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中风:小柴胡汤证的典型症状

原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斤(洗) 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注解:

伤寒少阳证比较复杂——因为少阳经连属三焦,与五脏六腑都有沟通,所以症状复杂多变是正常的。

小柴胡汤有“四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面的证都加了个“或”字,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属于或然证。

“或胸中烦而不呕”,心胸有热则“胸中烦”;“不呕”说明没有胃逆。这种情况要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栝楼实是补心汤的用药,能生津,间接清虚热。

“或渴”,有上热或津液虚而渴,去半夏,增加人参用量,加栝楼根。半夏辛温,降热化痰,偏燥;人参补脾而生津液,可以增量;栝楼根就是天花粉,滋阴药,寒而润,既能润燥,也能清热,津虚而有热可以用到它。

“或腹中痛”,这里是指腹部筋腱挛痛,原因是腹中津液虚了,往外走的津液过多了,回收的津液不足。所以要去苦寒而燥湿之黄芩,加芍药引津液回归。

“或胁下痞硬”,胁下结得很厉害,应是肝火郁于胁下。去大枣(补肝汤之化味药),加散结且收敛浮阳(类似于泻肝作用)之牡蛎。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肾之阴气逆升,去黄芩,加茯苓,治心下悸,利水。

“或不渴,身有微热”,不渴,方后去人参;身有微热是兼有外证,加桂枝。

“或咳者”,应是有“水饮射肺”,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五味子、干姜治寒咳或肺有饮,干姜可温肺化饮。

附张锡纯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证喜呕者,不必作呕吐也,但常常有欲呕之意,即为喜呕。是以愚治伤寒,遇有觉恶心而微寒热往来者,即投以小柴胡汤,一剂而愈。此《伤寒论》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

方中重用柴胡,正所以助少阳之枢转以引邪外出也。犹恐其枢转之力或弱,故又助以人参,以浓其上升之力,则少阳之邪直能随少阳之气透膈上出矣。(吴越按:这句话不赞同。柴胡是和解,其祛邪外出之路径,可上可下。人参也是中性药。)用半夏者,因其生当夏半,能通阴阳、和表里,且以病本喜呕,而又升以柴胡、助以人参,少阳虽能上升,恐胃气亦因之上逆,则欲呕之证仍难愈,用半夏协同甘草、姜、枣降胃兼以和胃也。用黄芩者,以其形原中空,故善清躯壳之热,且亦以解人参之偏热也。(吴越按:对这些药的理解,也不尽赞同。柴胡以平为主,不主升和发表。人参性不热,可升可降。甘草可降胃止阴气逆升。姜、枣升肝而降胃。)

小柴胡汤证,原忌发汗,其去滓重煎者,原所以减柴胡发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达也。乃太阳篇一百零三节,服小柴胡汤后,竟有发热汗出之文,读《伤寒论》者,恒至此而生疑,注疏家亦未见有详申其义者,今试录其原文细研究之。

《伤寒论》原文∶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服小柴胡汤,以引少阳之邪透膈上出而无事出汗,原为小柴胡汤证治法之正则。然药力之上升透膈颇难,必赖其人之正气无伤,药借正气以营运之而后可以奏效。至误下者,足少阳之邪多散漫于手少阳三焦脂膜之中,仍投以小柴胡汤,其散漫于手少阳者,遂可借其和解宣通之力,达于太阳而汗解矣。其留于胁下板油中者,因误降伤气,无力上达,亦遂借径于手少阳而随之汗解,故于汗出上特加一却字,言非发其汗而却由汗解,此乃因误下之后而使然,以明小柴胡汤原非发汗之药也。其汗时必发热蒸蒸而振者,有战而后汗意也。盖少阳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而其留于胁下之邪作汗解尤难,乃至服小柴胡汤后,本欲上透膈膜,因下后气虚,不能由上透出,而其散漫于手少阳者,且又以同类相招,遂于蓄极之时而开旁通之路,此际几有正气不能胜邪气之势,故汗之先必发热而振动,此小柴胡汤方中所以有人参之助也。是以愚用此方时,于气分壮实者,恒不用人参,而于误服降药后及气虚者,则必用人参也。

人身之膜原,无处不相联系,女子之胞室亦膜也。其质原两膜相合,中为夹室,男女皆有,男以化精,女以通经,故女子之胞室亦曰血室。当其经水初过之时,适有外感之传经者乘虚袭入,致现少阳证病状,亦宜治以小柴胡汤,《伤寒论》中亦曾详论之矣。

《伤寒论》原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之病既自阳明传少阳矣,间有遵少阳之法治之,其证复转阳明者,此虽仅见之证,亦宜详考治法。

