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中,朱德是当之无愧位列十大元帅之首。但是也有很多人有疑问,认为朱德并没有如同其他几位元帅那样,有横扫百万敌军的战绩,更没有亲临一线指挥过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那么为什么朱德一直都能稳居全军总司令,还位列十大元帅之首呢?
其实,答案就在1973年12月21日毛主席对朱德说得十四个字中。这一天87高龄的朱德来到毛主席的住所,毛主席对朱总司令说:“沒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可以说从1928年井冈山会师以来,“朱毛”就一直在一起,他们一起创建了不朽的功业,让今天的中国成为屹立在东方的巨人。
南昌起义后面对即将溃散的部队,他如定海神针保留了“革命火种”
今天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但其实在当时,朱德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军中,地位都并不要重要,南昌起义计划中分配给朱德的任务,只是加强在敌军中的工作,了解南昌敌军动态。
朱德发挥作用的时候,正是起义失败,南下转移的过程中。由于起义部队主力南下,在三河坝给到朱德的任务是阻击,结果当朱德率领剩下的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才得知主力部队已经失败,甚至几位领导起义的领导也被打散,分别转移了。
这时候,朱德看着自己带领的这群指战员,应该何去何从,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当时剩下来的这部分人中,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组织上都相当混乱。甚至有部分人认为既然主力都散掉了,眼前这点力量干脆散伙。
1927年10月底,部队最危急的时刻来临了,当时的七十五团团长张启图后来在上海向中央写了一份《关于七十五团在南昌暴动中斗争经过报告》中写道,“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
在这关键的时刻,朱德站了出来,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跟大家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
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看着朱德坚毅伟岸的身影,部队的人心稳了下来,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剩下的这部分人,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也正是从保留下来的这批人中,走出来数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大将、上将等。
完成井冈山会师,“朱毛”从此再未分开
1928年4月,朱德带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师。从此“朱毛”就紧密相连,再也没有分开过。也正是因为这一次井冈山的会师,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里程。
其实朱德在天心圩大会之后,虽然暂时稳定住了军心,但也需要解决部队最终的去向。正如当朱德见到井冈山派遣的何长工时,所说的“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个落脚的地方”。从1927年11月底,朱德率领部队在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部隐蔽过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后来朱德又率部转战韶关,支援广州起义。得知广州起义失败后,又再度回到湘南,发起了湘南暴动。就这样一路辗转,朱德带领着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革命“火种”一直苦苦寻找一处根据地。
虽然此时朱德率领的部队除了当初南昌起义的指战员之外,还包括湘南暴动的工农武装,但是作为一支没有固定根据地,不得不到处转战的孤军,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人心思想上都是极其危险的。
其实此时井冈山方面也在寻找朱德,终于在1928年4月中旬,朱德、陈毅带领的部队与井冈山下来的何长工、袁文才、王佐带领的工农革命军第2团成功会合。就在风景秀丽的井冈山脚下,宁冈砻市内,朱德和陈毅落脚的龙江书院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两位伟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仿佛将革命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
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如璀璨的星辰般紧紧相连,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到中央苏区建立后的数次反围剿,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再到陕北延安会师,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朱德和毛泽东始终携手并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
这份深厚的革命友谊和并肩作战的默契,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佳话,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意志坚如铁,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实至名归
井冈山的胜利会师,开创了土地革命的新局面。当时“朱毛”两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总兵力达到了1万余人,在陈毅1929年 9月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写道“朱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 人”,我们从兵力组成来看,可以发现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湘南农军的兵力占到会师时总兵力的90%,为井冈山会师及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人员队伍保障。
正如参加秋收起义的谭震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指出:“假如朱老总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 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当时秋收起义部队的主体是湘赣两省临时武装起来的农民、工人,正规军非常少,部队的军事素养较弱。
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则完全不一样,这是一支久经战场考验的正规军事力量,很多都是南昌起义军的指挥员,甚至多数是原来叶挺独立,其军官大多在黄埔军校接受过系统教育,士兵大都参加过北伐战争,整个部队的军事素养较高、战斗力较强,一大批革命骨干坚定追随朱德,直至走上了井冈山。
在这批革命骨干中,除朱德、陈毅之外,还有王尔琢、粟裕、杨至成、赵尔陆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强军事指挥才能的政治军事人才,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骨干。
部队合编之后,朱德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8月又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1933年5月,中央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此后,虽然名称有所不同,朱德都始终拥有人民军队的最高头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通过宪法,国务院设国防部,不再设总司令职务。但是,广大官兵和群众依然称他为“朱总司令”。
在1935年,朱德在四方面军的会上就说过:人家都叫“朱毛,朱毛”,我朱德怎么能反毛泽东?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 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在战略决战阶段,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6年7月6日,90岁高龄的朱德与世长辞。在去世前,他专门嘱咐将自己的两万元存款当作党费交给组织,他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
回顾朱德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正是因为他,才有了所向披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很多人看不到朱德在战场出神入化地指挥战斗,是因为他在建设这支军队的时候,就将优良的基因注入到军队之中。
在开国元帅、将军中,有一大半都是他当年亲手带领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这也是为什么朱德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不可替代,他作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也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