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被誉为“疾病诊疗的侦察兵”。他们肩负着找出致病原因、确定感染类型和指导临床治疗等的重任。检验科的工作就像是一次次侦破迷案的过程,透过迷雾找出致病的“元凶”。近日,同仁医院检验科获批“2024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跟着记者一起来了解他们工作中的“拨云见日”。
来到 同仁医院就诊前,44岁的黄女士已经发热伴咳嗽咳痰5天,最高体温达到39.8度,且双下肢肌肉酸痛明显,胃口很差,连续几天都吃不下食物。
予以常规抗生素治疗后,黄女士仍有发热,且精神萎靡,医生便将她收治入院进一步治疗。在之后的检查中,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和风湿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而真菌G试验、呼吸道常见病原菌抗体均为阴性,痰培养为正常菌群生长。
追问病史,黄女士提到,前不久家里饲养的一只鹦鹉死了,她处理了鹦鹉的尸体。鉴于患者发热等症状未见好转,结合有鹦鹉饲养史,检验科和呼吸科医生建议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进行肺泡灌洗液相关测序检测,并最终明确了黄女士感染了“鹦鹉热衣原体”。
“我们对患者肺泡灌洗液使用新的技术手段二代测序方法——病原学宏基因组高通量检测(mNGS),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DNA阳性。”同仁医院检验科主任林锦骠介绍。
确诊黄女士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医生迅速为其调整用药,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肺部炎症明显吸收,发热咳嗽等明显缓解。正是有了检验技术的抽丝剥茧,黄女士的疾病元凶才得以“现形”。
而在同仁医院,“检验”同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多年来,同仁检验科强化“区域检验四化”的建设模式,主攻代谢慢病和免疫衰老的临床精准检测,发展分子测序、质谱组学和流式细胞技术平台。经过多轮学科建设,逐步凝练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三大建设方向:慢病“精准化”免疫检验及临床队列研究;区域检验“同质化、智慧化”管理;疑难病诊断 LDT“本土化”研发。
目前,科室专业组设置齐全,共开展大小项目450余项,为临床和周边区域提供全年24小时服务,并积极引进新的检测平台和拓展新的检测项目,形成标准化、系列化和精准化的检验特色。
团队聚焦以自身免疫病和代谢疾病为代表的慢病检验新指标的研发和应用。近五年累计发表SCI论文31篇,累计影响因子215.27,其中Q1区文章17篇,多篇获得专家述评;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开展临床研究15项,其中GCP10项、IIT5项;授权专利5项。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4项。在2023年上海市区级医院学科竞争力排名中获得第一。
诸多成绩的获得,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目前,检验科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共50人,硕博人员共20余名。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领军人才(海外优青)、上海市“十佳医技人员”、上海市卫健行业“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国家QM人才、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优秀检验医师”“优秀检验技师”等各类荣誉称号及人才项目。
“不断夯实自身基础,坚持科研创新引领,围绕慢病精准检验新标志物的发现、检测方法开发、临床验证和运用展开研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全方位护航百姓健康。”林锦骠说出的,是同仁医院检验科所有成员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
部分图片来源于同仁医院
撰稿:赵 立
视频:金志成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