《伤寒论》原文∶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喻嘉言曰∶风寒之邪,从阳明而传少阳,起先不渴,里证未具,及服小柴胡汤已,重加口渴,则邪还阳明,而当调胃以存津液矣。然不曰攻下,而曰以法治之,意味无穷。盖少阳之寒热往来,间有渴证,倘少阳未罢而恣言攻下,不自犯少阳之禁乎?故见少阳重转阳明之证,但云以法治之,其法维何?即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之说也。若未利其小便,则有猪苓、五苓之法,若津液热炽,又有人参白虎之法,仲景圆机活泼,人存政举,未易言矣。

少阳证,不必皆传自阳明也。其人若胆中素有积热,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烦、寒热往来,于柴胡汤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钱,从小便中分消其热,服后即愈。若其左关甚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一两(小柴胡汤证宜加石膏者甚多,不但此证也),自无转阳明之虞也。

小柴胡汤本为平和之剂,而当时医界恒畏用之,忌柴胡之升提也。即名医若叶天士,亦恒于当用柴胡之处避而不用,或以青蒿代之。诚以古今之人,禀赋实有不同,古人禀质醇浓,不忌药之升提,今人体质多上盛下虚,上焦因多有浮热,见有服柴胡而头疼目眩者,见有服柴胡而齿龈出血者,其人若素患吐血及脑充血证者,尤所忌服。至愚用小柴胡汤时,恒将原方为之变通,今试举治验之数案以明之。

同庄张××,少愚八岁,一方之良医也。其初习医时,曾病少阳伤寒,寒热往来,头疼发热,心中烦而喜呕,脉象弦细,重按有力。愚为疏方调治,用柴胡四钱,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各三钱,大枣四枚,生姜三大片,生石膏一两,俾煎汤一大盅服之。张××疑而问曰∶此方乃小柴胡汤外加生石膏也,按原方中分量,柴胡半斤以一两折为今之三钱计之,当为二两四钱,复三分之,当为今之八钱,今方中他药皆用其原分量,独柴胡减半,且又煎成一盅服之,不复去滓重煎,其故何也?弟初习医,未明医理,愿兄明以教我也!

答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此因古今气化,略有不同,即人之禀赋遂略有差池,是以愚用小柴胡汤时,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加减。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实原兼有发表之力,古法去滓重煎者,所以减其发表之力也。今于方中加生石膏一两以化其发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自无发表之虞,且因未经重煎,其升提之力亦分毫无损,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放心服之,自无差谬。张××果信用愚言,煎服一剂,诸病皆愈。

邻村刘姓妇人,得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无定时,心中发热,呕吐痰涎,连连不竭,脉象沉弦。为开小柴胡汤原方,亦柴胡减半用四钱,加生石膏一两,云苓片四钱。有知医者在座,疑而问曰∶少阳经之证,未见有连连吐粘涎不竭者,今先生用小柴胡汤,又加石膏、茯苓,将勿不但为少阳经病,或又兼他经之病乎?答曰∶君之问诚然也,此乃少阳病而连太阴也。少阳之去路原为太阴之经,太阴在腹为湿土之气,若与少阳相并,则湿热化合,即可多生粘涎,故于小柴胡汤中加石膏、茯苓,以清少阳之热,即以利太阴之湿也。知医者闻之,甚为叹服。遂将此方煎服,两剂全愈。

在辽宁曾治一妇人,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夜间恒作谵语,其脉沉弦有力。因忆《伤寒论》谓妇人热入血室证,“昼日明了,暮则谵语”,遂细询之,因知其初受外感三四日,月信忽来,至月信断后遂变斯证。据所云云,知确为热入血室,是以其脉沉弦有力也。遂为开小柴胡原方,将柴胡减半,外加生黄芪二钱、川芎钱半,以升举其邪之下陷,更为加生石膏两半,以清其下陷之热,将小柴胡如此变通用之,外感之邪虽深陷,实不难逐之使去矣。将药煎服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一剂全愈。

按∶热入血室之证,其热之甚者,又宜重用石膏二三两以清其热,血室之中,不使此外感之热稍有存留始无他虞。愚曾治有血室溃烂脓血者数人,而究其由来,大抵皆得诸外感之余,其为热入血室之遗恙可知矣。盖当其得病之初,医者纵知治以小柴胡汤,其遇热之剧者,不知重用石膏以清血室之热,遂致酿成危险之证,此诚医者之咎也。医者有治热入血室之证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附录】后世用小柴胡汤分量

柴胡(八钱) 黄芩(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清半夏(四钱) 生姜(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原文: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

这是讲半表半里少阳病的一种发病机制。“血弱气尽”,腠理开了,邪气进来了。正气与邪气相搏,互不能胜,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僵持住了,便结在了胁下(三焦区域),于是胸胁苦满。正邪交争,正胜邪退,病往表往阳走则发热;正退邪胜,病往里往阴走则怕冷,于是“往来寒热”,且“休作有时”,发作和停止有定时。

