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的天安门

1969年国庆节后,欢庆的气息还未完全散去,每天仍有大批的游客来到北京,前往天安门参观。



现在的天安门城楼

但是让这些游客惊讶的是,此时的天安门城楼,竟然被一个巨大的罩棚完全遮住了。

里面正在发生什么呢?外面的人不得而知,只是每天都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穿着低调朴素的人进出,如果上前拦住他们进行询问,他们什么都不会说。



这样奇怪的现象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份。当遮挡天安门整整一个冬天的罩棚被撤去时,过路的行人游客纷纷驻足,抬头看着焕然一新的天安门,不由十分震惊。

难道说在被罩棚遮挡的那段时间里,天安门进行了一次翻新吗?

这样庞大的工程,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的呢?

摇摇欲坠的旧城楼

其实,天安门的拆除和重建计划,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经过慎重地讨论商议,最终决定将开国大典的举办地点确定在天安门广场。



图|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的天安门城楼

但是这一决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已经很久没有得到修缮,甚至有些屋檐角落还生长了杂草,整体状况比较糟糕。

只是开国大典在即,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用来重修了,于是北京市政府便组建了一支城建组,简单地对天安门城楼的表面进行了修补和刷漆等方面的修缮,恢复了城楼恢弘大气的外表,至少能让天安门城楼在开国大典时,不会在世界人民面前丢脸。

本来北京市政府是打算在开国大典结束后,立刻找来建筑专家着手进行天安城楼的修复工作,但是随后因为朝鲜战争的原因,修缮的计划就被搁置了。一直到1952年,天安门城楼才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



图|1949年开国大典当天的天安门

之后,城建组总会在每年在非常重要的劳动节国庆节前,即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对天安门城楼的安全状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检查,哪里出现了问题,就对哪里进行加固和填补。但这些修缮都是治标不治本,基本没有动过主体结构。

直到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不仅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一度波及北京地区。当时感受到地面的摇晃时,城建组的成员们立刻就想到了天安门城楼,等确定北京地区的安全后,他们火速赶往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检查。



图|河北邢台大地震

这一查,把城建组吓了一跳。受地震波及,天安门城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损坏、变形和下沉,有些梁柱都倾斜了,很多关节处的木质枋(fāng)也被震坏了,甚至首长们在天安门休息的位置处竖着木柱,虽然从外面看完好无损,但内部早就中空,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来。

早就饱经风霜的天安门城楼此时越发显得摇摇欲坠,以往那样哪里坏了修哪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天安门城楼急需一次彻底的修缮。

“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1968年,毕业自天津大学的建筑设计师孙任先,正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时,突然收到一项任务,必须在两天之内完成天安门城楼的正立面、侧立面的彩色渲染图。孙任先虽然不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还是与几个同事一起加班加点完成了任务。



图|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天安门城楼正立面、侧立面测绘图

很快,相关人员便按照绘制好的渲染图着手制作了一个天安门模型,以供建筑专家们熟悉和讨论天安门的结构,顺利制定修缮方案,最后北京市一共上报了3个方案。

出任重建总指挥的周总理亲自进行审核,在与国家计委方面进行讨论后,最终决定选用第一个方案,即保留原有的旧城台,依然用木质结构修建城楼,同时对容易腐坏的部分进行加固。这个方案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他还作了批示,要求“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图|天安门城台上的东附属房

此外,在方案中,因为考虑到城楼上的各种工艺比较复杂,为了减小施工的难度和风险,就有人提议到国外找技术更成熟的建筑企业来承包。城建组到国外咨询了一下,对方初步估计,重建大概需要3到5年的时间。就算是加班加点,用最快的速度进行至少也要2年。

但中央希望在1970年的劳动节时,就能将天安门再次开放使用。当周总理得知了这样的提议后,立刻表示了否定,要求必须由国内的建筑公司承包工程,而且一定要确保来年的劳动节庆祝活动能够按时照常举行。于是,在周总理的委任下,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就接下了这一任务,与此同时,还有中央总参谋部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助。



图|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大台阶

考虑到重建天安门的意义巨大,所以在下令进行重建时,北京市政府同时作出了秘密进行该工程的决定。于是在这一年国庆后,仅用了8天的时间,工人们便用巨大的罩棚,将长66米、宽37米、高32米的天安门遮挡起来,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不仅能起到保密的作用,还能有效地防止烟尘,并在冬天进行有效的保温。

等到1969年12月,孙任先便收到通知,即日起他要加入天安门工程指挥部,开始进行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工程。他来到部门后才得知,这次的施工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选拔,严禁对外透露工程情况,还按照军事编制进行军事化管理,包括木工、瓦工、彩油工等5个施工连队。

