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以中方取胜撤兵谢幕。然而,这场战事并没有结束,此后,中越双方在边境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拉锯战。
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惨烈的要属发生于1984年的两山轮战,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时间,还有一场战事同样打得热火朝天,它与两山轮战相辅相成,它就是靠茅山战役。
一:拔点转炮战
靠茅山绵延十几公里,位于我国广西龙州县中越边境处,当地人称“扣梅岭”,主峰海拔823米,军事上称823高地。
这个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尤其具备无与伦比的视野优势,一旦两军开战,谁拿下靠茅山,谁就夺得了先机。想当年美军都没能从越军手中啃下这块硬骨头。
1979年,解放军撤军后,在边界几公里处留置了一个缓冲地带,本意是为边界谈判创造条件,没想到越军却乘机而入,抢占了靠茅山的骑线点,将靠茅山武装得固若金汤,同时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
靠茅山这颗钉子不拔,边境将永无宁日,1983年底,我军正式决定对靠茅山进行拔点作战。
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广西军区133师以及陆军41军123师配合完成。
1984年4月28日,在云南方向,老山战役打响。
与此同时,广西方面同样全员做好战斗准备,在拔点的同时全力配合老山的主力部队。
133师和123师训练有素,作战能力突出,侦察兵早就把敌方的地形部署摸得清清楚楚,又准备了充足的武器弹药来打这场恶仗,首战就重创越军,抢占多个据点。
眼看胜利在望,军中士气大振,就在众战士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靠茅山时,军队接到命令:停止进攻,全面取消拔点作战,由炮兵对靠茅山进行远程炮轰。
至于为何突然改为炮战,原因也并不复杂,是为了减少伤亡,保存实力。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行军打仗讲究一个灵活机动,战略的改变恰恰将我军超高的军事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在靠茅山拔点作战的当天,突然骤降滂沱大雨,降雨量是1979年开战以来之最。
短短几个小时,雨水致使山洪倾泻而下,山体滑坡更是频发。在恶劣天气下让解放军贸然进攻,无异于事倍功半,徒增伤亡。
其次,靠茅山易守难攻,越方倒是占尽了便宜,靠茅山距离越方的交通干道只有几步之遥,非常利于弹药,人员,后勤的补充运输,越军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兵力补给。
但是,我军一侧则要面临陡峭湿滑的山坡,连徒手攀爬的地方都少得可怜,空间上最多铺开两个连,且在后勤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
一旦开战,越军的补给速度优于我军,越军的地形优于我军,综合对比之下,指挥部下令放弃拔点战,改为炮击战。
这个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不占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短兵相接才是下策。但如果是炮战的话,越军怕是承受不住,消耗不起。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居安思危,建设了大量的炮弹生产线,各兵站的弹药库存备得满满当当,打个富余仗不成问题,正好更新库存。
而越南深陷战争泥潭20余年,在1975年才彻底结束与美国之间的战争。
更别提更早之前的抗法战争,越南的军队是新中国帮忙建设的,连武器弹药甚至资金也都是新中国支援的,不知道哪来的底气当白眼狼。
总之,越军最怕的就是我军的炮弹,永远量大管饱。那么,我军就让他们好好听一听万炮轰鸣。
二:靠茅山的炮声
中国军人的执行力世界第一,明确战略部署后,各直属炮兵团以及各部队炮兵师宛若一股强大的钢铁洪流,在第一时间陆续开赴广西。
其中主要以广西军区独立师41军,42军为主,还有参与拔点战的123师炮兵团,工程兵第13团,甚至还有从陕西调来的低空导弹部队助阵,共计十几个炮兵团参与作战,
靠茅山的炮声持续了三年,从1984年响彻到1987年。我军就当这是一次炮兵大练兵,把战场当练兵场。
炮战的效果是显著的,首先,炮击为远程攻击,避免战士们与敌发生近身肉搏的情况,我军不必直接暴露于火力之下,但是越军避无可避,只能被动挨打。
