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一杯水,放学回家还剩一杯水。”“怎么带去学校,怎么带回家。”“嘴皮子说烂,也不听。”……提起孩子在校喝水习惯的问题,不少家长吐槽“老大难”。而在松江区,有两所学校两个班级,都推出了“喝水统计员”,效果竟然还挺好。

这消息一传开,“苦孩子在校喝水久矣”的家长们拍手叫好。有家长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广而告之”,“今天吾儿班级家长群出现了这张特别的‘喝水打卡表’”,并称赞这是“走心的教育”。

“有没有效果,先抄抄作业再说”

“这么暖的宝儿,请给我来一打……”去年12月25日下午,三新学校思贤分校四(2)班班主任曹欢勤公开喊话,表扬班里的喝水统计员沈湶。而像沈湶这样负责统计班级同学喝水情况的“暖宝儿”共4名,都是小队长。


“几个孩子轮流负责,每天下午大课间都会在教室里兜一圈,做好统计,当晚在班级家长群公布。”曹欢勤直言,这一招其实不是原创,沈湶哥哥沈源所在的班级早就这么做了。原来,早在去年暑假家访时,就有家长跟曹欢勤反映孩子在学校喝水习惯不好的问题,好巧不巧,沈湶的妈妈告诉她哥哥班级设了个喝水统计员。


“有没有效果,先抄抄作业再说。”曹欢勤说,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还真不错。自从班里有了喝水统计员,再也没有家长找她抱怨过,认可称赞的声音倒是多了不少,例如“好有爱的统计”“好温暖的督促,多喝水,身体棒”“这可比我们天天在小耳朵边提醒多喝水有效多了”。


如此一看,喝水统计员确实功不可没。可沈湶却说:“其实没花什么时间,全班45名同学,挨个打勾统计,一圈下来只要5分钟。”一张纸、几个勾,竟有这么大的魔力?自认为喝水习惯“还行吧”的张婉清现身说法了:“顾着玩的话,就很容易忘记,有人统计,自然忘不了了。” 邹欣奕也笑言:“我们不是不爱喝水,是需要一点喝水的仪式感。”就连过去出了名不爱喝水的钱辰也跳出来了,“喝水习惯不好可不行,扁桃体炎要犯的,回家还要被老妈教育。”

课堂“咕噜君”,秒变喝水统计员

沈湶哥哥沈源就读于上海市三新学校,目前七年级。早在2023年,沈源就先弟弟一步当起了喝水统计员。提及当初在班级里设立这一“芝麻官”的情形,七(3)班班主任程慧用“灵机一动”来形容。


那是一堂语文课,上课铃响,程慧走进教室,书本已经摊开。只见沈源举着水杯豪饮,甚至还发出了“咕噜”声,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沈源,你怎么了?”面对程慧的询问,沈源答,“课间没来得及喝水。”本以为老师紧接着要批评,谁知从程慧嘴里蹦出的竟然是“没喝水的同学,都拿出水杯喝水,还有,沈源,你以后就来当我们的喝水统计员吧。”


就这样,“咕噜君”秒变“喝水统计员”。回到家,沈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特别支持,还主动担起了每日在家长群发布班级喝水情况的担子。一个负责在校统计,一个负责在家发布,至今已经坚持了一年多。对此,同样作为妈妈的程慧特别感动,她说:“别看只是个小举动,能长期坚持,难能可贵。”在她看来,生活小细节,成就大未来,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终生受用。

关注合理饮水,且听大家来说道

就这么一件小事,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其实是一次细微的撬动。不少家长表示,孩子上了小学,喝水这事儿本不该让老师操心,但老师能关注到部分学生喝水习惯不好的问题,此举无疑是走心的。与此同时,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探讨的声音和建议。

老师们观察下来,高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良好的饮水习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提醒。上外松外北校校长姚红贤说,每年9月份,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都会涉及饮水安全教育,让孩子们熟悉饮水设备的位置,知道如何使用等等。教学楼每层楼至少都配备有一台饮水设备,方便孩子们课间饮水。一般低年级的教师下课后也会提醒学生及时喝水、上洗手间。


另外,也有老师注意到,体育课结束后,孩子们扎堆喝水的现象比较明显。点赞同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饮水习惯的同时,上经贸大附校体育教师王盟担心,以打卡监督加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饮水,万一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表扬而过度饮水,不利于身体健康。

那么,究竟如何饮水才称得上合理健康呢?对此,记者咨询了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许邦礼。他介绍,饮水量的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涉及摄入食物的含水量、身体状况等。不同的季节,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量会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的人,对水分的需求也会有差别,年龄越小,对水分的需求量越大。简言之,没有绝对标准,但定时定量饮水、少量多次饮水是通用准则,不能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从生理需求来看,以体重为参考,每日摄入纯水的量为20-30毫升每千克,例如:体重为30千克的孩子,每日纯水饮用量建议在600毫升到900毫升。

文字:王梅

图片:王梅 受访者

编辑:桂可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