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完了,最近真有点“天涯共此心,快放假躺平”的感受。如果不是这个热搜,我压根不想写关于孩子学习的文章了(而且还是周末加班写)……
“深圳南山因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
轰动一时的考场新闻也不是没听说过,但那也是高考吧,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搞得全国上下热议一片,确实不多见。
看了一下各种评论,伴随这个热搜的就是各种吐槽和焦虑。
但我却觉得,教育热点中不要只做“吃瓜群众”,咱们看别人的故事,要长自己的见识;看别人的“吐槽”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重点。
这就促使我周末加班,提笔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了。
01
到底在考啥?
谈观点前,先来给大家看看这次的考题:
我给大家圈了几个地方,注意看,第1页的第1题、第4题、第3页19题和第5页的28题
(左右滑动查看,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这6页满满登登的卷子,确实有点吓人。
我自己在不解题的情况下,就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的同时顺便想一下,这题大概怎么做,计了个时,也要二三十分钟(当然我数学一直不咋好)尤其是我加了红框标注的几道题,那真不是我小时候认识的数学题了。
四万万同胞这一句,我小时候是历史老师教的,近代史讲到这里,她提了一句四万万就是4亿。
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和水滴石穿哪个发生的可能性更小,这四个成语首先语文老师得负责教会了。
再往后快递驿站的编码方式,特别贴近现实生活,但我自己每次去找快递也是晕头转向的:
至于一大段文字估计字数,哎,真不知道会不会有实诚的小朋友真去读它……
数学能这样考试么?我认真研究了网上大家热烈的讨论,归纳总结了一下,有几个相对专业的意见:
1、数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抽象的科学,简洁的数学符号,数学公式背后反映着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璀璨光芒,一张数学卷子就应该干干净净,简简单单,一眼就是数学符号。
2、数学最终要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生活本身是不分学科的,跨学科场景化的解决问题,确实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掌握的本领,所以数学教学和考试改革,出现这样的题目,大方向肯定是正确的,一张卷子两三道题是合理的,但为了“创新”就用力过猛,各种奇葩数学题纷纷冒头,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3、跳出数学,看各个科目的考试,别说是语文、英语、历史、政治这类文科考试,可以说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在内的各个科目,考试中题目阅读的文字量增加,阅读理解的深度和难度增加,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就算这一次考试“过头了”,大趋势不变,提高娃的阅读能力,这事儿一定要做,而且要抓紧。
02
你的观点是什么?
看过相对专业的观点后,我们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呢?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只是吐槽抱怨和焦虑,那就可惜了(这快过年了,还不如不看,影响好心情,对不?)
我的观点就是,普通人抓教育要顺势而为,要看大势所趋,但也要避免在“波动点”上钻牛角尖。
这次命题创新“过头”上了热搜,势必可能有一阵子老师们又都“保守回去”了,数学考试新题怪题很可能会少出现一阵子,这个就是“波动点”。
如果你家孩子正好是深圳的,这次考得不好,也不要太焦虑,反而多鼓励,面对新题型还能坚持完成就很厉害。然后多复盘。
四年级孩子自己能有自我总结能力了,让孩子自己回答说说:
到底欠缺了什么能力?
哪些地方是他没想到数学会这么考核的?
接下来的数学重点,除了抓什么,还要抓什么?
我的观点很明确:这个强化“读懂题,读懂长的、难的题”的教学和考试的改革方向,它也许会波折,但一定是在波折中不断前进的,这就是大势所趋。
我的这个观点一点不新颖,相反从新课标开始,我就和大家提过,教育不要总去看预测的趋势变化,而是要多看亘古不变的。
教育一定要以终为始,想想带给孩子的终极能力是哪些。
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理解自己并且表达自我的能力。
这些能力,从根子上说,都能从阅读中来,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必须从阅读中来——那不管考试怎么变,出题怎么变,这一阵子保守,下一阵子激进,我反正雷打不动,抓阅读。
03
阅读难抓,是因为
它又是读书,又不是读书
阅读是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这件事我想大多数家长都明白。
(这篇文章写在2019年,那时候我就提出了抓阅读的重要性)。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但为什么阅读还是跟不上?
