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前言·】——
在东北军中,张学良是极其有影响力的,不管是父亲留下的元老派,还是后来提拔的少壮派,都对他服服帖帖。
当然,那些不服帖的已经被处理了,比如杨宇霆、常荫槐等。
其实张学良的用人风格还是比较宽容的,只要不是太过分,他都是可以任用的。
在他曾经重用的人里,有一人背叛了他,有一人一生忠于张学良。
背叛的人是郭松龄。这位亦师亦友的人,曾经被张学良极其重用,把自己部队的所有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却在张学良不在军营的时候,打着张学良的名义起兵反奉。
一生忠于张学良的人就是于学忠。于学忠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是张学良非常信任的将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老蒋回南京之前,临走交代让于学忠统一指挥东北军。这份信任可见一斑。
这位东北军的少帅,在众多将领中,对于学忠格外信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原因和故事情节呢?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
忠诚的人品
于学忠的忠诚,在其军事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26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战败。彼时,于学忠所率部队被冯玉祥收编。
但由于冯玉祥对所收编的直系旧部采用分离调任的整编方式,官兵担心军队被消灭,找已下野的于学忠出主意。
1927年,于学忠率旧部投身奉系麾下。此后,于学忠与张学良结缘,二人开启了长期的合作之旅。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中,于学忠始终站在张学良身边。“九一八”后,日军妄图拉拢于学忠,许以帮其稳固华北地位,且得以继承张学良之位。
面对这般诱人的条件,于学忠却严词拒绝。利诱无果后,日本特务机关竟三度对学忠策划秘杀行动,然皆未能得逞。
于学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张学良、对东北军的忠诚。
西安事变更是于学忠忠诚的试金石。1936年12月11日晚,于学忠从兰州到达西安,参加张学良为发动西安事变召开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
会上,于学忠毫不犹豫地同意张学良“兵谏”的决定,并联署了“八项抗日爱国主张”。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老蒋回南京。张学良把军政大权交给于学忠。于学忠遵照张学良的手谕,全心管理东北军,尽力团结东北军内部各个方面,保护了东北军内部的进步力量。
张学良被老蒋扣押后,于学忠为争取释放张学良,先后往杭州、奉化、南京和上海,4次面见老蒋,要求释放张学良。
出色的军事能力
于学忠的军事能力,在其早期就崭露头角。
1921年,川军兵临宜昌城下,猛烈进攻。宜昌直系部队的左右两翼抵挡不住川军的进攻,纷纷向后撤退,驻守宜昌的两个直系旅也打算弃守。
关键时刻,任炮兵营营长的于学忠,率一小队步兵于正面坚守,寸步不让。直至吴佩孚援军赶到,最终得以以守住宜昌。
营长于学忠被吴佩孚召见。面见之时,他不但详尽作答战事询问,还分析并提出主动出击进攻的计划。
于是在会后,他带兵迅速迂回到川军背后,麾下第18混成旅炮兵突然开炮,正面的直军也奋力全面反击,川军腹背受敌,不久便败退下去,很快被逐出湖北。
经此战役,于学忠承蒙赏识,遂在军界崭露头角。于学忠早期的这些战斗经历虽然没在张学良手下发生,但张学良对于学忠的这些军事战例是清楚知道的。
于学忠率部投奉后,在张学良的麾下,其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1928年时,于学忠开始出任东北军临绥驻军司令。在北伐军分路沿津浦、平汉两路北进,冯玉祥的国民军从豫西威胁军团翼侧,阎锡山所部晋军阻断军团后方的不利态势下。
张学良指定于学忠所部第二十军为军团后卫,掩护大军撤退。于学忠部于豫北、冀南等地屡经后卫战斗,出色地履行了后卫职责,圆满达成后卫任务。
在抗日战争中,于学忠更是战功赫赫。1938年,于学忠率51军坚守淮河北岸。在连续8天8夜的防守作战中,51军以6000多人的伤亡为代价,阻止了武器精良、装备完善、单兵素养极强的日军渡河,并且击毙日军2000多人。上述这些战例,足以说明于学忠的军事能力。
相似的爱国情怀和理念
张学良和于学忠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日决心。
“九一八”后,张学良虽执行了不抵抗政策,但内心一直充满痛苦和愧疚。而于学忠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更是义愤填膺,他曾亲自面见张学良,积极请战。
他的这种抗日决心,正好和张学良的爱国情怀相契合。 西安事变的爆发,更是两人爱国情怀和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
张学良和于学忠都认为,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全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决然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
这种相同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理念,让张学良更加无比信任于学忠。
张作霖的影响和渊源
于学忠与张作霖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这也为他与张学良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于学忠之父于文孚,与张作霖等人相同,皆为毅军创建者宋庆的部下。张作霖得知于学忠系故旧于文孚之子后,对于学忠格外关注。
1927年,于学忠率领旧部投附奉系,而后张作霖将其擢升为第20军军长。张作霖对于学忠言道:“我和你父亲曾经都在宋老帅手下任职,我们两个一起共事有5年多时间……你如果能像尊敬对待吴佩孚那样的态度尊敬的对待我,我就非常满足了。”这种父辈之间的交情,使得张学良对于学忠多了一份亲近感。
性格互补与个人情谊
张学良性格豪爽、重义气,而于学忠性格沉稳、忠诚可靠。两人性格彼此互补,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
于学忠初见张学良,是在西单文昌胡同张学良的官邸。张学良告知于学忠,奉军下发军饷制度有两种,让于学忠选一种。
于学忠没有采取像张宗昌、褚玉璞等军队的包干方法,包干的方法,军队长官有油水可捞。
但于学忠选择了按军队实际人数下发的方法。
这种高尚的人品,让张学良对于学忠刮目相看,信任和尊重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在日常的军事生活中,张学良和于学忠也经常交流军略、政局等问题。他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
这种个人情谊,使得张学良对于学忠更加信任,在重大决策和关键事务上,都愿意听取于学忠的意见,委以重任。
结语
于学忠之所以是张学良非常信任的将领,是多重因素的结果。
忠诚的人品、军事才能、爱国情怀、政治理念、父辈渊源、个人情谊,都使得他在张学良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了张学良最信任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