血属阴,阴虚损,导致外邪入侵,所以用扶阴的大阴旦汤——柴胡汤。

脾属阴,脾虚,则无食欲,“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痛在胁下,属于肝,胃属于土,木克土,像是病邪由高处克伐下土,“邪高痛下”,肝火犯胃,作呕。

服了小柴胡汤如果很渴,可能是病邪退回到阳明了,“以法治之”,可根据张锡纯提出的方法去治疗,比如: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它对急性的少阳证(也就是外感病因的疾病)诸如高热、腮胸肿大、淋巴肿大、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增生类疾病等很有效,特别是对于阳证,生石膏不仅寒降,且辛凉而散上焦之热结。对于慢性病,也就是内伤病因的疾病,这个就不一定适合。

小柴胡汤证的其它症状

原文: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

“身热”、“恶风”、“颈项强”,出现在桂枝汤证中。

“胁下满”——“柴胡四证”,四证具其一便可以用小柴胡汤。

“手足温而渴”,偏向于热的方面,手足温提示内有热、有火郁。渴也是因为有内热。

这里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不管是三阳并病还是二阳并病,只要有少阳病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因为,少阳为枢,少阳经主的半表半里是中间区域,是表里的枢纽,半表半里不通,里外皆不得通。

原文: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解:

这一条明确讲到柴胡证只要具备一条便是,不必都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具其一便可认为是柴胡证。

很多寒热难辨的疑难杂症,在没有显证,找不到合适方子的情况下,都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比如,时好时坏反复发作的病,或者定时发作的病,比如定时的烦躁寒热,或定时醒来就睡不着了,都可以理解为是往来寒热的范畴,因为这些情况无非也是正邪气的消长进退而已,原理是一样的。

用柴胡汤证误治,用了泻下药,如果还有柴胡汤证,还是用柴胡汤。再服柴胡汤,“蒸蒸而振”,体内的能量像蒸汽一样出来了,人体感觉的震颤,振奋,然后就“汗出而解”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用了下法,里有郁热,人体阴气恢复后,郁热发散而出。这个理解与张锡纯的“战而后汗”的理解有所不同。

原文: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

“脉沉紧”说明邪气入里了,不但胁下有硬满痞结,而且“干呕不能食”、“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都是小柴胡汤证。

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原文: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注解:

这一条讲感冒时,刚好来月经,会出现“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是典型的太阳证,这时候月经来了。“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中风七八日后,不发热了,脉也由浮转迟了,身上也凉了。但出现了新的症状,“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还有谵语。这是邪热入了血室,就是入了子宫。

中风(或伤寒),七八日,是传少阳经的时间,因为此时妇人有月经,热邪就由少阳经而入侵血室(主要属肝经、冲脉),于是出现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热邪也影响到大脑,于是出现谵语。

妇人月经期间,肝经、任脉、冲脉、子宫的正气不足,于是病邪便直入子宫。中国人主张经期和产后不能碰冷水,不能着凉风,不能吃生冷食物,主要就是防止寒邪乘虚而入。女性子宫主要是肝经联结的,肝经的外邪却是从少阳经传过来的,所以可称为少阳证,针灸时却可治肝经,可针刺期门穴,泻实邪。

这是伤寒、中风期间,月经不停的治疗方法。

原文: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讲在中风、伤寒发作过程中,感冒了七八日的时候,本来没有寒热了的,又出现寒热症状,“发作有时”(与“往来寒热”差不多),而此时月经正好结束。——这是因为“热入血室”了——也就是说,月经不是正常停止的,而是因为热入血室,邪气陷进去了,和经血一起结在里面了,“血结”于子宫内,经血下不来了,所以才会发生疟疾那样定时发作的忽冷忽热。这种情况适合于小柴胡汤。

既然说了血结在里面了,为什么不用祛瘀血的药呢?比如桃核承气汤?这里的血结,并不是严重的瘀血。如果子宫里出现严重的瘀血,那就可以考虑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

这是伤寒中风期间,月经因病邪而中止的治疗方法。

原文: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解:

这一条讲伤寒,前两条讲中风。不过,中风与伤寒在这里差别不大。

妇人伤寒后,来了月经。

“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白天正常,夜晚有谵语。有点象阳明证的日晡潮热,但这是“热入血室”,也就是热与血互结。“热入血室”也相当于肝胆火热,肝火易犯胃,根据“治未病”的原则,首先要顾护胃气。

张仲景说:如果不随便干扰胃气和上二焦,病会自愈。

“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说明阳气正常,只是阴气受伤,阴经中有热邪,也就是火郁于血分。