重建工程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图|天安门大台阶施工中工人正在铺设青石台阶

复杂的重建过程

天安门城楼上次重建是在300多年前,而这次是天安门城楼的第三次重建,与之前的两次重建相比,这次重建中城楼虽然外观基本保持不变,但里面新添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设施,比如电梯、照明灯、热力暖气等等,还有可以供首长和来宾们休息的房间。



图|清末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中一共有60多根木柱,高12米,最小的直径0.6米,最大的则有1.2米,足足有7吨重。起初,建筑队是想选用云南和海南的原始森林中质地很好的原木,但最后因为运输不便,最终选择从国外进口。所有运来的木材,都按要求进行了防腐、防虫和防火的处理,即使遇火也不会燃烧,顶多会冒烟。

材料选好、运来后,组装和搭建工作便开始了。之前工人们在对原有的城楼构造进行拆除时,每拆下一处部件,就要进行拍照和编号。之后,这些照片和部件就会交给孙任先等人,由他们按照原有的尺寸绘制图纸,等到后面进行木构件加工时就可以按照这些图纸和照片进行了。



图|天安门屋顶上架剖面图

油彩和绘画紧跟在材料组装结束后进行。城楼上所有的描龙画凤都要经过严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为了速度,施工队不断进行尝试,最后成功制作出一种加工剂,能够将功效一口气提高到150倍。

彩绘结束后,还要进行贴金箔。为了完成这一步工序,施工队整整用去了6公斤进口黄金。工人们用夹子小心翼翼地将薄如蝉翼的金箔夹起来,贴在油漆上,然后用极小的毛笔一点一点耐心地敷平。



图| 天安门城楼檐头琉璃瓦上的葵花图案

当时关于屋脊上的图案都有过争议。有的人觉得吻兽太过封建,有的人则觉得既然是重建古建筑,当然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的方式来进行。最后是张作霖拍板决定,依然使用龙的主体图案,因为龙的图案虽然有封建的成分,但是龙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应当保留。

拆除过程中发生的怪事

其实在进行城楼拆除工作时,还发生了两件奇怪的事。

其中一件发生在拆墙的时候。当时工人们正在进行西山墙的拆除,拆到一半时,有个工人竟然在墙中找到一个长约45厘米,直径9.5厘米的完整炮弹!

而在后面的拆除中,工人又陆陆续续发现了6枚几乎一模一样的炮弹。这6颗炮弹后来被北京市公安部门带走研究,但之后却没有了进一步的消息,它们的来历始终是个谜。



有着多年木工工作经验的姚来泉是木工队的负责人。在拆除城楼屋脊前,他带着两个工人爬上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在拆掉最中间位置的琉璃瓦片时,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长约30厘米的木盒。

木盒似乎在这里存放了很久的时间,已经显得很是破旧,但是上面雕刻着的二龙戏珠图案依然非常清新精美。经验丰富的姚来泉用手一摸就知道,这盒子是用贵重而珍稀的金丝楠木制成,的确在上面存放了很久,姚来泉用木棍轻轻一戳,木盒便像酥皮一样裂开了。



图|二龙戏珠盒子(示意图)

盒子里的东西让在场人大吃一惊。里面装着4种不同的东西,一个是拇指般大小的红宝石,一个是像铜疙瘩一样的脏兮兮的金元宝,此外还有五种颜色的谷物,以及一粒一粒像是红色铅笔头的东西。经过专家判断,红色铅笔头一样的东西叫做朱砂,在古代有辟邪的作用。

而盒子里装着这4样东西,每一样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专家们猜测,这四样东西安置在天安门顶上脊瓦正中,应该是作为“吉祥物”镇楼使用,取的是“招财进宝”“五谷丰登”辟邪的寓意。

这些宝物连带装着它们的木盒一起,都作为文物被博物馆收藏起来。后来新的天安门城楼建成后,姚来泉在木盒当时的位置放了一块金箔贴字的汉白玉石,上面刻着“1970 年 1 月-3 月重建”,成为了新的“镇楼之宝”。



图|金箔贴字的汉白玉石

焕然一新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总共用时112天,果然在1970年的劳动节前如约完成了。

经过国家验收合格后,3月11日下午,周总理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新城楼的人。

在这一年5月1日劳动节当天,毛主席站上了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发表讲话。焕然一新的天安门就像新中国,再次焕发出勃勃的新气象。



图|1970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与西哈努克亲王在天安门城楼

一座天安门,半部华夏史,坚强中国人,世代创辉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