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太平洋战区风云激荡,美国海军展开连串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菲律宾海域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成为美日双方争夺的关键区域。由海军上将威廉·哈尔西率领的美国海军特遣舰队,被委以重任,在该水域执行作战任务。
这支特遣舰队包括三艘大型航空母舰,七艘驱逐舰,还有五艘巡洋舰。这样的编队结构,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典型的航母战斗群模式。
在舰队行动之前,据气象预报,风力可能达到17级,海浪高度预计将超过15米。尽管如此,美军指挥系统在权衡各种战略因素后,依然决定舰队按原计划航线前进。
随着风暴的迅速逼近,航空母舰甲板上的舰载机,尽管已经进行固定,但仍然开始松动,海水大量涌入舰舱内部,对舰体结构和内部设备造成严重的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46架先进战机被摧毁,其中,包括50架F4U“海盗”式战斗机,还有40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以及56架TBF“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
这些战机的损失,不仅代表着当时最尖端的航空科技成果的覆灭,更意味着高达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以当时的造价计算)。
这场风暴夺走800名美军士兵的生命,其中包括2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400名水兵,还有200名舰载机飞行员。
作为舰队的旗舰,“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在此次风暴中首当其冲,其飞行甲板遭受严重的扭曲变形,舰体结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直接导致舰载机无法正常起降,严重影响航母的战斗力。
为修复“列克星敦”号,美国海军耗费长达6个月的时间,以及高达8000万美元的巨额资金,而“本哈姆”号驱逐舰则更加不幸,由于龙骨在风暴中断裂,导致舰体彻底报废,无法修复,直接退出战斗序列,成为这场灾难的牺牲品。
原定于1944年10月对日军据点实施的联合登陆作战行动,被迫延后两个月。舰载机和陆战队的损失极为严重,使得原本计划的登陆行动缺乏足够的兵力和装备支持。舰队整体战斗力的下降,直接打乱美军在太平洋的作战节奏,牵连整个盟军的部署计划。
之后,美军大幅增加在气象监测方面的投入,相关预算直接提升五倍。升级后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风暴的强度和走向,为舰队航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美军彻底改变以往粗放式的航行决策模式,转而制定更为严格的规避风暴预案。这些预案,详细规定在不同风力条件下,舰队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调整航向、控制航速,以及寻找合适的避风港。
这些调整措施的实施,既体现美军在遭受挫折后的反思,也展现他们对士兵生命的高度负责。此次事件引发的战略调整,不仅影响美军日后的作战模式,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避免重蹈覆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