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老龄人群的“生活诉求”纳入产业与城市的“发展诉求”,是超大型城市面临的难题。
“我们不但要聚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要重视老有所为。”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告诉第一财经,发展银发经济的一大关键点就是要发挥老年人群的人力资源作用,即考虑如何让老年人群“老有所为”。
李燕告诉记者,经团队调研发现,截至2023年末,上海60至69岁的老年人群数量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占比达51.3%。他们既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身体状况良好,拥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意愿,是名副其实的“活力老人”。
李燕接受媒体采访 邹臻杰/摄
李燕此次带来《关于鼓励活力老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的建议》《关于以行业协会协同联动为抓手,助力我市适老化改造市场化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设,优化老年消费环境的建议》等多份建议。
《关于鼓励活力老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的建议》提到,许多活力老人对志愿服务的项目种类、参与方式、报名渠道等缺乏了解;部分活力老人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相关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相对单一,多以精神奖励为主;相关志愿服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
为此,李燕给出四方面建议:一是要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比如可与社区合作,建立专门面向活力老人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或终端,供老人查询与操作。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与指导;制定针对活力老人的课程,内容可涵盖沟通技巧、心理咨询、医疗急救、文化教育等方面。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比如,为表现优秀的活力老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购物券、体检套餐等奖励,激励他们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或设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积分可用于兑换礼品、享受社区服务优惠,还可作为评选优秀志愿者的重要依据。
四是强化安全保障措施;志愿服务组织应为活力老人志愿者购买足额的商业保险,包括人身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等,同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为每位老人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