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个机场的门口前,一个四十多岁中年人身着正装,神色有些凝重,周身透着不同于常人的气势,快步向前走去。
直到看见不远处静静停放的一辆黑色轿车,他才长舒一口气,紧紧攥着的手也缓缓松开。
这在别人眼中看似寻常的一幕实则暗藏着波谲云诡,而这个低调的中年男人正是当时北京军区的副政委迟浩田。
前一天他还在前线抗震救灾,深夜来自中央的一通紧急电话却让他即刻动身赶往北京。
为何中央会如此着急召迟浩田回京?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这通电话对于局势而言起着什么作用?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迟政委,走近那个年代,共同品味曾经的惊心动魄。
祸不单行,风云巨变大灾至
1976年,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都是刻骨铭心的一段时光。
乙卯未过,寒风裹携着新春的气息刮过脸颊,钻进衣服挑起阵阵颤栗。当人们正在准备过着腊八的时候,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从北京传出。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去世了。
其实在去年周总理便已病重,只是谁也没想到离开的日子会来得如此突然。他永远停在了78岁,再也无法睁开双眼望着他亲爱的祖国与人民。
然而,在人们还没从周总理去世的哀恸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们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又于7月6日溘然长逝。
“木叶落,长年悲”,生老病死虽是常事,但看着曾经为我们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的伟人一个个倒下,心中怎能不痛。
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场暂时无人知晓的灭顶之灾正在悄悄酝酿,把所有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短短的23秒内,一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
霎时间,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几十万人被掩埋于废墟之下,无数家庭在瞬息间支离破碎。幸存者只能跪在砖瓦之上,用鲜血淋漓的双手无力地寻求着亲人的一线生机。
“救命啊!来救救人啊……”
得知唐山地震的确切消息后,党中央与国务院立即开始准备救援,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抗震救灾办公室。
许多干部纷纷带领救援人员奔赴唐山,其中就包括北京军区副政委迟浩田。在得知唐山地震的情况后,他马上向上级申请,希望能够去前线参与救援。
抵达灾区后,他被眼前的一幕狠狠刺痛了心扉。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再也看不出往日的生机。天地间灰蒙蒙一片,似乎也在为这场灾难默哀。
来不及多想,迟浩田将情绪全部吞入喉中,指挥着手下的军队开展救援。他自己也没有闲着,和其他人一起扑到了废墟之上,努力挽救着每一个可能还活着的幸存者。
每每从砖瓦下挖出一个人,他的眼眶都要红上许久。存活下来的人实在太少,即便侥幸躲过这劫,往往也是身负重伤,要忍受着极大的痛苦。
参与救援的这几天里,迟浩田几乎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同死神博弈。忙得顾不上的时候,他就啃几口馒头,稍微回复下体力,就又一心扑到抗震救灾之上。
对于一个年近半百的人而言,这无疑是拿着身体在糟蹋。纵然这样,他还是觉得自己做的还太少太少。万千灵魂还在地下悲鸣,还在等待着有人将他们拉出地狱。
而在迟浩田带领着部下奋力救灾之时,又有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发生,为破碎的山河再添暗色。
回望着北京的方向,迟浩田心中五味杂陈,一个铁血汉子也忍不住流下热泪。压抑许久的情绪在此刻爆发出来,狠狠吞啮着他的骨头。
他看不清前路的方向,究竟会是多难兴国,还是毁于一旦。
赤子之心,以身赴国心无悔
在谈唐山地震后期发生的大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迟副政委。1929年7月,在山东省招远县迟家村,一个新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他就是迟浩田。
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们全家人都靠着那几分薄田过活,难免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看天吃饭,学会忍耐饥饿是一门必修课。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迟浩田自小就十分懂事,一有空就帮着父母干活。他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家里无力供他上学,他还是抓住一切机会汲取各种知识。
家中已经如此困难,社会也没给他多少喘息的机会。国内还处在动荡之中,而日本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又闯入了我们的土地。
战火开始纷飞,原本就遍体鳞伤的国家更是满目疮痍。无数百姓在侵略者的残酷掠杀中流离失所,一块块的土地竖起了陌生的旗帜。
看着国家与人民遭此磨难,迟浩田虽然年幼,可心中早已深深根种下不甘与愤恨的种子。在抗战接近尾声之时,虽然他仍未成年,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军入伍。
在那个年代会识字的军人不算很多,而他因为儿时好学积攒了不少知识,入伍后就被分配去独立营当通讯员。
短短几年后,迟浩田就从一个小通讯员成为了华东九纵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的书记。
但因为幼年的经历,他十分渴望能够上阵杀敌,他的聪明才智也没有让他止步于此。1946年,迟浩田“弃笔从戎”,奔赴战场,不久就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从此之后,他屡立奇功,经常出其不意就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令不少人刮目相看,也获得了上级的赏识,被授予了不少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由于表现优异,上级任命他不少重要职位,还派他去解放军的高级学校深造。
1973年,迟浩田被中央任命为北京军区副政委。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军人而言,这是巨大的荣耀与责任。虽然离开了战场,但他仍旧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为国家与人民服务。
