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汉两朝的大浪淘沙后,诸子百家中出现了儒家、法家和道家三位优胜者。其中道家可能是三家中存续方式最为独特的一个,经过多年的发展,道家已经脱离了一个单纯的学说,变成了一种宗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促成了这样奇特的转变呢?



被当作“过路费”的旷世巨著

正所谓“乱世出英杰”。诸子百家都是在周朝王室日益衰败,华夏大地愈发混乱的基础上诞生的。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努力探求着解决这种混乱现状的良方,但因为各种人出身不同,个人价值观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最终被划分为不同的学派,很难劲往一处使。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著书立说之前就已经是个德高望重的学问家了。在他退休之前,他大部分时候都在周朝中央担任王室的图书管理员,可以说是全国最重要的职位之一。



得益于职务之便,他阅读了大量的古籍,非常博学多才。当时连孔子都亲自上门向他求过学,足以见得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了。

然而,学到的东西越多,老子反而越困惑:世上有那么多智慧,那么多懂得各种大道理的人才,为何还是解决不了如今这个日益衰落的世道呢?

在这个时候,老子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已经开始了,不过这一切都被他埋藏在自己心底,并没有像孔子一样公开发表出来,似乎更没打算专门创办一个学派出来。



公元前485年,经历了各种官场沉浮的老子彻底对周朝王室失望了。他决定离开朝廷,四处云游,在社会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

不过,他在出函谷关时遇到了第一个“坎儿”。当地守将尹喜早就听闻了老子的大名,但一直没机会见上一面。现在既然老子要从自己的地盘上经过,自然是一个拜见的机会。然而,尹喜还动用了一点自己的职权,向老子索取一笔“过路费”。这“过路费”并不是钱,而是老子前半辈子所有的思想精华。



遇到这样的“地头蛇”,老子也没办法,于是便在函谷关用了几天时间,写出了一部传世巨著——《道德经》。

尹喜得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后,立即放他出了关,然后将老子的思想传播了出去。直到这时,老子的主要学术成就才真正见了天日。



可能老子自己都没料到自己这些“不入流”的观点居然在发表后受到了那么大的欢迎。在云游期间,他陆续收了多个弟子,等到他开始过起隐居生活时,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

在变化中传承的自然之理

那么,道家思想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使得一部《道德经》就能吸引这么多人呢?

不少人提到道家,想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词——“无为”。如果总结的更准确一点的话,实际上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它本身的一个字——“道”。

这个“道”,意思就是自然之理。老子认为世界说到底都是围绕着一个“道”在运转,任何主观的改变都无法撼动“道”的地位。只有顺应这个“道”,才能做出成就来,违背了“道”,那努力的越多,就越会“背道而驰”。



因此,所谓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一定要顺其自然地做。如果硬要逆天而行,那就不如不做。

至于这个“道”具体是什么样的,老子也没有说得很明确,毕竟人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自然之理并不是一个人就能探索出来。道家思想中什么“当为”经常很模糊,但什么“不当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些不符合社会规律及秩序的很容易看得出来。

可以说,老子的思想颇有些朴素唯物主义的味道。他通过“自然之理”,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很多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不过他也因此不是很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他的思想里有不少消极避世的内容。这些从他本人的生活作风中就能看得出来,要是尹喜当初没有把他拦在函谷关的话,恐怕他的那些思想也要跟着他“自然”地进坟墓了。



在道家创立一段时间后,庄子成了老子的衣钵继承者中最为突出的那一个。他在全面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后,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道家的理念做出了不少的改进。

与老子一味地顺应“道”不同,庄子在承认“道”存在地前提下,更强调人应该去主动追求这个“道”,尽可能地修为自己,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目的。

庄子认为,人的认知不能只局限于自我,更应该对事物有个整体认知,最终了解整个宇宙的性质。这样的想法比起包括儒家在内的很多学派都有一定的超越。



庄子思想最为超前的,还是他对于“自由”的理解。他认为人往往被外物所束缚,进而影响内心。人的修为应该“不滞于物”,不为世俗功名所累,而更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

比起老子朴素的唯物主义,庄子的思想因为对人的主观性的强调,加上了一丝唯心主义的色彩,而这或许就是道家一步步宗教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从庙堂显学到民间信仰

道家真正开始从学派转化为宗教,则是在其创立几百年后的东汉时期了。

经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运动,道家的思想在社会上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西汉初年正值王朝的上升期,统治阶级更加注重社会的活力。能够让全国社会稳定又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学说,纵观诸子百家恐怕只有儒家和法家了。但因为秦始皇的折腾,法家在社会上已经有些“政治不正确”了,于是汉朝统治者决定采取一种“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道家,它“无为而治”的消极因素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它对于自由的重视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可谓是“精准踩雷”,自然就入不了统治阶级的法眼,成了被罢黜的旁门左道。

到了东汉时期,社会开始逐渐定型,日益积累的财富使得统治阶级开始不思进取,而这时道家的“无为而治”就再一次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此时的道家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当年的显学在民间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然而古代老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容易对那些远古的圣人们产生一种神话的滤镜。久而久之,老子和庄子也就逐渐变成了位列仙班的“天上老君”和“南华老仙”,人们通过祭拜他们来表现自己对“道”的追求,希望靠简单的崇拜就让自己的境界提高一个档次。因为老子长寿,不少人皈依道门的原因还是想通过修炼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这样的转化自然是统治阶级喜闻乐见的,于是他们正式承认了道家作为宗教的合法地位,基本上可以与当时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平起平坐。他们幻想着等老百姓都信奉起了“无为”,就会放弃一切为生存而斗争的手段,同时也可以给自己的腐败无能找借口,将自己的躺平堕落描述成“无为而治”。

然而统治者终究是打错了算盘。尽管文化普及率不高,但道家即使已经化为宗教,其内核中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还是保留了下来。而国家的日益衰败,正好可以用统治者没有“顺道而为”来解释。

最终,在道教分支“太平道”的旗号下,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将荒淫腐败的东汉王朝彻底埋葬在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

道家能以道教的方式存续还有很多种原因,例如统治者也希望“长生不老”,希望能通过一些玄乎的东西让自己的江山永固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广泛的群众基础。里面对于高尚道德的追求,对统治者顺应民意的希望,都是其能在民间焕发“第二春”的因素。这似乎也正好对应上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在没有统治者强行推广、教化的情况下,它就这么自然地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