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蒋介石从曾经的秘书许孝炎那里,拿到了一封毛主席所写的亲笔信。
这封不算特别长的信,蒋介石拿在手中,来回读了半个多小时。
尤其是信上的最后一句话,蒋介石还小声默念了出来。读完后,他也没有立刻与许孝炎说话,而是沉默静坐了好一会儿。
许久之后,蒋介石才对许孝炎说出四个字,说完他转身就走,不给许孝炎看清他神情的机会。
毛主席的亲笔信中写了什么?
为何会让蒋介石有如此的反应呢?
早在1956年的春天,周总理就在政协的第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国家“力争和平解放台湾”的新主张。
周总理
之后,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与章士钊进行会谈,他们就教育等话题交换了很多想法意见。两人聊了许久,交谈甚欢。
周总理见气氛正好,便在聊天的最后,向章士钊说起了蒋介石和台湾的话题,还询问了章士钊是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说话间透露出希望台湾能和平回归祖国,也欢迎蒋介石怀着友好态度重回大陆的意思。
章士钊听者有心,立刻意识到,中央这是想把联络台湾的任务交给自己。
章士钊德高望重,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曾经做过国军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现在又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最适合成为两岸和谈代表的人。
政协上的周总理
章士钊也不扭捏,思考了片刻后,告诉周总理说,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解放后,从香港搬去了台湾居住,他们许久未见,或许可以用探亲的名义前去台湾,然后再想办法联系上蒋介石,探听一下蒋介石对重返大陆和两岸统一的看法。
周总理听后非常高兴,连连肯定章士钊的办法,在章士钊走后,将这个办法告知了毛主席。
毛主席也十分赞同,还抽时间亲自接见了章士钊,两人详细地商量好了去台湾联系蒋介石的计划。为此,毛主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亲笔信。
章士钊与毛主席
因为担心蒋介石出于警惕,拒绝与来自大陆的人见面,章士钊决定先去找时任《香港时报》社长的许孝炎。
许孝炎与章士钊是老乡,更是一起长大的老朋友,而且许孝炎还是个爱国人士,又曾经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是国军的高官,颇得蒋介石的信任,想见他并不难。
确定好了中间人,章士钊第二天便坐飞机去往了香港。见到许孝炎之后,两位老朋友没有过多寒暄,章士钊将毛主席的委托和亲笔信都交给许孝炎。
许孝炎
许孝炎知道此事意义重大,不敢耽误,拿到信后火速前往台湾,求见蒋介石。
蒋介石得知后,将许孝炎请去台北的士林官邸,有些疑惑地问他有何来意。许孝炎便把毛主席的亲笔信拿出来,郑重其事地交给了蒋介石,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蒋介石接过信仔细阅读了第一遍之后,再次翻回去,又一字一字默念了一遍。
信中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台湾在回归大陆后,除外交权之外,所有军政大权仍属于蒋介石;
二是台湾的军政建设由中央政府拨付;
三是台湾的土地改革可以从缓,什么时候能够改革,中央会听从蒋介石的建议;
四是两岸不再互派特务,也不再破坏两岸团结。
这四点便是后来“一国两制”的前身,即“一纲四目”。同时信上还表示,只要台湾一天不从祖国分裂,大陆的对台政策就永不发生改变。
毛主席在信的最后还写下一句话:“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先生在祖国统一后,回家乡看看。”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墓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县溪口人,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落叶归根的想法一直存在与蒋介石心中。他的母亲就葬在溪口镇的慈庵,蒋介石作为孝子,在离开大陆前年年都要去扫墓。
毛主席知道他的心思,在他离开大陆后,下令将他的旧居保持原状,还时时派人照看他母亲的坟墓。
蒋介石读完信后,沉默良久,虽然内心大为波动,最后回复许孝炎的是一句话:“辛苦你了。”说罢,他便起身离开了。
许孝炎明白这是蒋介石表示拒绝的方式。这次大陆给他的委托,没有实现。
不过虽然蒋介石明面上拒绝了毛主席的提议,事实上,他还是有些心动的。
蒋介石与毛主席在政见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两人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就因为蒋介石的坚持,美国方面千方百计想要分裂中国的计划一直没能实现。他们见蒋介石怎么都不肯乖乖配合,于是想要在国军政府内部扶持别人上位。
在蒋介石地位受到冲击的时候,毛主席知道了,还特意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在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这个立场后来还在蒋介石重新上位时,帮了他一把。蒋介石当时就有了打算,想跟毛主席重修联络。
在不动声色地告别了许孝炎之后,蒋介石嘱咐儿子蒋经国找来曹聚仁。
蒋介石与蒋经国
这个曹聚仁是国共双方的座上宾,一直以来的态度不偏不倚,是蒋介石心中最适合成为两岸谈判见证者的选择。
曹聚仁接受蒋介石的委托,于1956年7月份,代替他前往大陆,去探探北京方面的口风。
中央对曹聚仁的这次到访给予了高度重视。周总理在颐和园接待了曹聚仁,再次重申了中央希望和平统一祖国的态度。
毛主席也在中南海接见了曹聚仁,还安排他之后去奉化等地走走,拍些照片带回去给蒋介石看,以解思乡之情。在被曹聚仁问起如果两岸真的统一了,台湾人民还能不能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时,毛主席点点头,十分爽快地保证完全可以。
曹聚仁
在两人谈话的最后,毛主席还写了一首《临江仙》相赠。这首词中有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待到曹聚仁返回台湾后,蒋介石这首词,一时十分感激,对和平统一的抵触情绪也减轻了些。
之后两岸之间多了不少往来,先是大陆方面率先采取行动,恢复了“二·二八”纪念活动,发表声明欢迎台湾人民回大陆探亲访友,还特赦了一批国军战犯和特务。
作为回应,蒋介石派遣心腹来到北京,邀请毛主席到台湾访问。毛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见面时,还当众把蒋介石成为自己的“老朋友”。两岸关系似乎渐渐明朗起来。
但好景不长,被找来做见证人的曹聚仁和章士钊,分别在1972年和1973年去世。没等国共双方再找到合适的人选,蒋介石也在1975年因病去世了,两岸的沟通就这样中断了。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毛主席将自己关在房中,听了一整天的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将其中的“举大白,听金缕”,改为了“君且去,不须顾”,以示自己对这位“老朋友”猝然离世的惋惜,以及对未能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遗憾。
毛主席晚年
据说蒋介石去世时还留有遗愿,希望自己死后不要葬在台湾,而是等到实现统一的那天,再将他送回家乡埋葬在母亲身边。
两岸和平统一已是现在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对其阻拦。衷心祝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蒋介石的遗愿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