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设法“少”下来,让自己有机会面对孤独,才能让自己去享受那一刻来之不易的自由。
年终岁尾,我们总是会习惯于反思一下自己已然消逝的生活。在这难得的反思中,我们似乎终于有机会让自己偶尔孤独一下。因为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不能孤独,也无法孤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好像工作得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体验得越多,就可以自我丰富得越多,而每个人也都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生活得“多”,得到的“多”。转眼之间,对“多”的追求,忽然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箴言,似乎只有得到的“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只有付出得“多”才觉得是“活”出了自己。
当然,很多时候,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的忙碌都是身不由己的,因为要谋生,要工作,我们已经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更不敢让自己有孤独的时刻。而同时,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作模式已经变成“以手机为导向”的“物导向”的工作模式,从头到尾,自始至终,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手机的“发号施令”和“下一步”的“打卡”完成。可正是因为万能的手机和无所不在的网络的出现,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休息,更没有时间孤独了,几乎每一刻,我们都处于“在线”的忙碌状态。或者说,我们总是处于“移动办公”的状态,下班后的我们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继续“办公”,哪怕是深夜,也会有各种工作信息悄无声息地借助于看不见的网络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而我们的卧室也因此变成了办公室,白天和黑夜也不再有区别,因为我们的夜晚也因各种各样的屏幕的荧光变成了永不消失的白昼。
我记得博尔赫斯曾讲过对人的一个可怕的惩罚,那就是把人放到烈日当空的沙漠里,然后割去这个人的眼皮,让其永远不知疲倦地睁着眼睛。而现在,我们就是被手机“割去”眼皮的人,昼夜只能睁着眼睛看着比阳光还要炽烈的屏幕,尽管心力交瘁,却无法闭上自己的眼睛。
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失去了让自己孤独的时间,从而也失去了自己的世界。我们似乎从早到晚和很多人一刻不停地共同生活在一个忙碌的朋友圈里,和他们一起去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去世界各地游玩,去看电影,去听音乐会,去彻夜狂欢。而朋友圈就像个永动机一样的旋转木马,总是在旋转,总是有各种五彩斑斓的人和事层出不穷地涌现,还总是在叮叮咚咚地发出诱人的音乐声,让我们再也无法安静下来,也让我们再也不能孤独。
可是我们却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为孤独意味着对自我的反思,对世界的直观。而且,孤独意味着自由。但不仅世界害怕我们孤独,我们自己也害怕自己孤独,因为我们自己也害怕自己处于自由状态。因为自由将使人不得不面对孤独的自己,将使人直视自己赤裸的生命,感觉到人的脆弱、短暂,还有存在的荒谬和活着的真正的意义。
更何况权力不让人孤独,金钱不让人孤独。权力希望人透明,金钱希望人忙碌,而权力永不眠,金钱永不休。因为透明使人不再拥有自己,忙碌也使人丧失自己。而害怕自由的我们也乐于让自己忙碌起来,以忘记自己其实可以去孤独,也可以去自由。
所以,总有太多的思想在蛊惑人,太多的工作在锻炼人,太多的活动在招募人,太多的消费在吸引人,太多的生活在诱惑人,却唯独没有让人孤独的时候。
加缪曾经说,对于生命有限的我们,人生的意义大概就在于尽可能地去争取“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紧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要活得最多”。但我觉得在我们这个一切都无比丰盛的时代,我们已经因“活”得太多甚至“最多”早已力不从心,而我们也已经为了活得“最多”迷失了自己,同时也过度消耗了本来就不多的自己,只剩下所剩无几的自己。
也许,在我们这个无法孤独的时代,重要的不是像加缪所说的那样去争取活得“最多”,而是要努力活得“最好”。因为只有让自己设法“少”下来,让自己有机会面对孤独,才能让自己去享受那一刻来之不易的自由,从而获得本真的存在,去深味那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肤浅地在对“多”的追逐中过着一种流于表面的忙碌的生活,从而丧失对自己的反思,也丧失与世界的距离,最终泯然于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