他从战火中来,又于战火中隐去。那些烽烟弥漫的岁月化作身上的一道道伤疤,纵然愈合,也仍旧能从中窥探出曾经的痛苦与惊险。
历经无数大风大浪的他本以为没什么能让他失控,没想到1976年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险些失去方向。
新的考验摆在了面前,他要踏上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峰回路转,多难兴国危化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次从北京传来的“家书”,却带来了一个晴天霹雳。
1976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我们的伟大领导者——毛泽东主席,永远离开了人世。
这个带领着我们从水深火热的深渊中跋涉出来,带领着我们建立起全新的国家,带领着我们一次又一次从绝望中涅槃的伟人,还是回归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毛主席的对每个中国人的影响实在太深,他的离世无异于当头一棒。再加上当时局势实在混乱,天灾与人祸并存,而主心骨般的存在又一下被抽去。
迟浩田得知消息后也恍惚许久,悲痛难忍。但他不在北京,无法知晓其中的风云变幻,只能强打起精神,继续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
在他与其他救援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救援终于接近尾声。看着坍圮的废墟逐渐有了一丝生机,他一直揪着的心终于稍稍得了些安慰。而就在这时,中央突然联系了他。
10月6日深夜,迟浩田刚准备休息,电话铃声却突然响起。他还以为灾区出了什么状况,连忙扑过去,待接通之后,才发现这是中央打来的电话。
通话人的语气十分严肃,吩咐迟浩田尽快赶回北京。还没等他询问发生了什么事,电话就已经挂断。
他的心一下子又悬了上去,毛主席逝世不久,作为首都的北京肯定还处于波谲云诡之中。此刻让自己放下救灾工作赶回去,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纠结许久,迟浩田也没能得出结论。再三思索下,他联系了自己的上级秦基伟,想试着打听些消息。可没想到的是,秦基伟对这件事竟然毫不知情。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还未完全安定,仍有反动势力搅乱浑水,不少忠良都遭到过迫害。如今接到这通绕过了自己上级的电话,不知到底出了何事,心中难免忧虑。
迟浩田的秘书也是惴惴不安,可没时间多想了,中央急召必须服从。迟浩田连夜收拾行李,临出发前喃喃道:
“是福是祸,就看啥车来接我了。”
在当时,如果中央要审查干部,通常会让相关部门派绿色吉普车来接人。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一旦见到这车,估计自己就要凶多吉少了。
迟浩田登上飞机,纵使曾经驰骋沙场,心中也难免会七上八下。抵达北京机场后,他立刻寻找来接自己的车,直到看见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不远处,他才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这次急召所为何事,但起码不是大祸。
上车后,他被送到了中南海西楼的一个会议室内。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耿飚同志亲切地接待了他,并告诉他祸乱国家的反动集团已经被打倒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迟浩田心中大喜,也清楚中央召他回来肯定有后续工作要安排,于是主动开口,表示会积极配合一切行动。
耿飚看到了迟浩田的决心,暗想自己没看错人。一旁的副总理纪登奎同志拍了拍迟浩田的肩膀,开始交代中央对他的安排。
因为迟浩田曾经在解放军报担任过重要职务,如今也担任北京军区副政委,不论经验还是资历都十分出色,中央决定让他到人民日报工作。
拨乱反正的道路上,思想和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让迟浩田去人民日报,相当于让他好好整顿反动集团的不良影响,统一全国的思想,肃清风气。
知道自己重担在身,他一刻也不敢耽搁,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了相关流程,发动所有负责人监督落实思想整顿和舆论宣传工作。
在抗震救灾之时,迟浩田一天只合眼三、四个小时。如今换了“战场”,他也没有丝毫懈怠,全身心都投入到肃清风气的任务之中。
在他的迅速行动下,全国的舆论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果。风波终于平息下来,一切尘埃落定,那些动荡与痛苦如同昨世的梦般缓缓抽离。
此后,迟浩田又逐步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种种重要职务,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今天,迟浩田将军仍旧健在,仍旧能看着我们日益繁荣的祖国与大好的河山。
结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迟浩田将军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这句话,也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的他的铮铮铁骨与拳拳爱国之心。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他虽年幼无力,却也自知奋发上进。待自身长成之时,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军队的怀抱,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击败侵略者与反动者后,在天灾来临之时,迟浩田也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努力挽救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不管有没有狼烟,他始终都顶在前方。即便可能面临着仕途的终结,他也仍旧选择服从中央的安排。
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将军,是替我们负重前行的战士。
近百年沧桑的距离难以跨越,或许我们始终无法切身体会到从那些日子中走过的人是什么感受。
可纵然只是摆在书面上的只言片语,只是听祖父祖母偶尔谈起的艰苦岁月,这其中所蕴含的动荡,都是曾真正发生过的切肤之痛。
对每一个像迟浩田将军一样的勇者,我们都要怀着最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他们的前赴后继,就不会有如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