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和俄罗斯、瑞典、挪威三个国家接壤,面积约33.8万平方公里。芬兰海岸线漫长,达到了1100公里,但实际上芬兰出海并不便利。芬兰北部距离北冰洋很近,但却没有北冰洋的出海口。这是因为苏联夺走了芬兰北冰洋沿岸的贝柴摩。贝柴摩省处在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但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也可以自由出海。比如贝柴摩东部的摩尔曼斯克港,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就是俄罗斯的一座不冻港。
芬兰失去了北冰洋出海口,就只能从波罗的海出海。芬兰南部和西部分别濒临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这两个海湾都属于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是一个深入欧洲大陆的内海,要想进入大洋,需要通过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进入北海,然后通过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或者北海北部,才能进入大西洋。由此可见,芬兰失去北冰洋出海口之后,出海受到了诸多制限制,并不便利。不过苏联对芬兰造成的伤害还不限于此,除了夺走芬兰北冰洋出海口之外,苏联还堵住了芬兰内河航运的出海口,导致芬兰出海更加不便,芬兰要想使用,就必须交钱。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苏芬矛盾。芬兰历史上长期不是一个独立国家,从12世纪后期开始,芬兰就被瑞典控制。到了17世纪,瑞典国力强盛,不仅控制了芬兰,还控制了包括爱沙尼亚,以及现在圣彼得堡地区在内的整个芬兰湾沿岸。随着俄罗斯的崛起,急于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瑞矛盾无法调和。
1700年,俄罗斯挑起了北方战争,瑞典战败,俄罗斯夺取了芬兰湾东岸的土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1703年,俄罗斯开始在芬兰湾东岸营建圣彼得堡,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俄罗斯的新首都距离瑞典控制的芬兰太近,为了保障首都安全,1809年,俄罗斯又挑起了芬兰战争,迫使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了俄罗斯。从此之后,芬兰成为了俄罗斯帝国境内的芬兰大公国,俄罗斯沙皇兼任芬兰大公。
1917年,俄罗斯帝国崩溃,芬兰趁机宣布独立,新生的苏俄面临着外部协约国的干涉以及内部白卫军的威胁,被迫承认了芬兰的独立。芬兰独立后,一直将苏联视为假想敌,在靠近苏联的卡累利阿地区,修建了类似于马奇诺防线的曼纳海姆防线。苏联也把芬兰称为“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而且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区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列宁格勒也就是原来的圣彼得堡,是苏联最重要的大城市之一。
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暂时保持了边界和平。但到了1938年,德国不断扩张,苏联越来越担心德国会利用芬兰的土地进攻列宁格勒。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两国瓜分了波兰。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挑起了苏芬战争。芬兰作战勇猛,给苏联造成了很大损失,但芬兰国力毕竟无法和苏联相比。1940年3月12日芬兰投降,被迫和苏联签署《莫斯科和平协定》,将卡累利阿,萨拉,雷巴奇半岛,芬兰湾岛屿等地割让给了苏联,将汉科半岛租借给了苏联。
第二,芬兰失地的重要性。根据《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总计失去了4.2万平方公里土地。苏联眼光毒辣,并不是随便侵占土地,苏联侵占的这些土地,每一块都有重要价值。雷巴奇半岛位于北极地区,是深入北冰洋巴伦支海的一个半岛。雷巴奇半岛靠近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苏联在这里驻扎军队,可以有效保障摩尔曼斯克港的安全。萨拉地区靠近苏联的坎达拉克沙湾,扩大了苏联通往科拉半岛的战略通道。芬兰湾岛屿位于列宁格勒外海的芬兰湾内,是苏联保障列宁格勒安全的战略屏障。汉科半岛位于芬兰湾出口北岸,也是保障列宁格勒安全的屏障。
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区,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还有一座重要的港口。这座港口名叫维堡港,是芬兰内河航运的出海口。芬兰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被称为千湖之国。据统计,芬兰湖泊约18.8万个,内陆水域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芬兰东部的塞马湖是芬兰最大的湖泊,沿岸城镇众多。芬兰为了出海便利,建设了连接塞马湖到维堡港的塞马运河。整条运河长42.9公里,运河建成后,维堡港成为了芬兰内河航运出海口。
但卡累利阿地区的丧失,导致维堡港,以及19.6公里的塞马运河归属苏联。此后芬兰塞马湖周边的货物出口,只能通过陆路运输到赫尔辛基出口,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因此二战后,随着苏芬关系的缓和,芬兰向苏联提出希望继续使用塞马运河以及维堡港。苏联答复说可以,但必须交钱使用。经过不断谈判,苏联和芬兰达成了运河租借和港口使用协议,此后芬兰内河船舶可以继续通过维堡港出海,但只能交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