其次,纵使越军把靠茅山修建得如同铜墙铁壁,但在持续不断的三年炮轰之下,任何防御工事都能被打得七零八落。
越军上午修,我军中午轰;越军今天修,我军明天轰,如此循环往复,看谁先顶不住。
最后,也是最简单粗暴的优势,那就是炮战的打击范围大,效率高,省事,一倒倒一片。
到了后期,越军听到炮声就害怕,越军依靠靠茅山所得到的种种优势,在解放军的炮击战术下,统统没用。
如此一来,越军不得不把更多的兵力分给广西,从而减少了对云南边境的压力,有力支援了老山战役,解放军取得了老山拔点战的胜利。
无独有偶,4月30日,在云南麻栗坡县,者阴山战役打响。
在靠茅山炮火的吸引下,越军分身乏术,解放军一举攻占者阴山主峰阵地,击毙越军大尉近600人,俘敌18人,缴获枪支151挺,火炮19门,以及大量军用物资不计其数,打了一个痛快的歼灭战。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越南自诩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早在1978年就派兵入侵柬埔寨。
靠茅山战役发生时,越南仍没有从柬埔寨撤兵,同时还对泰国发起挑战。
但3年炮战打下来,越南越来越不堪重负,再也无力支撑称霸亚洲的野心。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越南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自己把自己拖进战争的泥潭。
越南对中柬泰的作战皆以失败告终,从此军事,经济一落千丈,至今没缓过气来。
靠茅山炮战不仅有力支援了两山轮战,更对整个亚洲的和平局势都起到积极作用。
而促进伟大和平的是正是无数埋骨青山的中国军人。
三: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正式作战前,需要很多战前准备工作,这个时候,侦察兵可就派上大用场了。
比如采集情报,侦察敌方火力配属以及兵力部署,摸清哪些工事布置在哪里,包括巡逻放哨等等重任,全都交由侦察兵完成。
在漫长的中越边境上,越方布置了百万余枚地雷。
雷的种类多达20多种,有压发雷,绊发雷,触发雷,抛散雷,定向雷,跳雷,不一而足,防不胜防,给侦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那个时候鲜少有探雷器,战士们就用冲锋枪枪条轻轻触地试探,有的会嗒嗒作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就慢慢把引爆管扭出来,再倒掉就没事了。
比较棘手的是绊发雷,它形似菠萝,上面有一根铁丝拉着,接着还有一根保险栓。
这个时候,若将保险栓轻轻拉出来,稍有触碰就容易脱落,接着就是爆炸。
据老兵龙天发回忆说:“有个小战士不慎被绊发雷炸断了脚,那种疼痛是哭天喊地的。受伤后立刻送医,但车路不通,只能步行。”
那个时候,战士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任务,出发前,每个人都把姓名,年龄,家庭住址,遗书写好,一起装在随身的包裹里。
甚至还要写上血型,为的就是一旦出事,能最快找到匹配的血型拯救生命。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战争有多么残忍,唯有上过战场的老兵,一辈子不会忘记这段烽火岁月。
位于广西桂林的一家银行内,有一位扫地僧般的保安大爷。他就是参加过靠茅山战役的老兵——谢新生。
谢新生生于1965年,于1984年参军,年仅19的他刚刚成为一名军人,就参与了靠茅山战役,时任侦察兵。
谢新生年轻有为,他身手好,脑子灵光,敢打敢拼,在战时立了三等功,本来是可以保送军官学校学习深造的,但谢新生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战友。
因为谢新生始终忘不了他的榜样,牺牲在侦察途中的排长——赖斯林烈士!
赖斯林是谢新生的排长,能力更加出众,是部队里的尖子标兵。
组织上很看好赖斯林,已经将他提名进入军事学院深造,恰逢战事开打,赖斯林毫不犹豫地选择奔赴前线,保卫边疆。
没想到一去再没有回来,在执行任务时,赖斯林不幸触雷身亡,年仅24岁。
这件事对谢新生的触动很大,经历了生死,谢新生开悟出一个道理:军人保家卫国才是最高荣誉,国泰民安之际,就是解甲归田之时。
于是,谢新生在1987年转业后选择回家乡成为一名银行保安,换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家乡人民。
十年越战中,还有无数像赖斯林烈士这般血染沙场的战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用血肉让来犯之敌望而却步,致敬真英雄们!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