因为此时月经还在进行,只要胃气有保障,上焦与中焦是健康的,月经的气血下行的力量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人就会自愈。所以不需要泻热的药。

用药要讲求病机,也就是正邪相争的强弱态势。人体永远是不允许邪气存在的,所以,哪里有邪气,正气就往哪里汇聚,去排那个邪气,这是人体的自然机制。如果正邪势均力敌,病邪与气血就会互结而成为实邪;如果正气不敌邪气,在正气空虚的地方,会发生“求救”的症状,比如心悸,这是心血不足请求补充血液供应的信号。

阳微结,半表半里在外证:小柴胡汤


原文: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表半里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出,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注解:

这一条比较复杂,比较难判断。但本着“少阳证只要一证具备就要用小柴胡汤”的原则,大胆用小柴胡汤就行。

“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这是有表证,太阳病,因为有汗出。只是头汗出,且手足冷,这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

“心下满,口不欲食”,心下满或微结可以看作小柴胡汤证。为什么说口不欲食?就是肚子是饿的,只是嘴里吃不下去,那就是饥而不欲食。总体上象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的小柴胡汤证。

“大便硬,脉细”,大便硬是阳明证,脉细是少阴证,血管里的血少了。血虚血少也会大便硬。

“此为阳微结”,这里要分开两个词:阳微与阳结。“汗出为阳微”,只是头汗出,且手足冷,这是阳气微弱的表现。阳结在哪里呢?“必有表,复有里也”,阳气结在表,也结在里,结在里,表现为“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

这不是纯阴结,为什么呢?“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脉沉亦在里也”。

所以,结论是:“此为半表半里在外也”,是半表半里证,偏于外一点。

进一步辨析,不是少阴证。“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出,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所以,适合于小柴胡汤。如果服后不完全好,拉大便后就好了——这说明胃下行的力量正常了。小柴胡汤是大阴旦汤,核心功能是扶阴,下行正是阴的力量正常了。

阳明病发潮热:小柴胡汤

原文: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

阳明病发潮热,里有积滞。大便溏稀说明肠胃阳气不足,或邪热不实,所以没出现燥屎。小便正常,没有太阳腑证,也没有发黄之类的证,没有湿热蕴积于肌体。胸胁满是少阳证,那就用小柴胡汤。

这一条讲的是阳明与少阳合病,从少阳主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可能原来这个人体质偏于寒湿,病邪传至阳明,传了一部分,又传至少阳。

原文: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解:

这一条,也是阳明与少阳合病,治从少阳。

胁下硬满,呕,是少阳证。

不大便是阳明证。

“舌上白胎”是寒湿证。

这一条与229条的病机差不多,病邪传至阳明,传了一部分,又传至少阳。。

可用小柴胡汤。清了上焦的热(主要靠黄芩的作用),“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火去则津液就能下来,胃气就调和了,大便问题也就解决了,肝胆火不再犯胃了,“胁下硬满,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胃气下行至小肠、膀胱,太阳升散于外,自能汗出而解。

这一条,整体的病机是:上焦有微热,随少阳经犯胃,胃的消化力受影响,大肠也干燥,于是不大便。用小柴胡汤,扶阴,清上焦的微热,使津液下到胃肠里,就好了。

阳明中风:小柴胡汤

原文: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

这一条的症状也比较复杂。

脉弦,肝病,少阳病;脉浮,有表证;脉大,阳虚。

心和胁的区域痛,而且久按有气不通的感觉,还有短气,这是少阳证胸胁苦满的范畴;“时时哕”,胃逆也是少阳证。

“耳前后肿”,主要是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的范围。

“腹都满”,“鼻干不得汗”,“有潮热”,这是阳明里热的范畴。

“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这是黄疸的范畴,属于湿热蕴于肌表。

“嗜卧”,是少阴证。

这是三阳合病,而且还伤及阴经。治从少阳。

用针刺的疗法,病好了点,外证还是不解,里证好转了。这时候已经病了十余日了,脉又再次浮了起来,说明病邪不往里走(没有转为阴证),而往外走了,可与小柴胡汤。

厥阴病呕而发热:小柴胡汤

原文: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吴越讲解:

这里的前提应该是“厥阴病”。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仅凭这两条是否可以用小柴胡汤呢?

因为小柴胡汤是“大阴旦汤”,是整体扶阴的。“发热”与呕(向上的力量属阳)都是阳气过了,所以扶阴抑阳,这个肯定大方向是对的。

伤寒瘥后发热:小柴胡汤

原文:

394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

伤寒病后劳复,发热,可用到小柴胡汤;如果脉浮的,可用汗法;脉沉实的,可用下法。

金匮:小柴胡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

右三昧,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

第三类:特别课程: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