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1-5回的精读过程中,有书友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
为什么曹雪芹要在《红楼梦》的开篇安排一僧一道出场?
有其他同学补充道:还有儒家思想,加起来便构成了儒释道文化。
说来惭愧,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对传统文化并无感觉,所读书目大多是近现代作品及国外作品,对于儒释道相关的经典书籍,并无过多涉猎,甚至在心理上还有些许的排斥,认为它们“过时”了。
也许是年龄和经历的缘故,等到三十几岁的时候,却突然转变了看法,似乎一下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绝妙之处,言简意赅,却又蕴含着诸多涉及我们工作生活的深刻哲理。
老祖宗的很多东西,流传了千年,总归是没错的。
01
儒释道文化分别是什么?
在聊《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文化布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区别。
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便各成一派,均有其独特的核心思想及价值导向。
1.儒家思想
提倡“入世”,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其缺点则是过于死板,容易墨守成规。
儒家的入世哲学体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佛家思想
注重“内观”,修心可以给个人带来安宁,但佛学过于复杂,需要深厚积淀方能有所成就。
佛教四谛分别是:
1)苦谛:生活充满苦难;2)集谛:苦难的根源是人的欲望;3)灭谛:通过灭欲可以脱离苦难;4)道谛:有八正道可以帮助人灭欲。
佛家倡导“灭欲”,即限制人类的欲望,消除一切欲望,无论心内还是身外。
3.道家思想
倡导“出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但又略带消极思想,普通人很难把握尺度。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主张遵循自然生活是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合乎德行的生活,强调通过修身来实现惠及天下的至善。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总结三者的区别,便是:“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
02
儒释道在钗、黛、妙三人身上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开篇第一回便有一僧一道出场,即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随后又有正准备进京赶考的贾雨村的情节描写,可谓是开篇便把“儒、释、道”文化的定位给立住了。
在后续的故事中,更有不少儒释道相关代表人物的出场,我们以薛宝钗、林黛玉和妙玉为例,分别来看看曹雪芹是如何谱写三家思想的。
1.薛宝钗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薛宝钗的出场,即进京选秀即可看出一二,在后文“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一节中,薛宝钗便作了一首《临江仙》,其中一句便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志向可见一斑。
在对于“仕途经济”的问题上,薛宝钗也是多次劝学贾宝玉,却遭到了贾宝玉的强烈反对。这也是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价值观上的根本不同,他们最终虽然结为夫妻,却难逃劳燕分飞的悲剧结局。
2.林黛玉是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道家讲究“无为”,更加关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薛宝钗不同,林黛玉从来没有锐意进取之心,她更强调自身的感受,关注内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她聪明灵秀,能看到王熙凤的缜密心思,却从不言语行动,因为她不想成为和王熙凤一样的人。
在“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节中,贾母请大家看戏,薛宝钗和王熙凤专挑贾母喜欢的曲目点,比如薛宝钗点《西游记》、王熙凤点《刘二当衣》。
轮到林黛玉点戏时,林黛玉的第一个反应是让薛姨妈和王夫人等先点,一是体现了她冰雪聪明,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二是体现了她本身并不爱看戏,即便贾母又重复说让她点,也只是“方点了一出”,也并未说点了什么,可见戏曲本身对林黛玉而言并不重要,她也不会像薛宝钗和王熙凤那样去刻意迎合别人的喜好。
3.妙玉是佛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妙玉出身名门望族,本身有着极高的修养,虽然同为金陵十二钗,但她却与众人不同,是个佛门中人,连其居所也是在栊翠庵,与众人相隔较远。
然而,妙玉虽然身在佛门,却并没有完全出世,一则她是带发修行,与贾府中人尚有往来,二则她对于贾宝玉情难自禁,这份难以隐藏的好感最终也影响了她的修行之道。
佛家主张消除内心的欲望,但妙玉却终究未能压制烦躁之心,“今日回来,那蒲团再坐不稳,只觉肉跳心惊”,最终被强盗用迷香熏住,拖走了。
03
儒释道思想在其他方面的体现
除了在三人身上的体现之外,儒释道思想还体现在《红楼梦》里的很多地方。
1.儒家的忠孝观念和礼仪制度
王熙凤:她虽然机智狡诈,但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始终保持着对贾母的忠诚和尊敬,体现了尽职尽责的孝道精神。
贾宝玉:他虽对封建礼教不满,但在家族关系中,仍遵循儒家的忠孝观念。他对祖母贾母、父亲贾政、母亲王夫人等长辈的尊敬,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孝道。
元妃省亲:书中详细描述了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而精心准备的场景,从更衣、行礼到祭祖,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儒家礼仪,体现了对封建礼制的遵循和儒家强调的“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佛家的四大皆空和因果报应
开篇神话:一僧一道携玉游历凡尘俗世,暗示了人生的空幻和因果循环。
惜春:她最终选择出家为尼,也是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
甄士隐:他因女儿英莲被拐,家道中落,最终在跛足道人的点化下出家,体现了佛教中的“放下”和“超脱”。
3.道家的哲学思想与活动仪式
贾宝玉:他无心功名利禄,一心享受和姐妹玩耍的愉快时光,追求自然平和、自我和自由的生活,体现了道家的逍遥自在精神。
迎春:她面对丫鬟奶娘吵架时,不愿出头论是非,而是拿起《太上感应篇》读了起来,体现了道家心无旁骛、不问世事的思想精髓。
秦可卿葬礼:贾府为秦可卿举行隆重的葬礼,请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体现了道教在丧葬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清虚观打醮:贾府全家到清虚观打平安醮,这是道教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道教在民间生活的渗透。
04
《红楼梦》对儒释道的批判之处
贾宝玉:他厌恶儒家的仕途经济,鄙视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将封建社会的官僚称为“禄蠹”,体现了对儒家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甄士隐:他本是君子有成人之美的典范,善良天真,却因识不得人心险恶,导致英莲的悲剧,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
贾府家庙:贾府家庙中养着尼姑沙弥,反映了佛教文化在贵族家庭中的普及。
民间信仰:村妇刘姥姥都张口闭口“阿弥陀佛”,体现了佛教在民间的深厚基础。马道婆:她利用邪术害人,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愚昧和封建糟粕。
贾敬:他醉心于修仙炼丹,最终因汞中毒而死,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荒诞和虚妄。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冲突的。这种交融与冲突体现在人物性格、命运和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例如:
贾宝玉:他身上既体现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又体现了道家的逍遥自在精神,还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命运悲剧,既是儒家礼教束缚的结果,也是佛教因果报应的体现,更是道家追求自由而不得的无奈。
王熙凤:她虽然精明强干,但内心却充满了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这种渴望既受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佛教“贪嗔痴”三毒的影响,更体现了道教中对于世俗欲望的执着。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共同构成了小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儒家文化为小说提供了人物性格、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支撑;
佛教文化为小说增添了人生的无常和空幻感;
道教文化则为小说带来了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曹雪芹通过儒释道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复杂与多元,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注:第2期《红楼梦》精读班将于4月1日开班,感兴趣的红迷朋友可以了解详情,一起共读经典名著。