3地消协组织体验调查了在线购物类、在线旅游类、民宿类、外卖类、打车类、在线票务类、短视频/直播、共享单车/电车八大互联网消费平台类别,发现仅有8.7%的消费者认为没有遇到过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已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体验调查结果,3地消协组织从大数据应用企业、有关部门、消费者3方面给出意见建议,促进大数据的规范使用,避免消费者被价格歧视。报道得到百余家媒体转载,有效督促了互联网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
05
电动自行车充电“迷惑”不少
作为广大消费者中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电动自行车已经深入所有人的生活,充电收费更是与消费者的利益息息相关。2024年4月至5月,《中国消费者报》聚焦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市场出现的收费不合理、退费门槛高、收费标准乱等现象,通过系列报道全面曝光该领域存在的问题,震慑了视消费权益如无物的不法企业,引发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相关企业的重视,有效促进了该行业的规范发展,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06
化妆品宣传名不副实
近几年,化妆品市场新品辈出,这些产品主要以解决人们的焦点诉求如祛斑、美白、抗皱、抗衰为卖点,但这些卖点往往真伪难辨。2024年,《中国消费者报》深入调查化妆品市场,陆续推出“化妆品直播观察系列报道”“‘黑汉芳’洗发水一洗就黑?揭开‘白发转黑’产品的真面目”“光阴也可逆?揭开‘她龄’抗衰的神秘面纱”“AromatHerbs海外旗舰店售卖的377美白精华无法提供功能信息”等调查报道,曝光化妆品直播间暗藏的消费陷阱,为消费者揭开不法商家惯用虚假宣传等套路背后的“秘密”,帮助消费者避坑。
07
网购食品安全信息明示不足
通过网络购买食品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但不少消费者发现,很难通过商品详情页准确获取食品的配料表信息。此外,市场上很多药食同源的食品宣称具有中药材的功效,极易误导消费者。2024年5月,《中国消费者报》聚焦食品安全,通过系列报道对网购食品不明示配料表信息及药食同源食品的成分安全性告知、禁忌等标注不够详细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报道,对行业乱象进行揭露,为消费者网购食品提供指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08
消费者组织出手规范文娱演出市场
2024年7月15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开约谈大麦、猫眼、摩天轮等6家票务平台以及北京国潮悦动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幽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5家主办方,指出当前演出市场存在演出门票退票政策不合理、平台义务落实不完善等问题。6家票务平台均提交整改方案,文娱演出市场的部分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演唱会退票规则开展专项调查,发现通过第三方销售渠道购票时,演唱会退票规则与当地官方渠道的统一规则不一致,相关消费争议多发频发且聚集度较高。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强化消费投诉调处工作,调动公益律师先后针对梁某某演唱会视线受遮挡、某票务平台收取退票手续费等问题共提起11起支持诉讼案,同时呼吁制定更清晰、更明确、更公平合理的演唱会退票规则。
09
微短剧市场待规范
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微短剧成为短视频领域的新宠。2024年,《中国消费者报》聚焦网络微短剧消费市场,对微短剧强制续费、缴费后难以取消订阅、内容缩水、宣传免费实则看几集后收费、申请退款却找不到入口、不良导向、恶意引流、内容低劣雷同等乱象,以及行业监管新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报道,促进了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10
口腔医疗乱象有点多
从电梯轿厢到公交站台,从朋友圈到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口腔医疗机构宣称低价种牙或正畸的广告,但消费者根据广告去口腔医疗机构选购服务后,常常碰到糟心事。2024年“3·15”期间,《中国消费者报》连续报道了拜博口腔、维乐口腔、松鼠口腔、华美口腔、格伦菲尔口腔等口腔医疗机构种牙正畸效果难如人意、低价引流、价格不透明、退费难等问题,多角度将口腔医疗中存在的消费陷阱进行了揭露。
11
扫码交停车费得先注册会员得到有效整治
先扫码缴费、后取车离场本应是停车场方便消费者的服务措施,但在有的停车场,消费者需要在扫码后注册成为会员才能缴费,被不少消费者吐槽。《中国消费者报》密切关注这一民生消费热点,在北京实地调查探访,详细揭露了由此带来的个人信息过度采集、被迫强制关注等诸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该报道引起了北京市网络监管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针对扫码消费乱象开展治理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3000多家停车场推行缴费“安心码”,同时常态化的长效治理机制也在建立和完善中。北京市12345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因扫码消费产生的投诉同比下降92%,停车扫码消费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12
昊铂汽车销售公司宣称买车送京牌指标被处罚
2024年“3·15”期间,针对昊铂汽车在北京部分4S店推出“买车送京牌(标)”的“福利”,《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背后隐患重重。其宣称的“送京牌(标)”实为一种租赁行为,并不是为购车者办理合法合规独自拥有的京牌,且后续的车辆归属、车主权益等方面存在明显隐患。报道发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对此立案调查,最终对北京昌平昊铂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罚款207350元。
13
每日4万张的故宫门票去哪了
2024年8月,《中国消费者报》聚焦暑期旅游旺季景区门票难抢这一消费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就故宫每天放4万张票但消费者仍旧一票难求,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黄牛购买加价门票或者被迫购买高价“门票+导游”产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揭露黄牛为什么能拿到门票、旅行社又怎样抢到预约票,并对恶意抢票行为采取的技术手段及景区门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超50家媒体进行转载报道。
14
北京办成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
“职业闭店人”参与预付式经营企业闭店逃债、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职业闭店人”主导的闭店行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冲击了社会信用体系,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公安部门支持下,通过健全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部门联动、事后打击惩戒的工作机制,形成对闭店企业、“职业闭店人”、背债中介、背债人群体全链条高压打击。2024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对北京小蕃茄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艺术伞)、北京木翼创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木艺艺术)2家涉嫌职业闭店的艺术培训机构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办成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取得突破性进展。
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施行
2024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消保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消保条例》共7章53条,细化和补充了经营者义务相关规定,完善了网络消费相关规定,强化了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规范了消费索赔行为,明确了政府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职责,消费者协会履职要求,细化了消费争议解决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16
小睫毛背后暗藏大隐患
随着颜值经济的蓬勃发展,小小睫毛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假睫毛、睫毛胶水、睫毛生长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日耗品,但也有很多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安全性表示担忧。《中国消费者报》针对这3类产品的市场现状、产品种类、品牌发展、使用安全等进行深入调查并连续发布系列报道,揭示其背后暗藏的产品种类杂、成分难保障、强制标准缺乏、成分宣传不符等问题,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此类产品的特性和隐患,指导消费者安全理性消费。
2024年度
消费维权新闻评选投票
(每人可选十项)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张林保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