最大问题就是“读书”啊,就是读书少。
读书这个东西跟走路吃饭一样一样的,训练大脑就是跟训练肌肉一样的,走两步路的肌肉就是比走一步的强,吃两口饭的能量就是比吃一口饭的多。
这个过程糊弄不过去,原始积累就是得老老实实做。
这个阶段最大的陷阱有两个:
第一个是没有人告诉家长,读书的主体是“书”,不是“课文和考题的选段”。
阅读的第一关是识字,从识字到读一两段话,一篇课文,但真正对阅读能力提高有质的影响的是“一定一定要让孩子有读整本书的能力”。
这也是我这几年和亲近母语团队合作举办“阅读营”最大的目标——除了幼小衔接营从识字入手之外,小学1-4年级的阅读营,就是让孩子读整本书。
具体读整本书的意义多大,有兴趣的小伙伴点这里查看旧文↓
我就说一件事:孩子如果一年级就开始一本一本一本读书,那试卷上那点题目再长,能比一本书还长么?
第二个大陷阱,就是我家娃不爱读。
有些娃喜欢看漫画,不爱读字书,或者只喜欢故事书,只喜欢侦探书,只喜欢某种类型。
我建议的方法是,先尽情读够喜欢的,从喜欢扩展出去,例如,只爱看漫画,那喜欢侦探漫画的,可以挑选同类题材的文字书做扩展。
从兴趣出发当然好,但哄着没有用的时候,还是要强制啊——书的题材你可以选,但每天必须读,哪怕就是一行一段一页,这个没得选,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读,哪怕一行,要坚持就是胜利,这其实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难。
至于完全不爱读任何书的孩子,那就更要家长温柔坚定地作陪了,哪怕就是家长读一行,强迫孩子坐在身边看着那一行字,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以后再看看,三个月以后再看看,那就是天渊之别。
关于作业太多没时间阅读的,可以看看这篇
陷阱说完了,来给大家吃个定心丸,家长和老师们想要的那种优秀的阅读能力,其实也有一部分,不光是读书可以带来,自己不读,听别人讲也不是不行。
自媒体时代,各种讲书号特别红火,三五分钟讲书,一两分钟讲电影,甚至几十秒就看完某个长篇电视剧,是非常受市场欢迎的。
对于小部分,家长想要让孩子多读书,但其实自己也不爱读书,总感觉陪着孩子读书自己特别痛苦,那不妨带着娃一起听听讲书。
纯粹当做娱乐消遣,上下班路上听一听,听完了找机会和孩子讨论起来,这其实就是案例学习“怎么从读书中获得信息,进行思考,发表意见”
无痛积累一段时间,从听过大人孩子都喜欢的书籍中,选一本读起来,用这个轻松的听书过程去反哺读书,也是一个选择。
另有一部分家长说,孩子读书还行,但是感觉读完了还是啥都不懂,阅读理解似乎没有提高,其实也可以参照上面方法。
读过一本书以后,找一找别人的读后感,听一听别人怎么讲这本书,和孩子讨论这本书讲了什么,里面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你喜欢不喜欢的人和事——这个过程,就是架设在阅读和理解之间的桥梁。
04
尾 声
从一张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期末考试卷,讲回到我这十年来一直一直强调的阅读,这个周末加班,似乎是要聊新鲜事,结果还是老生常谈。
嗯,养娃10年以后,我越发肯定,教育和人生一样,所有措手不及的新挑战背后,都站着一个我们始终偷懒没有搞定的“老冤家”。
要不搞定它,要不无视它。
很多人认为,搞定它是最难的,根本做不到,其实每天哪怕只走一步,也终有一天能走完西天取经的路;
反过来真要想躺平不管,无视身边的一切压力和内心想要变好的声音,才是真正困难做不到的事。
与其原地折磨自己,不如一天前进一步。
2025年共勉!
正在团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搜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